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2023-01-18 15:32
吴孔明表示,要深刻认识到,实现稳产保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但也要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1月16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

 

据介绍,2022年,中国农科院科技服务稳产保供有力有效,建立了常态化体系化科技服务新机制,在品种、技术、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吴孔明表示,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2023年,中国农科院将多方推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布局从“一农”向“三农”转变,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受访者供图

 

从新种质库到重要农作物专家团

 

位于北京西三环的中国农科院里,一座崭新而特殊的建筑物在2022年正式启用,这座于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收藏着超过50万份作物种子,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作物种质库,也是我国种业自主、自强的根基。

 

新作物种质库的启用,是2022年中国农科院重大平台建设的成果之一,吴孔明介绍,2022年,中国农科院在科技创新条件能力水平持续提升,重大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牵头建设水稻、蔬菜、作物基因资源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畜禽生物育种等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国农业领域的40%。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农科院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吴孔明介绍,2022年,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立项成果众多,国家科技计划立项再创佳绩。全院新增国家科技计划629项,同比增加34%,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1项,同比增加60%。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2022年,中国农科院发表科技论文7734篇,在水稻高产基因挖掘、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番茄遗传变异、几丁质定向生物合成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果。实施强种、沃田、增粮、智机等科技行动。

 

2022年,中国农科院成立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六个重要作物产业专家团,由院士、顶级专家领衔,成立专业科技“天团”,致力于农业科技服务,深入到田间,救灾减灾、指导生产、推广技术,为一线的农民服务。吴孔明介绍,2022年,中国农科院以科技服务支撑稳产保供和产业发展,千名专家常态化指导一线生产。科技帮扶160个重点县,持续打造11个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县,78名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42个县、19类产业。

 

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耕地、淡水等基础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建设农业强国,从根本上讲要依靠高水平农业科技支撑与赋能、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吴孔明说。

 

当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数字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变革。吴孔明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要赢得农业科技竞争和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推动农业科技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吴孔明表示,“要深刻认识到,实现稳产保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要坚持聚焦稳产保供强化科技供给,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开发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加强减损技术研发,统筹国内国际两种科技资源,用提高科技竞争力来稳定、扩大食物供给空间、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农业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支撑乡村振兴方面,我们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由注重种养为主向‘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全过程拓展,由注重农业向农业农村并重拓展,由注重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及文化、休闲等多功能性拓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适应高质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布局从‘一农’向‘三农’转变,大力推进支撑农村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工作。”吴孔明说。

 

2023年中国农科院要做这六件大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吴孔明表示,2023年,中国农科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首要政治任务,以高质量全方位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抓改革、优布局、强统筹、提能力”为总体要求,一体部署推进全院科技、人才和教育工作,持续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更好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的“领头羊”作用。加快推进六大领域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工程“跃升计划”,围绕重点领域,聚集优势力量,开展集中攻关。

 

加快建立重大任务联合攻关机制。重塑管理体系,持续推进6个重点领域全面建立“双总制”。加快重大任务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资源调度和综合协调。

 

强化种业创新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挖掘重大价值基因,培育优异新品种,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选育南方多熟制作物新品种,加快畜禽良种化和大动物品种国产化,加快实现重要种源自主可控。

 

强化耕地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在“护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盐碱、强设施、挖潜力”上下功夫,突破关键技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示范样板。


强化农机装备补短板,聚焦粮食装备智能化、棉油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薄弱环节和区域生产装备全面化,研发新型农业设施装备,推进戈壁设施农业试点,构建适应国情农情的农机装备体系。

 

强化农业生物安全研究,系统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病虫草害、畜禽疫病、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风险因素的监测预警、快速检测、综合防控和战略研究。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供给,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投入品科学使用、产地环境清洁等,研发推广绿色低碳种养技术和产品。

 

强化乡村发展科技支撑,研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技术,研究数字乡村治理和乡村科学规划。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第四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
乡村
北京建设五大平原新城,究竟新在哪里?
北京
首都的乡村怎样发展?政协委员们这么说
北京
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专利均居全球首位
时事
中国农科院发布2024年十项中国农业科学重大成果
时事
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南繁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
时事
尹力出席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开幕式并到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调研
北京
微观北京丨一枚鸡蛋的跨国突破
北京
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1亿亩
乡村
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密云
乡村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