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上旬,中央召开了两个重要会议。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据新华社报道,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今年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这两个重要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释放了重要信号。新京报记者梳理,连日来,全国多省份召开会议贯彻中央精神。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市还出台多项政策,直指“拼经济”目标。多地还集中签约大项目,组团出海揽订单,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还专门召开企业座谈会,与企业家一起谋划经济发展。
中央提出“四个敢”,多省市召开重要会议专题抓经济
对于2023年的中国经济应该怎么干的问题,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稳”的政策基调和“四个敢”的政策目标。中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这次会议还提出了五项具体的政策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四个敢”的要求——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还明确提出,明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可以说,中央的这两个重要会议为接下来的经济工作释放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
连日来,全国多省份召开重要会议传达中央精神,部署地方的经济工作,会议主题均集中在“抓经济”上。如上海市12月8日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上海市委又专门举行学习讨论会,对2023年“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广东省则在12月8日由省长王伟中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经济工作。12月13日,天津市委常委会会议的一项内容也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除了传达贯彻中央精神,多省市的党政领导还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如北京市12月12日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邀请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20余位企业家代表参加。参会的企业包括京东、抖音、西门子、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北斗等企业的代表。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就北京的经济专门对企业家谈到——“经济发展企稳回升,外资继续看好,惠企政策力度大,内需市场广阔,这些‘常量’足够应对各种‘变量’,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底气战胜当前的挑战,希望大家增强信心,保持定力,用好各项惠企政策,下大力气推进复工复产,争取年底更好收官,抓紧谋划明年发展。”
同日,辽宁省委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就谋划好明年全省经济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等方面,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辽宁省委书记郝鹏提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工业率先振兴带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12月13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杭州调研时也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浙江日报》报道,在这次座谈会上,来自省海港集团、杭州巨星科技、中基宁波集团等企业的的企业家从各自角度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易炼红一一回应并要求认真研究、解决问题,强调要准确把握大势,坚定发展信心。易炼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开拓市场”“优化环境促开放”等要求,提出把浙江打造成为集聚高端要素的“磁场”、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
北京“新12条”,山东“77条”,多地密集释放惠企政策红利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连日来,北京、山东、广东、重庆、江苏等多个省份密集出台惠企政策,政策内容多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扶持力度,政策指向“为企业纾困”。
北京市制定出台《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新12条”),从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力稳就业保民生等四方面推出12条助企纾困措施。
北京“新12条”对照国家相关部门近期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举措,提出具体落地措施,如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同时衔接拓展原有助企纾困措施,对社保缓缴、扩岗补助等方面作了接续安排。
其中一条政策提出,将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进一步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公开报道显示,北京多家企业已着手办理缓缴手续,实际经营压力得到大大缓解。
12月13日,《大众日报》报道,山东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实施意见》,这份意见在当地被称为“77条措施”,涉及的内容包括破除隐性门槛,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规范涉企收费,推动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优化涉企服务,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等。
如山东省的“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方面的政策,就包括了15条举措,涉及从严格规范政府收费和罚款、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着力降低物流服务收费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北京和山东,广东、重庆等省市也出台了有针对性的举措,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广东省于12日扩大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范围,在广州、深圳基础上,新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茂名、湛江6地。这样一来,外贸企业就可以办理本外币合一的账户,不用分开几个账户管理资金,有效提升了资金管理效率。
重庆市银保监局、市场监管局出台措施,精准服务市场主体,支持复工复产。其中,该市银保监局出台16条措施,明确提出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设计营业中断险等保险产品,将新冠病毒感染纳入责任范围。这意味着,今后重庆的企业因新冠肺炎疫情暂停营业有望获得保险赔偿。该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18条措施,涉及优化登记审批服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精准服务市场主体三方面,许多措施都针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影响给出具体处理办法。其中明确,个体工商户电梯、锅炉、锅炉水(介)质法定检验费将全额免除。
