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赵利新)10月17日,互联网词条“8090后都返乡创业”“在外面干一月不如村里干一天”,将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的耿店新村推上互联网热搜。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向记者介绍,耿店村是一个自然村,去年刚通过村庄合并为“耿店新村”,现在全村700多个农业大棚,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6000元。目前,新村正在认真学习二十大的报告精神,未来会继续探索区域联动共赢共富的发展路子,推进乡村振兴。
在耿店新村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高科技玻璃大棚整齐排开。受访者供图
今年56岁的耿遵珠对家乡上了热搜一事,并不感到意外。他介绍,耿店村种植大棚蔬菜有20多年历史,过去只有60多个“小土棚”,但在村党组织积极引进科学种植技术下,已经将村子建成为鲁西地区的“大棚村”,被人们称为“鲁西小寿光”。
2002年,耿遵珠成为耿店村党支部书记。那时,耿店村的棚菜也走到“十字路口”:种了5年的106个芸豆棚因重茬出现大面积死秧,村里人戏谑“早晨拉晚上拽,一天赔进几十块”。耿遵珠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寿光引进黄瓜、西红柿、辣椒新品种,聘请两名寿光技术员指导工作,白天跟着钻大棚,晚上陪着搞培训,让黄瓜在当年获得丰产。
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受访者供图
“农村美,中国才能美;农村强,中国才能强。农村环境要美、配套要全、产业要大,做好了这几点,年轻人才愿意返村就业。建设好了美丽乡村,才能吸引人才回归。”耿遵珠说。
如今的耿店村,已经有一百多名年轻的“棚二代”返乡创业。截至2021年底,村里新建、改扩建大棚40多个,全村大棚数量已超700个,每个大棚年收入在十万元左右,大棚户均4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6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
85后返乡“棚二代”耿星亮向媒体介绍,2021年,他搬进了村里统一建设的新住宅楼,实住面积120平方米,三室两厅,还有电梯,和城里小区没什么两样;而且,山东首家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去年在耿店村成立,已成为培养农村干部队伍、乡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
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受访者供图
耿遵珠告诉记者,他永远忘不了2018年3月8日这一天。当时,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点赞耿店村“棚二代”回乡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夸我们村人才振兴做得好,让我们备受鼓舞。耿店村的经验就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永远会撸起袖子加油干。”耿遵珠说。
在10月16日上午,耿遵珠收看了二十大开幕会直播,他告诉记者,他要带领村两委班子和父老乡亲一起领会好报告精神,贯彻好、落实好报告要求;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联合周边11个村抱团发展,发挥先富优势,探索以耿店为龙头,区域联动共赢共富的发展路子,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大力量。
在耿店村未来的发展图景里,耿遵珠计划,要继续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技能培训,让青年一代在家乡找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带动其他乡亲们共同发展,全村一起迈向共同富裕。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