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6日,2022信用北京(第八届)信用中关村高峰论坛暨京津冀(晋)信用协同交流会(信用论坛)举办,会上发布了京津冀晋重点领域联合激励试点工作成果。同时,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
建立教师、律师等14类重点职业人群诚信档案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姜广智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社会信用建设水平一直保持全国领先。下一阶段,北京将深入推进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创新,坚持以“风险+信用”为核心,全面推进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信用监管,提高风险防范化解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大力推进信用创新应用,鼓励社会机构在养老、家政、购物等更多领域开拓“信用+”创新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信用服务创新模式,形成规模;深入推进京津冀(晋)信用合作共建,不断完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信用场景互认机制、信用奖惩联动机制,打造“信用京津冀(晋)”品牌。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表示,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2022年取得了新突破:政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构建了政务诚信评价、监测、失信投诉举报、重点领域失信补偿救济、失信治理的全链条政务诚信工作机制;信用监管在商务诚信领域发挥实效,全市37个部门出台了64个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文件,覆盖89类监管对象;搭建全市统一信用评估中心,形成了“1+m+n”信用评价体系,有力支撑了“6+4”综合监管机制建设;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取得新进展,在16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信用服务“进大厅”,在全国率先建立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协同机制,“信用+医疗”“信用+地铁智慧安检”“信用+物业”等社会化创新应用深入推进。
信用信息管理应用实现新突破,市公共信用服务平台通过市大数据平台归集了企业信用信息10亿条,归集告知承诺等各类信用承诺信息216万条,归集自然人信用信息3.2亿条,建立教师、律师等14类重点职业人群诚信档案,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信用数据专区”试点建设,广泛吸引多领域社会信用数据,探索支持医疗、文旅等10多个场景化应用,已吸引数据企业20家、场景应用企业12家,培育信用大数据应用生态。
此外,北京轮值牵头2022年的京津冀(晋)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医疗、交通、信贷、旅游、行政审批、家政等6个场景守信联合激励方案。京津冀交通部门联合印发实施《环京通勤定制快巴综合监管手册》。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市联合出台了守信联合激励实施方案,打造“通州北三县信用联合体”品牌。
守信市民可享受“住院免押金可分期”等服务
会上还发布了京津冀晋重点领域联合激励试点工作成果。据了解,在国家发改委、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指导下,四地共同推进了信用医疗便民应用,守信市民在四地所有开通信用医疗服务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享受“门诊先看病免排队”“住院免押金可分期”“急诊先救治后结算”便民医疗服务。
通过优化就医流程,免除挂号、检查、检验、取药等多环节的排队缴费,信用就医患者只需在诊疗结束48小时内通过手机支付医保以外的自费部分即可,有效解决了传统就医模式下患者排队缴费时间长、医疗费用压力大等痛点,大大缩短患者看病时长、减轻患者奔波缴费的痛苦,切实提高了百姓就医幸福感和信用价值获得感。
据悉,“信用医疗”正在京津冀晋四地有序推进。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东城区、通州区、丰台区、朝阳区、密云区等9个城区,天津市南开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秦皇岛市、承德市,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忻州市等地均陆续开通了信用医疗服务。疫情期间,信用医疗大幅降低了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和交叉感染几率,提高了医院运转效率。
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揭牌
12月16日,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该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河北冀政信用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旨在夯实政务数据社会化应用的基础设施、构建数字经济的“创新-落地”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数字产业集聚发挥积极作用。
实验室将对接公共信用数据、连接社会场景数据、融合金融科技数据,吸引各类场景企业、数据企业、信创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聚合政府和社会机构在科技、数据、人才和资本等要素优势,围绕政务数据、社会数据、金融数据进行跨区域、多场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互认,共同开展数据多源协作、数据资产管理、数据监理、数据保险、信用风险缓释等领域研究,致力于打造国家级信用经济和数字产业的生态发展平台。
国内首款数据保险产品在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正式上线。该款数据保险产品基于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底层技术,在数据合规安全、数据版权传递、数据多源协作、数据质量管理、数据精准定价、数据价值提升等方面,为接入实验室的数据提供方和使用方提供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付春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