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河南新乡 科学家用点播方式种小麦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2022-10-27 19:04
在这里,常年驻扎着二十多个农业科研团队,进行不同的项目研究和试验,如种质资源鉴定、新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等。

平整的土地上,画出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小格子,戴着草帽的人们排成一排,蹲在地里,挖开小坑,把一粒粒种子放在小坑中,再覆上土……

 

霜降前后,正是河南冬小麦播种的季节,河南新乡七里营镇,1112亩的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试验基地,进入了最忙碌的季节。和普通的秋播不同,这里的大多数试验田中,都是人工播种,每一粒种子,都由科学家和工人们亲手播下,从发芽出苗,到越冬返青,再到明年收获,每一株小麦的每一个生长过程,都会被记录下来,它们结出的小麦,也将成为新的实验材料,年复一年,为育成更多优质小麦品种打好基础。

 

原始方法,藏着尖端的科技

 

新乡试验基地,位于河南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据介绍,这个基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进行棉花、小麦等农作物抗病虫育种、有害资源收集鉴定等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发展成一处1100多亩的大型基地。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小麦专家贾继增(左一)在河南新乡试验基地查看花生收获情况。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常年驻扎着二十多个农业科研团队,进行不同的项目研究和试验,如种质资源鉴定、新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等。


每年秋播季节,都是这里最繁忙的季节,科学家们带领着研究团队、农学生,和当地的农民一起,播种试验用的小麦。

 

试验田不同于大田种植,许多小麦材料每次只播种很小的面积,甚至有的只播种几株,所以无法实行播种机,而是使用人工,一粒粒种植。

 

不同团队的科学家们,带领着农民,在地里划定每一种材料的种植区域,插上标记,播下种子,这些工作耗时漫长,且劳动强度很大,整个播种季,需要很多人力,不少当地农民接受雇佣,常年在基地中工作,协助科学家们种植。因此,这里也能看到机械化种植的大田中看不到的热闹景象。



科学家带领着当地农民一起,播种试验用的小麦等农作物种子。受访者供图

 

不过,看似原始的方法,背后往往藏着最前沿的科技,如有的小麦材料,种植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基因组鉴定和分析,有些是多年杂交后,即将育成的品种,在这里进行产量等各种性状的试验……

 

种质资源,是种业突破的基础

 

来自作科所的刘少帅助理研究员,是小麦复杂基因组解析研究组的一员,他负责的试验田,有三部分的实验,第一部分是112份小麦育种材料,主要进行小区测试,第二部分是262份小麦核心种植材料,这些材料有些是农家种,有些是早期的栽培种,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他们要找到调控小麦发育和产量的位点和基因,并解开这些位点和基因的分子运作机制,为育种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是对育成品种的筛选,同样需要使用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找到那些影响产量和小麦发育的调控位点。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我国是小麦种植大国,也是小麦育种强国,我国小麦品种100%自主,得益于多年来科学家们的工作。

 

小麦品质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团队成员、作科所研究员张勇介绍,就在这个新乡试验基地,曾经培育出全国推广面积排名第三的小麦品种,中麦895,最高年推广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张勇和他所在的团队,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一种优质小麦品种中麦578的推广和研究,中麦578是强筋小麦,可用来制作面包等产品,在我国年推广量达到550多万亩。张勇告诉记者,他们当前所做的,包括品种的推广,同时也在进行品种的提纯复壮、去杂等工作。

 

前沿科技,改变小麦育种历史

 

作科所研究员张锦鹏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团队,在新乡基地有两个项目,一个是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需要鉴定的材料非常多,但每一种的数量都很少,所以都是人工播种。

 

此外,他们种植的材料中,还有小麦—冰草远缘杂交的资源创新项目,冰草是一类常见的野草,生命力极其顽强,具有优秀的抗旱、抗寒、抗病性。冰草属的植物,是小麦的近缘野生种,它的穗和小麦有点像,但穗子较大、小穗、小花更多。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外就有科学家开始尝试将两者杂交,但一直到80年代,半个世纪过去,无一成功。

 

作科所研究员李立会带领的团队,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远缘杂交实验。就在这个基地,他突破了困扰全球小麦育种家半个多世纪的难题,全国的科学家们,使用他的团队所选育的新品种,已有10多种,如普冰151,已经是陕西、甘肃等条锈病流行和旱地麦区的主栽品种。川麦93,穗粒数达54.2粒,增产16.7%。

 

张锦鹏告诉记者,在新乡基地,新的材料,仍在不断地创制之中,在未来,这些材料可能会育成更多优质的品种。

 

科技发展,在土地中生长

 

人们排成长列,在秋天的旷野中,弯腰播种,这些看起来相似的劳作,其实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科研项目。

 

如小麦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团队的高丽锋研究员,正在进行小麦多倍体优势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就在去年,他们在200多个材料中,找到了一个多倍体产量优势可提高16%的基因位点。

 

小麦基因资源团队郝晨阳副研究员,正在进行着多个小麦基因资源挖掘和种质创新的重点科研项目。同时,在这个基地中,他们还培养了许多小麦科研的人才。今年气候适宜,土壤水分等条件都不错,郝晨阳他们在基地播下了许多材料,“希望明年能够取得丰收”。他说。


小麦基因资源团队郝晨阳副研究员在平整好的土地上,为秋播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作物化学调控研究组成员、助理研究员董学瑞和团队的研究人员,正在地里采集土壤样本,他们所进行的,是一项小麦肥料增效实验,需要收集不同肥料品种对不同小麦、不同播期的效果,这个实验他们已经连续做了六年。

 

孟凡华副研究员是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团队的一员,他们当前所做的,是小黑麦新品系的鉴定,小黑麦是粮饲兼用的作物,可以做粮食,也可以做饲料,当前正是播种期,他们播种了200多个稳定的品系。

 

基地中还有小麦—花生轮作的实验,作科所研究员、小麦专家贾继增介绍,实验是为寻找黄淮海麦区小麦—玉米轮作的替代方案。小麦—花生轮作有很多优势,如花生经济效益更高,花生是油料作物,可以增加我国油料作物的产量,对缓解大豆进口依赖有很好的帮助,同时,花生秧也是饲料作物,同样可以增加饲料,并减少玉米秸秆处理的问题,方便秋收后整地,且更加环保。花生是豆科作物,还可以肥田。此外,还能改善病虫害扩增繁殖的问题,小麦和玉米都是禾本科作物,许多病害是共生的,如根腐病、赤霉病等,但花生是豆科,没有共生的问题,可以降低一些高发病害的影响。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应对小麦“隐形杀手” 我国研发“立体免疫”技术
乡村
当小麦遇到冰草 新品种小麦即将成熟
乡村
农业农村部公布十起涉种典型案例
乡村
41年,80万棵树——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种树老人付志周
新京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用心做产品带动业绩提升,蜜雪冰城财报里的品质“密码”
消费
图个明白丨生死交接处 年轻人正在撕掉这个行业的刻板“标签”
数据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南繁硅谷”再次亮相中央一号文件 提法发生了显著变化
乡村
头条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释放五大信号→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