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亚洲第一大铁路枢纽客站,北京丰台站已经迎来建站以来的首次春运大客流考验。这座车站不仅新,而且设备众多,为了迎接春运,丰台设备综合车间已经在春运前对关键设备进行了磨合调试。其中,266部电梯在春运前已完成全面体检,信息化设备也已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
工作人员对丰台站内的一部电动扶梯进行维修保养。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266部电梯春运前已完成全面体检
只要是去过北京丰台站的旅客,肯定对这座车站的“大”有所体会。北京丰台站是我国首座采用高速、普速重叠的双层高架车场的大型客站,也是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客站,每小时最高可容纳14000人同时候车。
但一些细节可能仍会让人们对它的“大”产生新的认识。
“车站一共有电梯266部,比北京西站的电梯数量多一倍以上;消防安全设备更充足,光烟雾探测装置就有两万多个。”谈起北京丰台站的设备“家底儿”,丰台设备综合车间副主任封策如数家珍,作为有着十年春运服务经验的资深铁路人,来到丰台站后,他拿出了重新当学生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封策说,北京丰台站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新”,新站、新设备、新理念,很多事物都要磨合调试,特别是随着春运大客流的出现,一些此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也会出现;另一个是“大”,车站的面积大、设备多,电动扶梯一共有166部,直梯有100部,每半个月就要对它们进行检修保养,每天都有任务。
今年是丰台站首次服务春运,也是第一次迎接这种规模的大客流考验。虽然封策和同事们几乎都是从北京西站抽调来的骨干,也有着多年的春运服务经验,但依然丝毫不敢懈怠,266部电梯在春运前已完成全面体检。“已开通区域的电梯要逐台进行测试,安全装置是否灵敏、开关是否正常,万一出现意外,必须要能保护旅客的安全。”
2022年开通的北京丰台站此前客流量一直比较小,对设备运行也没有造成实际压力。随着2023年元旦以来客流逐渐增多,各类突发状况也开始“冒头”,这些都需要设备部门及时处置。
前几天,设备综合车间接到报修,有位进站旅客在乘坐电动扶梯时不慎将身份证掉进了扶梯的缝隙中,导致电梯出现了故障,随即停止运行。接到报修后,工作人员立即带上工具跑到事发现场,一边是因为列车马上发车而十分焦急的旅客,一边是出现故障的电梯,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对扶梯拆解检查,打开机舱盖,经过一番寻找,发现了旅客的身份证,所幸没有损坏,他们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电梯的测试,恢复正常运行。
北京丰台站核心机房内,设备综合车间班组长朱岩正在检查主机运行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智慧大脑”确保车站高效运转
除了能看到的硬件设备,在北京丰台站一处不起眼的区域,还藏着控制车站运行的“智慧大脑”——核心机房,它掌管着整个车站的运行。
走进机房,映入眼帘的是数排一人多高的黑色机柜,它们分别控制着客票系统、旅服系统、视频系统、供电系统等。机柜中,线缆整齐排布着,各种颜色的指示灯有的常亮、有的闪烁。设备综合车间班组长朱岩正在机房内对设备运行情况做例行检查,他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些设备中发现细微的异常,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转。
不光是要确保设备运转正常,机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机房内安装有多个电子测温设备,还摆放了室内温湿度表,“机房温度要控制在23℃,上下浮动不超过1℃,湿度要控制在30%左右。”丰台设备综合车间副主任张震解释道,北京的冬季比较干燥,容易起静电,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静电击穿主板等关键设备”的危险,因此,这里对温度、湿度的掌控分外严格。
和其他车站相比,北京丰台站的信息化集成程度很高,这对张震和同事来说同样是考验,因为要学习、掌握的东西更多了。
不过各个系统间的融合程度更高,也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以旅服系统和客票系统为例,此前它们是彼此独立的两个系统,归属不同部门管理,查询一些信息时需要相应部门的协助。“比如客运部门的旅服系统以前是看不到某趟列车的售票情况的,不知道这一趟车上到底有多少旅客,必须通过客票部门协助查询才能实现。”张震说,在丰台站,这样的麻烦就可以避免,各个系统间已经实现数据共享。
今年春运,北京丰台站将迎来建站以来的首次大客流考验,客运部门在自己的终端上就能查询到某趟列车的上下车人数、换乘需求有多少,可以据此来安排工作人员,便于现场的指挥、引导,提高服务效率。
为了迎接春运,丰台设备综合车间利用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初的几天时间,连续熬了多个通宵,对关键设备进行再次磨合调试——整治设备问题,必须在没有旅客的凌晨天窗点操作。前期受疫情影响,始终没有大客流,问题也难以暴露,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调试,张震和同事们已经将北京丰台站的信息化设备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
目前,北京丰台站的旅客已经明显增多,张震透过车站标志性的玻璃幕墙望向站外,并未全面完工的车站仍在持续建设,塔吊和工程机械还在运转。来到丰台站后,他常常有这样的感慨:能在这样一座智慧车站工作实在是一种幸运。“北京丰台站是亚洲第一大铁路枢纽,我们也得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水准配得上这个称号。”张震说。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