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产销对接,县城加工厂牵手大餐企共建羊肉产业链
新京报 记者 于桂桂 编辑 王琳
2022-12-23 13:05
夜幕降临,羊群归山,这是老张对家乡环县的深刻记忆,“环县是半农半牧大县,这里的百姓自古以来就有养羊的传统,养羊也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事业。”

2016年,在外务工的老张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开始养殖湖羊品种,如今在甘肃省环县管理着一家养殖厂,“从2017年到现在,养殖湖羊改变了我的生活。此前大多都是养羊散户,投入多,产出低。现在与大的火锅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实现了产销对接。”与老张有类似经历的环县人不在少数,吴阿姨也是其中之一,此前自己在外务工赚钱,如今已过知命之年,选择在家乡建厂养羊。

县城加工厂与大企业实现产销对接

为寻找稳定、品质良好的供货源,有火锅企业推出“羊探系统”,通过当地资深“羊探”,挖掘优秀的养殖户和优质羊。在“羊探系统”的助力下,环县的羊肉加工厂与海底捞实现了产销对接,双方签订了羊肉产品采购协议,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甘肃为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发展肉羊产业,经过大量实地调研提出了“三链”政策,即“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绿色循环发展。2016年,环县引进国内最适合舍饲养殖的湖羊品种;2017年,2万只规模的种羊场和5000只规模的育肥场相继建成;2018年-2019年,当地养羊户与合作社建立购销关系,并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三方结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近几年标准化肉羊养殖、企业长期的批量采购,当地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21年底,环县的羊只饲养量达到315万只,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的收入超过6000元,今年预计羊只饲养量达到360万只,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超过7000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采购销售往往代表着市场的认可,是产业发展实现最终价值和获取市场反馈的渠道,稳定的采购销售渠道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海底捞公共事业部部长杨西贝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们对产品出品标准有严格要求,涉及风险评估、质量检测标准和环节要求,在供应体系的高标准下,我们见证了甘肃环县肉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消费热潮倒推养殖标准化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从2015年开始,国内肉羊养殖从小规模的散户饲养转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区不断涌现一批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其中大部分养殖规模从几万只到十几万只不等。“2015年我们在山东省临清市开行业会议时,临清当地一家肉羊养殖厂的养殖规模为3万只,而后该厂进行了标准化转型,目前该厂养殖规模大约为5万只。”

之所以在2015年出现变化,主要源自餐饮市场对羊肉消费需求的攀升。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10年以前,养殖羊主要以生产皮、毛为主,因为国内对于羊肉的消费季节性较为明显,羊肉消费集中在冬季,全国整体羊肉消费并不高。随着全国餐饮市场多样性增加,火锅、烧烤等业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毛肉兼用”的概念开始在各个养殖场流行起来,再后来伴随餐饮消费市场对于羊肉的品质有了进一步要求,直接拉动提升了多个地区的羊肉养殖标准与产量。物美集团肉品采销负责人陈景元介绍,物美一直倾向于与有品牌保障的大企业合作,从而保障肉品品质。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相关负责人提到,尽管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叫得响的养殖羊的龙头企业,但在养殖的源头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企业养殖。区域性的品牌很多,在区域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对当地零散的养殖户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企业给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饲料和后续的销路,养殖户按照标准化的养殖向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良性循环除了保障当地民生经济提升之外,也保障了产销市场。

新京报记者 于桂桂
编辑 王琳
校对 陈荻雁


相关专题

火锅店迎来消费小高峰,热腾腾的火锅在寒冬带给人们加倍暖意

相关推荐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