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组人物奋斗故事亮相“十年磨一剑——大国匠心人物影像展”
2023-01-11 09:13

订阅
在北京市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 1月10日,“十年磨一剑——大国匠心人物影像展”正式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展。本次展览以新京报持续5年的“大国匠心”系列报道为蓝本,将63组匠心人物的事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现,对工匠精神进行生动诠释。
展览共分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四个板块。
【前言】
十年磨一剑,百回攻一关。
工匠精神是人才自身蝶变成长所需,亦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国家赖之以盛,民族赖之以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工匠精神”进行高度概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在工匠精神的激励鼓舞下,北京正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工匠精神的新作为、新实践,次第推进,活泼展开。
精神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巨大物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践行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本次展览以新京报“大国匠心”系列报道60余位匠心人物为蓝本,将他们的奋斗事迹融入时代洪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现。这是北京市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的有力践行。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右)和“十年磨一剑——大国匠心人物影像展”策展人刘岳为展览启幕。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新时代奋进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划时代的,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跨越时空,正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更多生动实践。
用匠心雕琢时代光影,以奋斗绘就美好生活。
第一部分:执着专注 一业一生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专注一件事,一天会发生什么?那一年,乃至一生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一生,将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是谓匠人。
“执着专注”四字说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一生让人敬佩。跨越困难,抵抗质疑,纸上写来不过尔尔,但用几十年时光执着如斯,喧嚣纷杂之中专注于此,择一业而终一生,殊为不易。
刀剑出鞘,自有锋芒。少年梦想,一生追逐,是幸事,更是难事。
不为繁华,不易匠心。当执着专注成为标记人生的关键词,他们也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顶尖水平。为国为民、终身投入,无关宏大叙事,只是心甘情愿将家与国绑定在一起,他们是大国工匠,亦传承一份执着专注的匠心。
明志,而后励行。如果一生只能从事一项事业,你会怎么选择?
我想你一定陷入了沉思,在脑海中思索了一遍自己从事的、热爱的事业,也许还有几分茫然。不要紧,或许在他们的故事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人物
陈日胜 被称为“海水稻之父”的农业科学家
蔚保国 第一代北斗人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主要开创者
曾 毅 病毒学专家
廖万清 医学真菌病学专家、皮肤性病学专家
钟连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利明 《民法典》重要编纂成员
程 京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朱有勇 被称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
孙 机 知名文物学家、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
姜 旭 把“零缺陷”牢记在心的空间站总装班组长
刘景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科室主任
李燕肇 为古建“上妆”四十载的彩画修复师
吕 舟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中轴线申遗文本负责人
劲松职业高中烹饪专业教师团队 三十余载潜心执教、师徒传承造就大国工匠
刘中民 把煤变成烯烃的“魔术师”
蒙 芳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陈敏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
刘国梁 原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
范正安 国家级非遗泰山皮影第6代传承人
胡正寰 中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主要开创人
于晓波 中国烹饪大师
姚 森 中铁大桥局沪苏通长江大桥项目副总工程师
李小云 扎根乡村多年寻找脱贫之道
孟剑锋 工艺美术界唯一获评的“大国工匠”
“重症八仙 ” 攻坚疫情“重症堡垒”的神仙阵容
赵元富 让中国“芯”在太空闪烁的芯片专家
李保国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土壤修复专家

市民在参观展览。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第二部分:精益求精 臻于至善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在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中,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内化于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和行动之中。
不管是造就了巍然屹立于洨河之上千年之久赵州桥的李春,还是精于炼器、铸造名剑的炼器大师欧冶子,抑或是向民众传授纺织技艺、醉心于革新棉纺织工具的黄道婆,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浸润于工匠精神的代表。千百年来,他们执着于一个领域不断攀岩,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以永续流传、惠及后人。
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这些人类身上美好的、原初的品性,在他们的身上彰显得更为明晰,也更为彻底。在他们的工作中,没有“差不多”这个词。这是他们身上最为本真的特质,这种特质让他们敢于直面激流、勇往直前,最终于平静之中汇聚成一曲磅礴的交响曲,震撼人心。他们身上的特质,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为耀眼的星云。
人物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迟 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
董瑶海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总设计师
李志刚 让雕漆技艺活在当下的漆雕技艺非遗传承人
姚 滨 投身花滑57年,带出三对世界级双人滑组合的中国花滑“教父”
卢 毅 为守护电网传输安全,铸造科技“护盾”
陈永伟 为仪表“体检”13载的中国广核集团运营公司首席维修技师
于卫东 守卫航天员“生命之门”的载人火箭“解锁专家”
何小虎 不断挑战极限的“火箭心脏钻刻师”
刘 丽 中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
蔡灿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
杜伟生 全国古籍修复行业的扛鼎人物
林存真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设计者
李 琰 中国滑冰协会主席