江苏省南京市12日出台《南京市强信心 添动力 促发展若干举措》,《新华日报》报道称,这是“为敢闯敢为者‘背书’赋能”。这些举措聚焦于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有效投入、聚焦项目建设、提振消费信心、丰富文旅供给、抢抓内外市场、降低资金成本、挖潜就业岗位等方面。
上大项目,出海拉订单,这些省份直接喊出“拼经济”
自本月初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据公开报道,已有多个省份举行招商大会、贸易大会,还有的省份举行重点项目的集中签约。一些省份还出海找订单,直接喊出“拼经济”。
12月9日,《浙江日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央发话,浙江开干》的文章,其中直接说道——“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释放的信号十分明确:全力拼经济。”文章提到,这两天,浙江带起了“一把火”——“一把‘拼经济’的火”。文章提到,浙江将组织1万家企业出国参加经贸活动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嘉兴、湖州、宁波的商务团相继出发,12月10日,金华商务团也将奔赴印尼。浙江的快与拼,让话题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12月13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进一步优化调整防控举措出台后,不少企业迅速行动起来,外贸企业走出国门。文中提到,多个上海企业已经开始布局2023年的经贸活动,作为中国会展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对全面复展充满信心,已积极筹备“2023上海车展”等国际化品牌展会以及“碳博会”等新展。
“9日凌晨1点,苏州赴欧包机搭载200多人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起飞,赴法国开展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无锡20名外贸企业代表和招商小分队队员也于同一天包机赴欧洲。”——这是《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省企业组团“出海”的内容,报道说,暌违三年再出发,连日来,江苏省多地纷纷借“机”出海拉订单、引投资、促合作,与客户面对面沟通交流,收获丰厚成果。
此外,《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出海”节奏明显加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全国外贸十强城市,平均一周就有一个企业展团外出,横跨欧洲和东南亚。
而“出海”的收获也颇丰——广州企业展团在马来西亚商品展上达成意向订单3000万元人民币;深圳企业组团赴印尼和德国参展,合计达成意向订单8700万美元;佛山经贸代表团在为期10天的欧洲三国之行中揽下超5亿元的意向订单。
除了“出海”外,一些地方还结合当地发展特点举行招商大会、贸易大会。12月11日,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开幕,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开幕式上提出“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数字贸易全产业链,着力做强数字贸易产业体系”。据《浙江日报》报道,在数贸会之江数字贸易主论坛上,浙江完成24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现场签约金额达493亿元。预计本届数贸会期间,全省场内外将签约项目近90个,总投资额超千亿元。
12月9日,2022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行,大会洽谈签约项目315个,涉及投资总额8790亿元。
此外,多地还集中签约和上马一批大项目,“拼经济”的热度持续攀升。
天津市12月13日在滨海新区举行“百日攻坚”行动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来自京津冀晋豫粤等多地的企业家,通过“屏对屏”的方式“面对面”“心贴心”,现场签约100个项目,投资总额近763.3亿元。12月9日,连云港港40万吨矿石码头改扩建工程暨港口重点项目开工动员会在连云港新苏港矿石码头举行,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7.2亿元。
多地发布一批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中央作出了判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有力应对一些国家推动的经济科技‘脱钩’等挑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稳住经济大盘”。
公开报道显示,连日来,一些地方也发布了相关经济数字和研究报告,各地对于经济实质性恢复和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
北京海关发布的信息显示,前11月北京外贸总值超去年全年水平,单月进出口规模连续刷新历史纪录,进出口总值达3.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较去年同期增长19.4%,高于全国增速10.8个百分点。
北京市统计局近日还发布信息,前三季度,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万亿元,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为29926.3亿元、11896.1亿元和30591.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0.8%、1%和3.7%,与上半年相比,增速均有所提高。
12月11日,《解放日报》报道,最近,《自然》杂志的《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研制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软科学基地)和国际竞争力中心亚太分中心联合研制的《2022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发布。上海在这三个指数中的国际排名依次是:第三、第十、第二。
报道称,上海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为何大幅增长?因为上海在用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4个,为上海科研人员提供了创新策源的利器。在财政支持方面,2021年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819.77亿元。
同样是科技创新,新华社报道,日前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显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12月10日,在北京发布的《202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也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领先,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南方日报》报道称,广东有着超过6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腾讯、华为、大疆等一批龙头企业,在集聚创新人才、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17家企业上榜2022年“世界500强”,涌现出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2021年全省A股上市的92家企业中,超过九成是高新技术企业。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