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国标实施,或将为地方粮食产能提供“绩效”标准
新京报 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磊
2022-10-01 15:22
农田建设的成果将与粮食产能挂钩。

10月1日起,《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2014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实施七年以来的首次修订。修订后,《通则》明确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区域,列出了高标准农田地力参考值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参考值。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孔祥斌认为,这意味着,各地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建设的成果将与粮食产能挂钩,这些参考值或将为地方粮食产能提供“绩效”考核标准。

 

因地制宜 明确各地粮食产能指标

 

从2004年高标准农田的概念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能,到2014年第一版国家标准发布,再到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下称《规划》),我国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持续推进。

 

土地平整、设施完备的高标准农田,是改变我国农业“靠天吃饭”、保障粮食安全的利器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按照《规划》,到2030年,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按照此前《规划》要求,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下称《通则》),需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 制定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

 

而对比旧版,新版《通则》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上更加明确,并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和青藏区等七个区域,分区域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农田地力参考值,以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参考值。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基础也有所不同。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条件的差异,我国北粮南菜的格局愈发明显。孔祥斌告诉新京报记者,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在遵循自然地理条件、细化优化建设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种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意味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会忽视当地的耕种习惯,而尊重农民的习惯,也会让农民更多地参与进来。”

 

孔祥斌指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促成国家、地方、农户形成合力。若只是国家重视、投入,地方被动应付,农民不做响应,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设参考值 或将成为绩效考核标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版《通则》分区域分省列出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应达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参考值。以新版《通则》中各地稻谷产能参考值举例,黑龙江省每公顷稻谷的产能参考值为7800公斤,而在广西,每公顷稻谷产能参考值为6300公斤。

 

按照农业农村部此前的官方解读,这充分凸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在我看来,这个参考值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家对于不同省份产能预期的目标值。”孔祥斌更加明确地指出,这意味着农田建设的成果将与粮食产能挂钩,参考值或将为地方粮食产能提供“绩效”考核标准。

 

实际上,根据上述《规划》,绩效考核机制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程,而《通则》中,一系列参考值的出现,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建成高标准农田”不是绩效考核的尽头。

 

专家视角下,后续考核的维度或将更全面。“包括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为当地提高了多少产能,降低了多少成本,是否会间接拉动这个区域粮食的种植,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这些可能都会成为考核的指标。”孔祥斌说。

 

注重生态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通则》全程

 

除了对产能的重视,新版《通则》较旧版也更关注绿色生态,绿色生态为《通则》的基本原则之一。

 

为什么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特别关注绿色生态?孔祥斌在介绍相关背景时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养活更多人口,包括大量化肥农药投入到耕地之中,让耕地迸发出更大的产能,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和污染。“建设高标准农田最重要的目的,肯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高产、稳产,应对气候变化。而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则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迈进。”

 

而在《规划》中,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提升农田生态功能,也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生态效益。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例如新版《通则》明确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限制区域;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块平整时不宜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应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

 

孔祥斌还特别提到绿色工艺和材料的运用,防护林、作为缓冲隔离带的坑塘等都可以减少对农田环境的不利影响。

 

孔祥斌指出,在这个《通则》标准下,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通过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农民的劳动强度会减轻,化肥农药的投入会降低,污染源也将被阻断,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田杰雄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时事
农业农村部:因层层加码致“菜篮子”供应严重受阻的依法追究责任
时事
当前中国经济十问
第一看点
中国经济面面观
第一看点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
第一看点
保小麦扩大豆 两部门明确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
乡村
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时事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第一看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预安排审议40件法案,都有哪些法律要制定?
时事
一号文件解读丨刘录祥:粮食安全比以往更重要
乡村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