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梨树模式”走向“一带一路” 可持续耕作技术将在多国建示范区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2022-11-03 18:32
“梨树模式”是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后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技术手段,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梨树模式”走向“一带一路”专家服务示范团开展了题为“梨树模式走向一带一路内蒙古地区,助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线上培训会议。

 

据了解,“梨树模式”走向“一带一路”项目,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梨树实验站共同发起,并于2022年初正式启动。旨在将梨树模式带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探索出适合各地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优势。


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示范区,采用“梨树模式”种植玉米。受访者供图

 

可持续的“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形成的以保护和培育土地为目的,最早在吉林省梨树县形成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梨树模式”的主要创造者之一李保国介绍,通过十多年的实验和积累,梨树模式逐渐成为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耕作技术,目前在东北黑土区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从节本增效方面来看,每年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与传统耕作相比,“梨树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和发展,符合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也符合‘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战略。”李保国说,这也是“梨树模式”走向“一带一路”这一项目发起的初衷之一。

 

李保国介绍,我国陕甘青宁新地区、中亚5国、西亚及北非国家,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生态脆弱、土壤贫瘠、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资料匮乏,农业生产受到很大限制,除以色列外,农业竞争力几乎不占优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农业竞争力提升空间较大,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机。“梨树模式”是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后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技术手段,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梨树模式”的主要创造者之一李保国。受访者供图 


在丝绸之路上建设示范区

 

早在2020年,“梨树模式”走向“一带一路”的设想就已成型,李保国介绍,2021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就与西部四省区十余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开展“梨树模式”示范区建设,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优势。

 

李保国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王力介绍,“梨树模式”示范区是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方法的重要措施。示范区的建设,主要选择沿线农业竞争力优势较低的地区和国家,分为“一带一路”中国段和国际段。中国段建设的“梨树模式”示范点,包括甘肃宁县黄土高原示范区、甘肃榆中黄河灌区示范区、西藏拉萨高寒示范区、宁夏银川示范区、甘肃河西走廊示范区、新疆石河子示范区等。


“示范区选择的都是具有典型性的区域,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往往较为薄弱的区域,如甘肃河西走廊示范区:河西走廊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最重要农业区,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宁夏银川示范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为枸杞。这些地方本身既是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同时也都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通过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推广,可以帮助当地提升农业竞争力。”

 

为“一带一路”沿线培养经营和技术人才

 

李保国介绍,“梨树模式”走向“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专家服务团队将和各地农业部门、科研教学机构等合作,通过示范区,研发适合当地环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相应的农业机械等。

 

“因土壤、气候、种植体系等差别较大,需要因地制宜地对‘梨树模式’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李保国说,“这一工作将由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技术团队为主,联合示范区域科研院所及农业机械装备公司形成专家团队单位,针对免耕条件下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改进,制定出适宜当地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标准。”

 

在未来,除了研发出适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设备,实现“梨树模式”走出去战略之外。团队还制定了更长远的目标,李保国介绍,在推广梨树模式的同时,团队专家还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新型职业经营主体,推动该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还将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为各区域培养农业领域专业人才。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2025年新首钢地区总收入力争400亿
北京
王毅答记者问(全文)
政事儿
贝壳财经对话百位企业家:看2022新年新期待⑤
财经
年终特稿丨2021充满艰辛与温暖 2022乡村仍是诗和远方
乡村
王毅谈2022年中国外交八大重点
第一看点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一看点
十问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后劲何在?
第一看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看点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石定寰:科技是手段,绿色才是目的
北京
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第一看点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