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打卡《三体》取景地,这些“大锅”不简单│城市体验官
新京报 记者 裴剑飞 景如月 王方杰 编辑 刘梦婕
2023-02-10 17:10
在宇宙的尺度上,人类渺小如苇草,但我们的探索精神永无止境。


体验官手记:科幻作品释放了不断探索的科学之美


“三天后……在凌晨一点钟至五点钟,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


这是电视剧《三体》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剧中,纳米材料专家汪淼受到“科学边界”组织负责人申玉菲的建议,驱车来到北京近郊的射电天文观测基地,观测“宇宙闪烁”。


眼尖的网友可能会发现,这部分剧情中有许多场景就在北京。还记得第五集开头,汪淼到达射电天文观测基地后下车与沙博士对话的地方吗?这处取景地便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后厂村路的中国卫通北京地球站。前两天,“体验官”就到这里“打卡”了一番。


走进中国卫通北京地球站,立刻就被眼前出现的数个体形硕大的“大锅”震撼住了。没错,这些“锅”就是大家在《三体》剧中看到的。中国卫通业务运行中心系统工程师辛德成告诉我,所谓的“大锅”其实是抛物面天线,是我们和太空中的卫星进行沟通联络的工具,每时每刻,都有人眼看不到的电波往来于地面和太空之间。

 

比如卫星电视节目的传输,就离不开这些“大锅”。简单来说,中国卫通为电视台搭建好传输电视节目数据的信道,电视台在节目制作好后把节目内容转换成一系列的电子数据,通过“大锅”发送到卫星上,卫星接收之后再把节目发送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随着《三体》等影视作品的热播,社会上兴起了一股科幻和航天热潮,许多观众都惊叹于剧中那些神秘、科幻、浪漫的场景,也会被其中的大科学装置、观测设备等所吸引。其实,相较于科幻作品中的情节,现实中我们对太空、对宇宙的探索则更为具体,也更加艰辛。像我们这次探访的北京地球站就不是一次建成的,它历经了数十年的积累,相关技术、设备不断升级、日趋完善。

 

在我看来,《三体》这样的科幻作品,释放的是不断探索的科学之美。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上,人类渺小如苇草,但确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科幻作品虽然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它的更大价值在于,激励我们的探索精神。人类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自然中建立起绵延不息的文明,是因为我们始终相信,自己就像黑鹂鸟一样,飞舞于橘树间,浮游于暖风之中,当我们奔跑时,大地属于我们,世界也属于我们。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景如月 王方杰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裴剑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北京拍摄科幻题材有优势,天文馆、高能物理所成影视剧“地标”
娱乐
带着外国留学生体验长城修缮丨城市体验官
北京
热门评论
科技化
7天前
三体也太会取景了,真高质量啊
规范化
7天前
看三体的取景地不禁感慨科学太美了
韩mh
7天前
这取景地是真的好还原啊 一定要看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