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2022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今后是否将面临更严峻气候趋势
新京报 记者 王景曦 编辑 唐峥
2023-02-07 08:13
“根据气候变化预估,未来我国气候变化持续存在。”

2022年的天气气候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旷日持久的夏季极端高温,长江汛期反枯,华南、东北雨涝,年末寒潮剧烈。

 

今天,中国气象局公布的《中国气候公报(2022)》显示,2022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旱涝灾害突出。

 

从东北到江南,去年几乎每个人都经历或听说了往年没见过的极端天气。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的特点。今后我们是否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气候趋势?大众应该如何应对?


2022年6月21日,广东韶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当地出现洪涝灾害,派出所民警正在解救被困群众。韶关防汛工作组供图

 

去年春夏秋三季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夏季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历史同期第二少

 

根据《中国气候公报》,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51℃,较常年偏高0.62℃,除冬季气温略偏低外, 春夏秋三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冬春季降水偏多、夏秋季偏少,夏季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

 

从具体的天气过程来看,去年我国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出现汛情;登陆台风异常偏少,首个登陆台风“暹芭”强度强,台风“梅花”四次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寒潮过程明显偏多, 2月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阴雨雪和寡照天气,11月末至12月初强寒潮导致多地剧烈降温;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但局地致灾重;北方沙尘天气少,出现晚。


2022年10月3-7日(左)与11月26日至12月1日(右)全国过程最大降温分布图。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公报》还显示,与近五年平均值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失踪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偏少。这也显示了我国应对灾害能力的提升。

 

预测认为2023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演进,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非常深远,气候系统变得更加不稳定。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的特点。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国家气候中心对今年国家总体气候状况有一个初步的研判,认为今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然呈现出多发、强发态势。“为此,我们针对今年的气候形势提出建议:我国南方地区重点防范夏季持续性高温天气,确保迎峰度夏能源供应;沿海地区还需要重点加强台风的防御工作;北方地区要重点防范暴雨、洪涝及其造成的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西部地区要提高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风险。”


2022年夏季全国极端高温(左)及极端连续高温日数事件(右)分布。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地球气候系统也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实际上已严重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贾小龙说。

 

此次《中国气候公报》的发布,有助于使公众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我国的气候状况、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认识和了解我国气候,特别是气候变暖情况下的气候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气候公报》内容非常丰富,可供各级决策部门以及气候、环境、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对气候学科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贾小龙说。

 

我国未来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形势仍较严峻,破纪录的极端事件会更常见

 

贾小龙告诉记者,过去几十年,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气候变化也非常明显。根据气候变化预估,未来我国气候变化持续存在。

 

他介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会更加频繁、更加严重。比如说,未来我国不同地区平均气温仍然表现出增加趋势。比如我国中东部地区,预计到2035年前后,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可能变为两年一度的事件,到本世纪末,发生高温事件的风险将提升到目前的几十倍。


2022年7月1日至11月30日湘鄂赣粤桂闽黔滇陕川渝浙苏皖14省(区、市)气象干旱面积变化。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也大于平均降水,且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中国平均集中降雨呈现期也会从目前的“50年一遇”变为“20年一遇”。极端干旱事件将从目前“50年一遇”变为“32年一遇”,这表明我国未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还是比较严峻的。

 

总体来说,受气候变化影响,“小概率高影响”的天气气候事件将会更易出现,从而增加防范极端气候风险的挑战。

 

贾小龙表示,在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现存的气候规律在发生新的变化,“过去历史是旧常态,未来是新常态,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现在发生的破纪录的极端事件随着气候变暖会变成经常发生的事件,这是我们所有人必须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倡议个人绿色消费,也要提高自身防灾减灾意识

 

多年的研究显示,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个人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者,同时也是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受害者。全球约2/3的排放都与家庭排放有关系,所以优化全社会的消费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贾小龙说。

 

他认为,要倡导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转向绿色消费模式,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在防灾减灾层面,贾小龙建议个人也要学会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从政府层面来说,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从公众角度来说,也要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等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与防灾减灾的技能。

 

现有的气候规律正在发生变化,因此特别要注意提高对气象灾害关注的全面性。贾小龙举例,北方可能暴雨较少,但气候规律发生变化后,北方居民也需要了解一些暴雨灾害常识,了解政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含义,包括不同预警信息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附近的避灾场所分布信息等。“加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灾害和风险防范意识,例如高温天气主动避暑、台风天气减少外出等。”贾小龙提醒。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景曦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利好消息!这个重磅《决定》,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