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上午,在浙江长兴举办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新闻发布会上,100个地质遗产地正式公布,浙江长兴“金钉子”地质剖面等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
成功入选的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是: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剖面,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云南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地质公园——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和珠峰奥陶纪岩石(中国/尼泊尔)。
这些遗产地涵盖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学、地貌学等领域。中国是全世界第一批中获得地质遗产地最多的国家之一。
美国黄石公园、非洲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遗址等入选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是国际著名的学术组织,目前入会的国家和地区达121个,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地球科学团体。长期以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并将科学成果服务于国际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倡议下,自今年开始,每年的10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为“国际地质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Geodiversity Day),为全球公众了解地球科学,深入认识自然、文化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重新组建了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Geoheritage),负责与地质遗迹相关的国际合作和研究。2021年,该委员会承担了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支持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731项目——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研究,组织全球相关领域专家成立工作组,制定了“国际地质遗产地定义和标准”,于2021年底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并公布。
2022年初,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向各成员国发布“遴选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的通告,并在全球21个国家中选定34位地质遗迹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和遴选工作组,对56个国家申报的181个候选地进行综合评定,投票产生了首批9个地球科学领域的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
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是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有效保护。从入选的名单来看,涵盖了全球大量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等著名区域中重要的地质遗迹,如美国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米兰科维奇不整合面、德国索伦霍芬化石库、非洲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遗址等。
我国入选遗产地保护状况良好,每年接纳大量参观考察
这次中国入选的7个地质遗产地,是我国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多数位于世界(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并且其优良的保护状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资源,改革开放后,党和各级政府及学术机构积极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使得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学术水平迅速提高,百余位中国的地质科学家担任了一百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领导职务,国际学术地位和竞争力大大提高。在加强我国地质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力提倡国际合作,鼓励科学家走出去,同时邀请国外科学家参与我国地质科学的研究,极大提高了我国地质遗产地的国际知名度。
另一方面,地质科学研究与矿产资源勘察、全民科学普及密不可分,此次获得首批国际地科联认证的7个地质遗产地,多数是我国以前已经认定的世界(国家)地质公园或地质遗迹保护区,每年接纳大量学生和旅游者参观考察,在宣传宜居地球和矿产资源形成、生命演化、人类起源等科学知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7个遗产地的入选也体现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二十大提出的实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