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美丽中国建设,法治如何发挥保障作用?
新京报 记者 行海洋 陶冉 编辑 刘茜贤
2022-10-21 19:26
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推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落地见效。

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主题的记者招待会。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表示:“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 聚焦立法

这十年是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

 

“覆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污染防治以及长江、湿地保护等领域的25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得到制修订。”

 

翟青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章、宪法。覆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污染防治以及长江、湿地保护等领域的25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得到制修订。

 

在9月15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这十年,是立法力度最大的十年。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记者梳理了生态环境领域立法的重要节点。

 

  • 2015年1月1日,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后生效实施,确立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制度。


  •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土壤污染防治法》。

     

  •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


  • 2021年12月24日,《噪声污染防治法》获表决通过,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立峰表示,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标志着主要污染物防治法律的制定修改工作全面完成,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 2022年6月24日,《黑土地保护法》获审议通过,中国人大网站刊文指出,在世界四大黑土区中,我国是唯一通过专门立法来保护黑土地的国家。

 

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连续5年开展生态环保法律执法检查。分别为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检查、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推动生态环保法律真正落地见效。

 

此外,“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保领域立法正在有序推进。

 

我国又一流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草案)》即将进入三审;《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正在审议中;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也在推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提出,要研究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在9月28日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生态环境部目前正在组织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如系统整理现行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对制度措施和规范进行分析研究,收集、汇总专家学者的需求和意见,了解国外环境法典的立法先例和实例,为环境法典的编纂打好基础。

 

  • 聚焦执法司法

生态环保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因数据造假入刑

 

“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推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落地见效。”

 

在回答关于生态环保执法的提问时,翟青表示,我们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推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落地见效。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累计查办重点案件超过17万件。“十三五”期间,办理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3.3万件,较“十二五”时期增长了1.4倍。

 

此外,生态环境部推动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翟青介绍,2016年、2018年分别严肃查处了两起典型的环境质量数据造假案件,2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在生态环保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因为数据造假被判刑,极大地发挥了震慑作用。

 

记者注意到,环境监测弄虚作假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适用“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公安部、最高检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开展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这已是三部门连续第三年开展此类专项行动。

 

2019年,公安部组建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守护好碧水蓝天净土,是新时代公安食药侦部门肩负的神圣职责。

 

今年4月15日,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李国忠在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5.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7万名。而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此类案件2.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万余名。2021年在破获案件数、抓获嫌疑人数上同比均大幅增长。

 

经过两年试点改革,2017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正式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正是检察机关可提起公益诉讼的领域之一。

 

在今年9月的最高检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透露,自2017年7月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以来,截至今年6月30日,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案件近34.4万件,在全部检察公益诉讼案件中的占比超过50%。

 

9月22日,最高检在位于贵州省兴义市的办案一线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万峰湖专案”。这是首例由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

 

日前召开的最高检检委会会议透露,万峰湖流域跨省(区)环境污染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多个民事主体,若按传统的以监督对象立案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具体侵权人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万峰湖专案”也是最高检首次探索以事立案的方式办理公益诉讼案件。

 

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我国的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走上专门化发展道路。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文指出,人民法院健全专门审判组织,将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至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或组织审理。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已设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或组织2426个,涵盖四级法院的专门化审判组织架构基本建成。

 

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制定环境污染犯罪、环境侵权、环境公益诉讼等司法解释21部,构建起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环境资源裁判规则体系。审结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96.5万件。自2015年7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开展以来,审理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1.5万件。

 

新京报见习记者 行海洋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行海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陶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
尹力主持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
泽连斯基称乌克兰不需要中国作为提供安全保障的国家,外交部回应
第一看点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时事
一周碳要闻:光伏反内卷再升级(碳报第160期)
财经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新京号
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新京号
王毅:中方支持泰柬双方加强对话协商,重建互信,重归于好
第一看点
人大理论讲堂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新京号
800余万抚恤优待对象纳入国家抚恤补助范围
时事
事关水气电热等民生领域,怎样为公用事业经营画红线?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