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我家门前│社会资本参与改造 老旧小区原来也能这么宜居
新京报 记者 吴婷婷 徐美慧 李欣侗 周博华 王方杰 编辑 刘梦婕
2022-09-28 21:01
王金霞居住地:朝阳区劲松北社区居住时长:44年谈变化:道路平整了,花园更美了,小商贩搬进了门脸房,便民设施一应俱全。不出社区,衣食住行都能实现。


早上7点半,家住劲松北社区的王金霞给邻居邓秀云发微信,相约一起去小区里的“美好邻里大食堂”吃早餐。一屉现包现蒸的鲜肉小笼包,一碗鲜香的豆腐脑、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两个人花十多块钱就能吃饱。

 

劲松北社区建于1978年,是北京第一批成建制现代化住宅区。然而,在岁月的洗礼中,小区基础设施变得老旧、服务功能逐渐缺失,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在劲松街道,像这样的老旧小区还有不少。

 

2018年起,劲松街道率先在劲松北社区试点,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出老旧小区改造的“劲松模式”。如今的劲松北社区,道路平整宽敞,卫生院、理发店、食堂、菜站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不出社区,衣食住行就都能实现。


9月16日,劲松北社区,王金霞拿着改造前的老照片,在美好会客厅前拍照。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51项改造问题,均由居民拿主意


面向劲松西街的大门上,“劲松北社区”五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下方还有书写者的落款。王金霞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社区居民自己写的,藏龙卧虎的邻居可多了。”

 

王金霞在劲松北社区住了四十多年,是这里的第一批住户。“别看现在咱们这道路宽敞又平整,以前可不是这样。”王金霞依然记得社区原来的模样,“路坑坑洼洼的,使用轮椅的老年人出行特别不方便。那会儿游商也特别多,摆地摊的、卖菜的、卖水果的,各种人都有,铺面也都破破烂烂的……小区缺乏管理和规划,生活环境和质量跟那些好小区没法儿比。”


劲松北社区改造前。劲松街道供图


在劲松街道,像这样的老旧小区还有不少,它们普遍存在无物业、少配套、缺管理等“通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2018年起,劲松街道以劲松北社区为试点,率先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从前期的设计、规划、施工,到后期的物业管理,全流程参与。这一模式也被称为“劲松模式”。

 

“社区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征集居民意见。”劲松北社区党委书记陈波说,“我们社区有43栋居民楼,3605户居民,接近40%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37%是流动租房的年轻人。”陈波回忆,仅考察需要增加的便民业态,他和同事们就先后走访了2380位居民。

 

经过走访发现,老年居民呼吁配备菜站、理发店、老年餐桌等,年轻人则希望增加社区健身房、代收快递等服务。不同年龄层,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做到统一?陈波说:“既然我们社区老年人占比很大,那么首先要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先让老人们过得舒心、高兴。”

 

除了走访居民,劲松北社区党委还成立了由党员干部、居民党员代表等40余人组成的议事小组,创新“专业设计、居民评选、政府把关”的评选流程,方便改造方案随时微调优化。

 

王金霞就参与过改造启动前的多轮居民讨论会,“我们讨论得很细致,比如说晾衣杆放置在哪儿最合适,社区花园怎么改,服务项目应该保留哪些、提升哪些,大家各抒己见。”


经过和居民的充分交流沟通,社区改造共涉及停车管理、安保措施、景观调整、灯光布设、加装电梯等21大类51项民生问题,每一项都由社区居民拍板拿主意。


劲松北社区公园廊架和健身步道改造前后对比图。劲松街道供图


留下“老朋友”,继续服务陪伴居民

 

改造成果显而易见,劲松北社区彻底换新颜。

 

门脸房修葺一新,并用艺术色块进行装饰,为老旧小区增添了时尚色彩。曾经坑坑洼洼的路面全部填平,两侧便道上设置了木质座椅,座椅一侧还特意装了扶手,方便老年人起身。占道经营的小商贩没有了,居民们把卖水果蔬菜的商户“请”进了宽敞整洁的便民生活超市,配钥匙的、家政保洁等也都有了崭新的店面。改造后的商铺、小卖铺,都被居民赋予了“美好”二字。


