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云区位于首都东北部,是首都重要生态涵养区和水源保护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因山水相间、森林遍布、百鸟齐翔,被誉为首都后花园。
“好山好水好生态好人文是密云的最大底色和底气。”1月17日,北京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密云区区长马新明在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时介绍,2022年,密云区围绕服务保障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生态优先、保水富民、绿色发展、特色一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密云区始终把保水保生态作为头等大事,各项生态指标位居全市首位,全力守护好密云水库。
同时,围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生态文旅、生态农业,促进文旅体农深度融合,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人大代表、密云区区长马新明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 谈复工复产
真金白银支持企业6亿多元
马新明介绍,2022年,密云区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保水富民、绿色发展、特色一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首先,密云区在疫情防控中扎实有效。动态清零阶段,严格按照“快严准实细”的要求,扎实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创建高质量PCR实验室,建立进口非冷链货物“首库”,全面提升防疫能力,有效防住了疫情传播扩散。优化防控措施后,坚持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重点抓好医疗救治、药品保供、疫苗接种、农村防疫、养老机构服务管理等工作,特别是养老院至今保持零感染,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经济发展也取得新成效。密云区抢抓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引进京外企业数量连续2年位居全市首位。抓实助企纾困,制定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减税降费32.5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6亿多元,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马上就办”机制,坚持“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证明”,实现1473项服务“无差别”一窗受理,助力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密云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同口径增长4.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
同时,生态保护再上新台阶。马新明介绍,密云区各项生态指标持续走在全市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服务价值、PM2.5平均浓度、森林蓄积量、水质水量等稳居全市之首。密云水库水质持续向好,水质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以上标准,潮河、白河上游首次同时出现I类标准,累计向水库下游生态补水15.1亿立方米,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全市最强。
此外,安全基础也更加牢固。密云区守护好首都东北大门,森林防火实现“零火情”,防汛实现“零事故”,各项安全事故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全市最强,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区,最大程度保护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密云区摘得许多殊荣。据介绍,密云区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标杆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北京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全国国土绿化示范试点、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同时,创城工作、接诉即办、两区建设、卫生健康、安全稳定、不动产登记等排名走在全市前列。
■ 谈保水成效
“七个强化”创下多项北京首例
密云区高标准履行保水保生态的首要政治责任。马新明介绍,2022年,密云区制定实施《密云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方案》系列文件,不断完善“5+2”保水体系,密云水库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做到了“七个强化”。
强化上游保水。密云区实施《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空间保护规划》,健全“两市三区”联建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建设综合协调指挥中心,推进密云水库上游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库。
强化护林保水。密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5322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投入3.2亿元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森林蓄积量达525万立方米,湿地面积达1.9万公顷,野生鸟类增至406种,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强化库区保水。密云区积极探索建设水库一级区“生态特区”,落实《密云区密云水库总氮治理工作方案》,有效降低总氮浓度。全力推进95个村污水治理工作,确保水库绝对安全。
强化依法保水。制定全市首个《环境保护禁止令实施办法》,强化“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同机制,“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被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优秀案例。深化密云水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强化行刑衔接,办理了全市首例非法填埋生活垃圾刑事案件,精准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构筑起最严密的法治“绿盾”。
强化政策保水。密云区通过设立公益岗位、保水网格员、生态差异化补偿、转移支付补贴等,促进保水富民。
强化科技保水。密云区成立密云水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建成生态保水防火瞭望平台、大型水库水环境保护场景智能分析系统,运用无人机、无人船等24小时加强巡查,深化生物保水、渔业净水,提升科技保水能力。
强化全民保水。密云区持续开展保水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保水志愿服务,发挥密云水库保护公益基金、“水库儿女”志愿者等作用,凝聚起强大保水合力。
谈到未来保水安排,马新明表示,密云区继续把保水保生态作为头等大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的嘱托,实施河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实行全域、全时、全民、全链“四全”举措,深化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护林保水、上游保水、政策保水“五保水”机制,抓实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六护”巡查,开展禁种、禁养、禁牧、禁采、禁游、禁建、禁经营“七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推动密云水库一级区有序疏解,加快国土绿化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提高保水保生态的能力,坚决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 谈科技创新
借科学城建设培育新兴产业
怀柔科学城规划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其中占地32.5平方公里的科学城东区坐落在密云。马新明表示,密云区以科学城东区建设为引擎,依托中关村密云园,打造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围绕科技创新、生命健康、气候经济、生态环保等领域,吸引国际国内创新要素和资源集聚,打造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科学城东区加快建设,地球模拟装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5个交叉科教平台项目土建工程如期完工。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北京第二实验学校办学方案获得批复,科学+城的功能不断完善。中关村密云园62家企业列入专精特新企业,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520余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5项创新成果被认定为新技术新产品。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速位居全市首位。
