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教育界别委员热议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人才、高质量发展成关注重点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2023-01-17 09:39
政协委员们结合本职工作,围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分享体会。
“深入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巩固提升‘双减’工作成效”“坚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众多表述,催人奋进。1月15日、16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的分组讨论中,政协委员们结合本职工作,围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分享体会。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刘岩:
多次出现“人才”一词,期待出台更多举措留住“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表述,从数据到关键词——比如‘双减’,真的能让人感受到北京的教育工作在不断推进。”1月15日下午,在教育2组的分组讨论现场,率先拿起话筒分享感受的是刘岩。
 
刘岩也关注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的“人才”一词。“我今年有一个提案是关于就业的,我是舞蹈学院的老师。我毕业那年,基本上80%的毕业生可以留在北京比较好的院团,但是现在能留京的毕业生比例大大下降,这里面还有一些是自由职业者。”刘岩表示,值得点赞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很多提升北京人才凝聚力的举措,让人十分期待,希望能在举措落实的过程中,留住更多的人才服务首都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大国首都文化软实力,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有很多讨论和部署。”刘岩表示,自己所在的北京舞蹈学院同样支持自己编排红色题材舞剧等,“我觉得文化领域在未来五年,对于我们中青年一代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创作更好的文艺作品。”
 
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读到三个关键词
 
发言中,窦桂梅分享了自己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读到的“双减”、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三个关键词,并谈到三者之间的关联。
 
在提到“双减”时,窦桂梅表示,“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不断调整育人目标与手段的互动关系,带头破解三点半困境,解决民生困扰,回应百姓关切问题,营造多元共生成长的新天地,把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领域主体责任担回来,发挥好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未来“双减”政策要如何进一步落实?在窦桂梅看来,围绕学生在校一日生活,要从时间空间、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多元协同等方面统筹课内与课后服务要素,聚焦核心变量,系统规划,动态平衡师生学校生活节律。
 
同时,要继续探索“双减”政策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协调机制”,不仅要减掉学生的身心负担,还要减掉教师的身心负担;不仅提升学生在校生活学习质量,也要提升教师课内与课后的双育人能力;不仅在学校内部“小天地”让师生有归属感,也要让其获得社会“大课堂”的优质资源。
 
窦桂梅还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落地在基础教育领域,探索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就要发挥北京基础教育这一关键变量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基础教育应肩负‘国之大者’使命。这也是新时代一个重要的命题。”此外,窦桂梅还表示,“高质量”发展要充分理解并界定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高质量,对首善之区的基础教育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将来去哪里有明确的把握。
 
从“双减”到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再到高质量育人,窦桂梅表示,这三个关键词的背后,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高标准要求,这也是自己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
深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谋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很振奋。”张大玉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的部分为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针对市属高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张大玉表示,首先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他提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拓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也就是说我们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要开门办学,要面向市场、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要主动与企业实施深度融合,通过共建研发平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师资队伍建设也很重要。”张大玉表示,这是影响和制约市属高校发展的最迫切最难的问题,“既需要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也需要为人才搭建相关的平台。人才在选择高校的时候,不仅考虑薪资,更重要的是平台和团队,是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张大玉提到,北京的高水平企业、龙头企业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设计大师人才济济,如果能将其引入学校,就可以很好地补充现有的师资队伍,“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怎样以双聘的方式把人才聘进学校,共同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此外,张大玉还关注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内容。记者了解到,北京建筑大学在第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中即榜上有名,拥有全国唯一一家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目前在筹备第二期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申报工作。
 
“市属高校在申报高精尖创新中心时,重点是要发挥市属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解决北京产业或者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 张大玉期待,未来能更多关注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撑作用。
 
在张大玉看来,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属高校要找准定位,要和中央部属高校实现“错位发展”,“这需要市级层面给市属高校更多的优惠政策,也需要市属高校提升自信,并在参与国家级平台建设上不断发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
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是双赢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拓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同时,闫永红注意到,在政府工作报告附件《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中,还提到了“支持企业与在京高校院所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交叉学科实验室……加快培养高精尖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闫永红指出,企业和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是一个双赢举措。“要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一批领军人才。近年来,国家已经在探索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服务科技攻关的同时服务于领军人才培养。”
 
北京要聚集人才,高校要培养人才,但人才和社会需求应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因此不能关起门来培养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等一定要立足时代前沿,紧密贴近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应当建立相应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和特色研究院、交叉学科实验室一样,在承担攻关克难任务的同时,服务于高精尖产业急需人才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尽早了解前沿科技,甚至参与到芯片等课题攻关研究中。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
教育既是民生问题,也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今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未来展望部分将教育从以前的民生部分拿出来,和科技、人才放在一起,使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联合得更紧密,这与二十大报告精神是一致的。
 
民生是教育非常重要的维度,同时,教育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教育在民生和科技创新两个维度中做了非常好的平衡。
 
这个调整也符合北京市自身的特点。高校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同时高校作为科研的载体,也起到了吸引人才、国际交流的功能。北京市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高校有很多创新中心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因此,北京的教育既有民生特点,也有科技创新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教育和科技创新连接在一起,是恰如其分的。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廖英:
家庭教育呼唤权威科学的指导和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附件《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中提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对此,廖英指出,长期以来,家校之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边界模糊的问题需要重视和正视。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家庭教育更呼唤权威科学的指导和服务。“呵护好北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就是守护好北京的未来。”

在廖英看来,北京在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是国家的人才高地, 同时在探索构建家庭教育领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工作机制上开展了很多工作。

廖英建议,北京市妇联、市教委、关工委等单位协同组建专家团队,尽快开展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困境等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从内容上可考虑聚焦指导家长对情绪管理的认知、生命教育、不同阶段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等;从形式上,在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增加家校联通共融的在线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更多优质家庭教育课程资源。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宋贵伦:应对疫情关键看社会能否“全响应”、社区是否“给力”
北京
发力“四大产业”,黑龙江“换道超车”有了新“引擎”
时事
社保待解 灵活就业如何“轻骑”?
科技
圆桌论坛|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人,其权益如何保障?
科技
银龄阅读分论坛举办,阅读是积极养老的一种实现方式
文化
银保监会发一季度银行保险业成绩单 逐一回应社会、机构关切热点
财经
中国经济面面观
第一看点
北京市昌平区委关于十二届市委第十一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第一看点
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关于十二届市委第十一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第一看点
北京大兴发布氢能、商业航天专项政策
北京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