在小区大门附近极醒目的位置,就有一家“美好理发店”。以前这里是售卖空调的门脸房,后来因为生意不好索性关了张。从资料照片上可以看到,门脸房的防盗栏锈迹斑斑,墙面上有不少瓷砖脱落,就连屋顶都覆着一层黑灰。经过升级改造,这间曾经破败的门脸房,如今变成了居民乐于光顾的理发店。


以前售卖空调的门脸房,改造后变成了美好理发店。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上午9点半,店老板申立柱站在门口,一边忙着清扫落叶,一边提醒进店的顾客扫码测温。王金霞说,申立柱和妻子是居民的“老朋友”,在社区经营理发20多年了,“以前老板两口子在社区的另一个地方给大家做头发,后来社区要进行升级改造了,大伙儿舍不得他们,就一起向社区反映情况,要求留下这家理发店。”


社区改造启动前,陈波收到了一封100多位居民的联名信。“大家都想留住这理发店,居民们觉得理发离不开它,尤其是老年朋友。”陈波回忆说,收到信后,社区当即决定和居民们一起留下“老朋友”,并在社区为理发店找了一间位置最好的门脸房,方便居民们去理发。

 

理发店留了下来,环境也比以前更好了。店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洗、剪、吹、烫、染,甭管想做什么发型,申立柱夫妻俩都能搞定。申立柱说:“在社区20多年了,跟居民都很熟。现在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我这生意也更加红火。”一般来说,上午九十点钟,很多理发店都还没营业,但“美好理发店”里已经来了两位烫头发的居民,还有一位正在剪短发的女士。久居社区,申立柱也摸索出了居民们的时间规律,“年纪大的顾客,大多上午过来,早上8点半开门就有居民来了,傍晚以后上班族比较多”。

 

对于王金霞和她的社区舞蹈队来说,“美好理发店”帮她们解决了大麻烦。“队员们对自己的形象要求都很高,而且经常要出去比赛,总得需要做头发。要没这理发店,我们老年人就得去外面的美发厅,路程远,价格还贵。”

 

和申立柱一样留下的“老朋友”,还有那些陪伴居民多年的花草树木。


9月16日,劲松北社区,改造后的社区公园。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在社区公园,一个圆形的镂空花架下,老人们正坐在木椅上聊天,花架内,有一棵繁盛的紫藤。王金霞说,这紫藤在社区建设之前就有了,少说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紫藤的枝蔓恣意生长,树冠像一把厚实的绿伞给居民们带来阴凉。虽然现在不是紫藤花盛开的季节,但是片片绿叶仍给人们带来惬意。

 

“社区改造前,居民们也达成了共识,就是要保护好这棵紫藤。所以在改造过程中,施工方专门给紫藤设置了更加坚实、美观的花架。”王金霞说,夏日里,居民们喜欢到紫藤下纳凉、休憩,等到紫藤花开了,这里更是成为大家拍照的热门点位。


9月16日,劲松北社区,王金霞(右)和邓秀云(左)在社区公园的紫藤前拍照。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迎来“新朋友”,吃饭方便也安心

 

劲松北社区改造后,还有一批“新朋友”进入小区为居民服务,其中最受欢迎的当数“美好邻里大食堂”。大食堂的前身是一个破旧的自行车棚,经过整体化改造,一半继续留作车棚,供居民停车,另一半就改造成了社区食堂。

 

“平时就我一个人在家,做顿饭一个人根本吃不完,熬一锅粥总熬多。”王金霞说,社区食堂解决了她吃饭的大问题,“早上半屉包子、一碗豆浆,肯定能吃饱。中午过来吃份水饺,便宜又卫生,我自己还不用做饭,多方便啊。”

 

