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我国科学家成功重建恐龙时代古蚂蚁的内部结构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2022-12-22 15:46
这次报道的琥珀内包埋了一只吉蚁(Zigrasimecia)的雌性繁殖蚁,形成于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产于缅甸胡康河谷,是最早的蚂蚁化石记录之一。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近日,我国科学家团队以白垩纪缅甸克钦琥珀的昆虫内含物为研究对象,成功重建了恐龙时代的一种古蚂蚁的身体内部解剖结构,揭示了目前化石里保存最完整的蚂蚁内部软组织结构,为昆虫内部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成果在线发表于《BMC-生态与演化》(BMC Ecology & Evolution)。


吉蚁样本头部正面观(左)和侧面观(右)三维重建。庄宇辉制


“我们通常看到的化石,如恐龙等,都是骨架。这是因为生物降解作用使得肌肉、神经、脏器等软体组织很难保存成化石。以昆虫化石为例,绝大部分都只保存了‘压痕’。”论文第一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的在读博士生庄宇辉向记者解释,“相对于其他的化石保存类型,琥珀不但能够以三维立体的方式保存动物的身体,而且能更好地保存动物身体的内部解剖结构。琥珀是远古滴落的树脂,就像一枚枚封印的时间胶囊,让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细节。”


据介绍,这次报道的琥珀内包埋了一只吉蚁(Zigrasimecia)的雌性繁殖蚁,形成于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产于缅甸胡康河谷,是最早的蚂蚁化石记录之一。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许雯婧博士告诉记者,这项研究使用显微CT技术对琥珀样品进行了高精度扫描,并进行了精细的三维结构重建。研究团队在对多块琥珀样本进行扫描之后,才幸运地发现了这个样品里保存的精美的内部解剖结构。


“我们的扫描精度非常高,结果非常好。尽管这只古蚂蚁的头部只有不到1毫米宽,我们却获得了包括近乎完整脑在内的丰富头部信息,其中的肌肉和腺体也非常完整。”许雯婧说。


吉蚁内部结构模式图。许雯婧等绘


“吉蚁因为口器的上颚和上唇都布满了尖刺状的刚毛,长相怪异,所以也被称为‘小魔蚁’。”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冉浩介绍,“我们发现吉蚁的上唇是可动的,就像一个翻板一样,能够协助上颚抓住猎物,这非常酷!我们还意外地发现这种蚂蚁的胸部存在一个特殊的囊状结构,推测可能与现代蚂蚁的‘社会胃’具有相似的功能。”


据了解,研究团队还分析了该类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外分泌系统、肌肉系统等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古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


“我们的研究充分体现了CT技术和计算机三维复原技术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完整地认识那些已灭绝的远古动物,并通过化石中保存的内部器官探索它们可能的生活习性、重建其演化树。”论文的另一位通讯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的刘煜研究员表示,“希望未来这些先进技术能够被运用到更多的琥珀类化石样品的研究中,这将使得我们对那些已灭绝的远古动物的身体结构、生态行为、演化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山海无阻 归乡之路——中国文物在瑞典
新京号
从烧毁的卷轴到破碎的楔形文字泥板,人工智能如何解密古代文献?
文化
大戏看北京11月文艺资讯丨舞剧《人间四月天》展现林徽因传奇
娱乐
杜正贤:惊鸿一瞥邂逅了南宋太庙
文化
大戏看北京8月文艺资讯丨热血青春,致敬军魂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