市民在参观展览。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第三部分:匠人之心 一丝不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练就毫厘之功,必需一丝不苟。无论是古时传统手工业,还是当代机械制造业,对于细节和精度的追求,始终如一。因此,流传千年而不衰的,不只有被屡屡提及的古语,还有不同时代的大国工匠葆有的同一颗匠心。
一丝不苟铸匠心,从来就没有捷径。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对“毫厘”的斤斤计较,都是一丝不苟的常态。
细节打磨永无终点,唯有一丝不苟,方能行稳致远。一丝不苟,是匠人的自我约束,这一抹匠心的精魂,必将跨越时间的长河,奔腾而去。
人物
王 进 成功完成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特超高压作业检修高级技师
艾爱国 焊接行业领军人
贾立群 不放过探头下任何细节的B超“神探”
凌贤长 让高铁跨过冻土的岩土专家
胡国星 在“死亡之海”打造地表最强“闭环”的大漠中的铁路人
邱中华 在刀尖行走了12年的特高压带电作业检修师
杨晓邬、郭汉中 让文物重焕光彩三星堆文物修复师
王 秋 参加过抗击非典和武汉抗疫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王连友 打造神舟嫦娥,突破航天制造空白地带
王 津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高凤林 为中国火箭焊接“心脏”无一失误
第四部分:追求卓越 赤子情怀
追求卓越是取得进步的磨刀石。自古以来,但凡可为匠人者,无一不具有追求卓越的品格。
从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到春秋战国鲁班墨子,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匠人,代表了中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数千年来,工匠精神在勤劳勇敢的华夏民族从未断流,尤其在当今中国科学界,于斯为盛。
追求卓越的品质,在他们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既有中国传统匠人的坚韧性格,也是精通现代科学的工程师;既在自己的专业赛道上行稳致远,也始终用一颗报国的赤子情怀,增进着国人的福祉。器物有形,匠心无界。匠之大者,为国为民。
凡成大事者,必有一颗追求卓越的胸怀。追求卓越是一种品质,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孜孜不倦致力于科学研究,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中国大地上,这些大国匠人为所有国人树立了典范。
人物
孟凡超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
滕吉文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首批对青藏高原进行地球物理系统观测和研究的科学家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谢天怀 深耕惯性技术近40年为空间飞行器导航
林占熺 用“幸福草”助农户脱贫的“菌草之父”
刘大响 为根治飞机“心脏病”而坚守一生的工程院院士
彭练矛 20年坚守碳基芯片研发的院士
郑 方 设计编织“可持续”的冰丝带的建筑师
吴 刚 “雪龙2”号等国内顶尖科考船总设计师
胡伟武 我国第一颗通用处理器“龙芯”总设计师
【结语】
“十年磨一剑——大国匠心人物影像展”中的63组代表人物,来自科技、文化、体育、医学等不同领域,所属专业不同,自身经历各异,行业虽分轸域,工匠之精神却早已横跨时空,融为新时代壮丽征程上的澎湃动能。据此展览,他们彼此“相逢”,接受你我的注目,这是“大国工匠”们的缘分,亦是其精神属性的绽放和升华。
以时光为尺,还岁月以精雕细琢,宇宙或者苍穹漫长的秒针,在那份执着专注里,赋予万物光芒。生命的长度因承载着“意义”的分量而被重新定义。他们人生的旅程并不总是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在阴雨如晦、山重水复之时,那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拼劲,那种甘坐“冷板凳”、 敢闯“无人区” 的韧性,赋予“工匠”以非凡品格。这已不是以对某种工种的熟练度即可定义和局限的简单称谓,无论在生产一线、科技前沿,还是抗疫战场、三尺讲台,每一次破土而出的希望,每一次摆脱“卡脖子”束缚,每一件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是创造的伟力,都是“工匠”的成功。
成就是看得见的力量,而追求卓越的过程,往往成为习焉不察的点缀。“匠人”易成、“匠才”可学,唯“匠心”需经一番寒彻骨,历一程“无人问”的心性砥砺,方见芳华吐蕊,时光不负。工匠精神,正扎根在此,蔚为大观。展览“大国匠心”,不止于人物成长历程的描摹,不局限于个人成绩的呈现,寄望于我们在每一次立足、每一分敬意里,得窥工匠精神风貌,心向往之,起而行之。
新京报记者 王言虎 迟道华 徐秋颖 马小龙 刘昀昀
编辑 郑明珠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