社区食堂提供的餐食品类不少,有15元一碗的牛肉面、12元一碗的西红柿鸡蛋面,还有价格从15元到20元不等的套餐,现包现蒸现卖的水饺从15元到20元不等。早餐的品种也很丰富,小笼包、豆腐脑、炒肝、小米粥、油条、油饼……应有尽有。

 

王金霞和邓秀云是食堂的常客,和厨师、服务员都成了老朋友。一进餐厅门,王金霞像回到家似的说了句:“小林,来份儿猪肉大葱水饺,鸡蛋汤来一碗。”“好嘞,王阿姨,您先坐着,这就好。”服务员小林热情回应着。

 

王金霞和邓秀云之所以喜欢到这里吃饭,主要看中的是餐厅食材放心、环境干净。“就拿这包子、饺子来说,都是手工现包,不像有的餐馆给顾客上的是速冻的。”王金霞说,周末孩子们都回家了,她也喜欢到这里买上几份水饺,用餐盒带回家给孩子们尝尝。针对那些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的居民,餐厅还提供送餐服务,一个电话,服务员就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居民家中。


劲松北社区居委会和“美好邻里大食堂”改造前后对比图。劲松街道供图


新增“首开模式”,多种办法改造老旧小区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让劲松北社区尝到了甜头,今年3月,朝阳区劲松三到六区综合整治项目开工,同样采用的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的方式。改造项目包括架空线入地、路灯布设、增设儿童娱乐设施和充电车棚、修补残疾人坡道、增厚公园绿化带、添加晾衣杆等。到今年年底,社区的公共设施、绿地养护等将焕然一新。


劲松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成立了由街道办、社区、改造方、居民代表四方成员组成的改造领导小组,每个改造项目的确定,都经过了居民的反复讨论和决策。此前,改造领导小组召开了10多场居民议事会,深度访谈40多位居民,发放3000多份问卷。街道还设置了4个线上意见箱,并开通1条改造专线,接听300通电话。未来,老旧小区里的闲置空间将被改造成社区会客厅、便民菜站、便利店、老年餐桌等设施,弥补公共服务短板。


如今,“劲松模式”不仅让居民得到了实惠,更是成为了全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明星办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记者了解到,在距离劲松北社区数公里之外的光华里5号楼、6号楼,率先尝试了“党群同心、政企联动、成本共担”的危旧楼改建新模式,成为全市首个危旧楼房改建试点项目,这也被称为“朝阳首开模式”。

 

通过改造,崭新的楼房在原址上重建了起来,户数和楼层都不变,街坊四邻住进了新家,也都还是那些老邻居,以前两家合用厨卫,现在每家都有了自己的独立厨卫,居住条件改善了很多。

 

随着“劲松模式”“朝阳首开模式”的不断推广,过去五年,朝阳区完成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97万平方米。


9月16日,劲松北社区公园内,王金霞和社区舞蹈队队员正在练习舞蹈。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以前小区环境不好,我不喜欢呆在这里,有空就往外面跑。现在不一样了,小区里能跳舞、锻炼、做手工,玩的花样那么多,我都舍不得出去。”王金霞上了年纪,平日里孩子们工作忙,不过她也没闲着,和街坊四邻一起“足不出户”,享受退休后的美好时光,这样的日子让王金霞感到舒服、舒心。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徐美慧 李欣侗 周博华 王方杰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婷婷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我家门前丨喜庆二十大系列报道

喜迎二十大

相关推荐
【追光者说】与共和国同岁,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新京号
微观北京丨一栋老房的变形记
北京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特别国债、设备更新、城镇化!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回应社会热点
财经
我们这一年·时不时冒出来的“小确幸”
新京号
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城市更新如何探索新模式?
房产
煤烟谢幕 蓝天登场
北京
留白增绿,铺就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北京
留白增绿 铺就高质量发展亮丽底色
北京
在琉璃河遗址发现“北京城之源”
北京
热门评论
买你
7天前
这个大家庭和谐,住着真心不错!
ruixuan
7天前
很有人情味的社区~~
爱诗一道光
7天前
劲松那片确实不错,交通、购物都方便,我们同事很多人都在那边租房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