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我家门前│居民出点子改造,西城这个老旧小区有了九大公共空间
新京报 记者 戴轩 徐美慧 景如月 李欣侗 王巍 郑新洽 编辑 刘梦婕
2022-09-18 17:53
张江平居住地: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居住时长:37年谈变化:曾经堆满杂物的“花果山”,已被改造成可以上课、锻炼的公共空间。


违建车棚中堆着废弃家具,花坛里满是猫屎、蚊蝇,居民没有遛弯的地方,老人没有合适的活动点……3年前,西城区厂甸11号院是一个环境脏乱、设施破旧的典型老旧小区。


2019年底,居民、社区、施工方、设计方等召开第一次“圆桌议事会”,就小区改造进行深入探讨。


“把小区居民提出的问题摆上桌面,不藏着掖着,还都有各部门负责人记录,带回去研究。”作为居民代表,在厂甸11号院住了37年的张江平参加了那次会议。

 

“圆桌议事会”是北京接诉即办的延伸。如果说接诉即办是北京城市治理的验方良药,那“圆桌议事会”这样的群众工作创新机制,就是直捣病灶的靶向治疗。


在这住了37年,我家门前变样了


“厂甸小区你我他,共育精神文明花。”红砖墙、白字底,有些斑驳的14字标语,已在厂甸11号院门口挂了几十年。


位于大栅栏地区的厂甸11号院建于1985年,原为中国联通宿舍,张江平是这里的第一批居民。


“楼刚建好我就进来了,最初入住时还是星星点点的灯光,很多邻居没搬进来。”从标语前走过,张江平摸了摸墙上的字,略有感慨,“那会儿刚结婚,后来有了儿子,现在又有了孙子,已经好几代人了。”

 

时光推迁,新楼变旧院。三十多年中,厂甸11号院逐渐成为老旧小区,配套设施陈旧、公共空间狭小、垃圾随意堆放、线缆横飞、绿地失管。这些问题,也成了居民拨打12345投诉的主要内容。


厂甸11号院改造前,旧花坛里都是猫屎、蚊蝇,环境脏乱差。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供图


“小区的旧花坛里都是猫屎、蚊蝇,环境脏乱差,没有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原先花坛旁边还搭了一个自行车棚,里面黑黢黢的,堆放着各种杂物,我们管它叫‘花果山’。”张江平站在院子里,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这里以前的样子,“路也坑洼,外出旅游时行李箱一路咔咔响,全院子都能听见。”


厂甸11号院原来的车棚里堆满了破旧自行车、废弃家具等各种杂物。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供图


现在,厂甸11号院已见不到这些。


走入小区,路面平整,花坛干净,一条跑道绕行其间。树阴下,老人坐在木椅上乘凉,在方方正正的棋牌小桌边下象棋、打扑克;到了下午,孩子们会在广场上骑小三轮车,跑跑闹闹。


改造后的厂甸11号院路面平整,花坛干净,一条跑道绕行其间。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张江平爱好很多:唱歌、跳舞、书法、朗诵……如今这些在小区里都能实现。曾经堆满杂物的“花果山”已改造成了多个公共空间,她经常与朋友们在这里上课、锻炼,丰富退休生活。


厂甸11号院里多了许多公共空间,张江平经常来这里唱歌、跳舞。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张江平在院里的健身器材处锻炼。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小孙子也受益于此。这个暑假,孩子养在奶奶身边,傍晚没事儿的时候,两个人会一起在小广场上骑新安置的智能健身车,一人一头,比谁踩得快;在家坐不住时,张江平也会带他去社区图书室,和小朋友一起写作业、看书、玩玩具。为了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小孙子看书看得更勤奋了。


住了37年,张江平的家门口彻底变了样。


老旧小区怎么改,先请居民来聊聊

 

与普通的老旧小区改造不同,厂甸11号院的“变形记”,前后经历了大量的意见征集、方案设计、入户劝说等过程。


2019年11月,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项目从大量申报选址中,成功入选北京市“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项目之一。

 