马新明介绍,未来密云区将加快规划编制实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服务保障,加快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具体有五个方面:
首先,抓规划引领。按照科学城总体规划,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加速形成“科学+城+科学家”发展格局。落实中关村密云园规划,编制生命健康小镇规划、科学城东区南部地块市政综合实施方案、统军庄站轨道微中心和云西活力中心综合规划方案,为产业留出足够空间。
其次,抓资源聚焦。实施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科技创新、生命健康、生态环保、气候经济等产业,加快形成聚集效应。聚焦生命健康产业,以北大怀密医学中心为依托,汇聚优质资源,引入龙头企业,加快生命健康小镇建设,推动健康服务、智慧医疗、医疗美容、健身休闲等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别是加快北大怀密医学中心启动区、北京第二实验学校开工建设,积极推动清华大学国家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落地。
同时,抓科研转化。积极推进中关村密云园提质升级,加大腾笼换鸟和招优引强力度,主动承接怀柔科学城成果转化落地,建立项目化推进机制,持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引进,全面推动长江商学院、中航发、斯普屹、益民药业、三合动力等项目开工建设。协同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持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高新企业。
此外,还要抓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完成科学城东区景观提升一期工程,推动云西二路年内竣工通车,密西路、云西八街等开工建设,加快西田各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云西河治理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入驻科研单位需求,保障科研人员住宿、餐饮、出行等配套服务。
最后,要抓营商环境。全面落实营商环境6.0版改革任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力度,推出系列“场景式”服务,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服务管家”等机制,深化区领导联系走访服务企业制度,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形成有利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 谈农旅融合
东西南北都有旅游休闲发展带
马新明说,好山好水好生态好人文是密云的最大底色和底气。近年来,密云区围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生态文旅、生态农业,促进文旅体农深度融合,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涌现出了古北水镇、日光山谷、东方绿洲、邑仕庄园、冯家峪中华蜜蜂小镇、溪翁庄镇鱼街、金叵罗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带动示范性强的文旅农融合发展网红打卡点。
在具体做法上,马新明介绍,首先,规划先行。密云区编制了“四条旅游休闲发展带”规划,东部以古北水镇为代表的休闲旅游、西部以云蒙山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南部以南山滑雪场为代表的时尚运动和现代农业、北部以长城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形成点线面融合带动的全域旅游格局。
其次,挖掘文化。我们梳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推进古树名镇、北京长寿之乡、长城古镇、中华蜜蜂小镇、冰雪小镇、通航小镇、摄影小镇等特色名片,打造水库之路、长城之路、红色之路、甜蜜之路、酒乡之路、生态之路、科研之路等特色旅游线路,拓展宜养宜游、宜业宜居首都后花园。
再次,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原味番茄”“石匣甘薯”“极星农业”“密农人家”“蜂盛蜜匀”蜂产业、密云水库鱼产业、张裕爱斐堡、邑仕庄园葡萄酒产业等优质农业品牌,打造“密云八珍”品牌。加大与首农、京东、新发地等深化合作,通过建基地、签订单、搭平台,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密云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种植业标准化基地70家,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同时,注重融合发展。密云区不断提升“中国天然氧吧”品牌影响力,蜂产业规模位列全市首位,密云水库鱼实现全域有机认证,古北水镇被评为首批北京市旅游度假区,养生山吧、乡村咖啡、露营经济等新业态竞相涌现。特色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长城文化节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鱼王美食文化节入选全国百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生态马拉松被评为北京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和北京市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冰雪嘉年华等活动吸引88.5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密云区荣获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县)。
马新明展望,密云区将继续做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文章,聚焦大生态、大健康、大科技、大文旅,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密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引领全区产业振兴。
■ 谈生态富民
民生领域投入占八成财政支出
马新明介绍,2022年,密云区持续深化生态富民行动,通过政策富民、产业富民、就业富民、生态富民、设施富民、帮扶富民等,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467元,同比增长4.3%。
他向记者介绍了具体做法。首先是政策富民。密云区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民生领域投入超过80%财政支出,完成31件民生实事,“七有”“五性”监测评价位居全市前列。落实困难群众保障政策,发放各类救助和补贴资金4.88亿元。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实施山村教师补贴制度,率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3.1万人享受城乡医疗保险免缴政策。建立三级养老体系,推动邻里互助点服务模式扩面增效,建成230个邻里互助点,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优秀案例。
其次是就业富民。密云区着力稳就业保增收,如设置7类公益性“绿岗”就业3.5万人,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2022年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12670人,超2倍完成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做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再就是产业富民。密云区加大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国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立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如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精品民宿院落400余个,带动2万多群众增收,乡村旅游综合收入51亿元。发展蜂产业,蜂群达12.35万群,成立26家蜂产业合作社,带动2144户蜂农增收1.4亿元。
还有是生态富民。密云区率先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150亿元。开展生态产品认证,完成有机认证48个、绿色认证18个、农业新品种认定86个,提高附加值,促进增收致富。
设施富民也是重要举措。2022年,密云区242个美丽乡村达到市级验收标准,实施乡村公路大修工程,158项道路水毁应急抢险工程,1000余户“美丽庭院”、100余条“美丽街巷”相继挂牌亮相。完成290个村10.5万户“煤改电”任务,全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密云区还探索了帮扶富民机制。密云区探索建立了“1+9”组团式帮扶协作机制,动员国有企业、律师事务所、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9类主体与经济薄弱村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通过法律帮扶、消费帮扶和产业帮扶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点击链接观看采访完整视频:
专访密云区区长马新明:守护好绿水青山 努力把它转化为金山银山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