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二批)公示,公示期30天。在今年3月正式公布的首批598处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基础上,经进一步调查、筛选与评估,北京拟将首都功能核心区513条街巷胡同、45个片状地名列入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编制工作,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的继续与深化。
空间分布广泛,什刹海、大栅栏等街道传统地名分布密集
地名不仅具有空间指位作用,而且与街巷共同展现了北京都城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按照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传统地名指各历史时期流传下来或者曾使用过的地名,以街巷和胡同名称为主,此次筛选传统地名时间下限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
从空间分布来看,第二批列入保护名录的513处传统地名,空间分布广泛,层次清晰。首都功能核心区32处街道办事处辖区中,什刹海街道、大栅栏街道、景山街道、东华门街道、西长安街街道等传统地名分布密集。
另外,本次公示的名录中,地名类型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国都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点。
以都城衙署机构命名的,如钟鼓胡同,因明代钟鼓司设在此处得名,中轴线重要节点钟鼓楼正是由钟鼓司派人“值守”;老钱局胡同,因明清时期铸造钱币的机构设此得名;校场口街、营房宽街等曾为驻军之地。
体现老城棋盘式道路网结构特点的地名,有炮局头条至四条、北池子头条至三条等;三庙街、护国寺东西巷、白塔寺东西夹道等体现了北京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豆角胡同、锥把胡同、烧酒胡同等记录了寻常百姓生活;四道湾、毛家湾、前门西后河沿、崇文门西河沿等体现了历史时期北京“八水绕京华”的环境特点。
对于一些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调整的地名,为更完整传承历史文化,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在现用传统地名后面括注原名,如惜薪胡同由惜薪司胡同简化而来。惜薪司是明代内廷四司八局之一,专门负责内廷所需柴炭的采办、转运与储备,对当时社会与民众都有着深远影响。1965年规范整顿街巷胡同名称时,将惜薪司胡同简称为惜薪胡同。此次传统地名保护名录从历史文化角度,将新旧名并列,形式为“惜薪胡同(惜薪司胡同)”,其他如福祥胡同(福祥寺胡同)、正觉胡同(正觉寺胡同)情形与之类似。
“厚古不薄今”,部分传统地名体现新中国建设成就
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第一批相比,此次入选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充分体现了“厚古不薄今”的特点,明清民国直至20世纪70年代,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称比例大增,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这类地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标性建筑衍生命名,如北京站街、体育馆路、展览馆路、美术馆东街等。
北京火车站是20世纪50年代与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并列的十大建筑之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车站,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北京站”站名,北京站前道路在街巷道路规范化时,被命名为北京站街。其他如体育馆路、展览馆路、美术馆东街等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当时地标性建筑衍生命名的。
另一部分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形成的街巷道路名称,如龙潭街道幸福大街、光明中街、福光路等,主要集中于南城地区。
据了解,1949年以前,这些区域荒草丛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相继建成居民住宅楼区,梳理水系、改善环境、兴建道路,在街巷道路命名上也充分体现了居住环境的变化。
保护类型新增45处“片状地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批公示的名录中,还增加了45处片状地名名单,其中包括天安门广场、安定门、东直门等。
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四、西四等片状地名是北京传统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的空间指位功能,也承载了重要历史文化意义。为积极稳妥推进片状地名保护,编制团队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结合片状地名产生时代、影响范围大小、历史文化丰富程度等因素,初步筛选出45处片状地名列入保护名单。
从时代上来看,45处列入保护名录的片状地名形成时间从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跨越数百年,其中元代1处(白纸坊),明代25处,清代11处,民国5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形成的有3处。
45处片状地名的影响范围基本涵盖整个首都功能核心区。
从片状地名核心位置,即地名原点来看,大部分列入保护名录的片状地名位于中轴线上或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位于中轴线上的包括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地安门、鼓楼等;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如左安门对右安门、广安门对广渠门、建国门对复兴门、东单对西单、东四对西四、东直门对西直门等。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编制过程注重走好群众路线,加强街道干部群众和责任规划师参与。名录初稿完成后,利用街道与责任规划师熟悉现状的优势,广泛动员,征集了相关街道、责任规划师与地方专家意见,对名录进行了删减补充。街道组织社区工作人员与责任规划师团队进行了内业校核和现场踏勘,使名录更加“接地气”,也进一步挖掘了辖区历史文化底蕴。未来还将继续根据公示期间公众反馈意见,进行校核调整。
该负责人表示,将传统地名保护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探索,在国内外均具有创新意义。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陆续公布,表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日益走向深入。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