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官手记:用食物创造独属中国人的浪漫
一提到元宵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碗里那一个个冒着热气的元宵或汤圆。
我常常畅想几百年前北京城里元宵佳节的景象:新年的第一轮圆月顺着正阳门城楼爬上夜空,打磨厂、廊房巷、大栅栏处处张灯结彩,虽然四九城的街头仍有北风“盘踞”,却已不似寒冬时那般凛冽。明月当头,和风缓步,几处街边小摊的锅里正冒着热气,洁白的元宵在其间上下浮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美食,今年元宵节前,“体验官”就前往北京老字号餐厅体验了一回手工元宵、汤圆的制作。
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用料却大有门道。以黑芝麻馅儿的元宵、汤圆为例,光制作馅料就需要黑芝麻、大油、芝麻酱、糖桂花、白糖、面粉等多种食材,黑芝麻还要提前炒熟、碾碎,这样才可以激发出它本身的香气。
摇元宵更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先将冻好的馅料蘸浆水,然后放入一米多长的竹制笸箩中,双手把住笸箩两边,用巧劲儿将笸箩前后推动,让元宵馅在其中快速翻滚、均匀裹满糯米粉。这样蘸水、裹粉的操作需反复数次,一颗颗元宵才算最终成型。动作原理看着与炒菜颠勺相似,但是要更加快速,不能让元宵滚过长时间,一旦糯米粉被压得过于紧实,元宵煮熟后原本软糯的口感就会大打折扣。
元宵不仅做法考究,历史更是悠久。但关于元宵诞生时期的说法莫衷一是,有观点认为它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发明的,也有说法称它诞生于汉武帝时期。而有文献可考的对“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糖元”等。北宋《岁时杂记》中就对元宵有这样的描写,“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
我们将观察到的自然物候变化总结出规律、发展成举国欢庆的节日,并发明出与之相佐的食物,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但古人并非只懂浪漫,他们也从不缺乏对月亮的理性思考。东汉的张衡、宋代的沈括早已发现月亮圆缺规律背后的逻辑,月相的变化是因为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不仅带来海岸江畔的潮起潮落,似乎也反映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离合悲欢,所以从古至今,我们始终愿意将那一轮圆月赋予“团圆”的内涵。
月亮圆满、人间团聚虽不常有,但中国人却能用一双巧手,将人们对于团圆、美好的向往寄托在这一碗碗元宵、一碗碗汤圆之中。一口咬下,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景如月 李欣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