大安澜营社区党委书记李耕介绍,在改造之初,为拆除小区广场一侧的“花果山”,社区下了大工夫。“花果山”是一位居民搭建了三十多年的违建,用来存放破旧自行车、废弃家具等私人物品。“知道要拆棚子了,这位居民态度抵触,工作人员去找他,连门都不让进。后来,社区发动邻居、同事、家属劝说,前后沟通了七次,终于得到了拆除违建的同意。”


厂甸11号院内私搭的违建,被居民们称作“花果山”。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供图


“花果山”的消失让广场有了更大的改造空间。为充分了解居民需求,街道改变了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工作模式,对民意进行充分调研。

 

在前期筹备阶段,街道和社区党委联合社区党员、楼门栋长、志愿者,通过电话访谈、调查问卷和上门走访等形式,在小区开展了7轮全样本调研,收集1200余条意见,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并主动邀请204户、714人次居民召开“圆桌议事会”,共商改造建设、功能布局、景观提升、运行维护等事项。这也成为责任规划师团队设计新公共空间的重要参考。

 

张江平是参与“圆桌议事”的一员。

 

“大家改造的想法不一样。设计方希望这个空间好看漂亮,建设方考虑施工、经费等问题。作为居民,我们更在意使用起来是不是方便。”张江平说,在探讨功能分区时,最初的设想是将会议室设计大一些、老年餐厅小一些,但她认为会议不是每天都开,而居民每天都要吃饭,民以食为天,建议将更多空间留给食堂,方案采纳了这一建议。


厂甸11号院里的公共餐厅。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最终,小区内形成了九个公共空间,涵盖党群活动、居民合议、亲子教育、养老健康、餐饮食堂、便民物业、垃圾分类、交通微循环、休闲运动等方面。直到现在,这些社区空间,仍在居民们的共同出谋划策下不断完善。


“红色课堂、养生讲座很好,但时间不要太长,一小时的课,老头老太太坐不住。”“派出所的同志来讲老年人防诈骗,我们多听听,也没坏处。”“乒乓球台的利用率挺高的,天天都有人来打,需要增加设施,地面也最好给改造一下。”9月9日,党群工作室内,李耕、张江平与几位居民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空间热烈讨论着。


“社区空间服务社区居民,如何利用,居民们说了算。”李耕说,社区希望充分利用琉璃厂周边的文化资源,将更多活动引进来。目前,社区老年班开设了书法、太极、芭蕾形体等课程;今年暑假,公共空间内还安排了青少年非遗体验,让孩子们在这里学手工;社区附近有同仁堂、戴月轩等老字号,可以请老中医来给大家讲讲课,或者带大家去同仁堂的博物馆实地参观。


不限时空和话题,接诉即办更高效


无论是社区空间的改造方案,还是社区活动的引入选择,“圆桌议事会”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耕介绍,“圆桌议事会”是接诉即办工作的延伸,居民们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汇集意见、建议,找相关部门“现场办公”。他明显感到,这一新的居民议事方法,让政府“接诉即办”的效率更高了。


北京的老百姓对接诉即办不陌生,从最初的“吹哨报到”,到为这种工作机制立法推出《北京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再到接诉即办延伸的新型群众工作方式多点开花,是北京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的进化论。

 

作为超级特大城市,首都的特殊地位使北京治理体系的建设显得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也提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更高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北京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特别是2018年以来,从党建引领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和聚焦民生建立的“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再到“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接诉即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受理办复量连年翻番、工作机制一再探索、“有问题打12345”的北京市民共识,证明了这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城市治理方法。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这套机制正式以法之名确立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中,进一步理清了基层的权责。

 

以前多头管理的难解之题,有了法规指导下的解决路径。李耕回忆,曾有居民拨打12345反映小区的一条道路破旧、不便于老人行走,为此,社区开了两场“圆桌议事会”。首先请来了道路产权方中国联通工作人员,对方同意维修道路,但权限只覆盖小区内部道路;之后又请到市政道路相关负责人,对小区外道路的维修进行讨论。由于道路维修涉及噪音、空间占用等问题,会议同时还征求了一层居民、停车居民的意见。多方达成共识后,仅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道路便维修完毕。


9月9日,厂甸11号院召开了一次圆桌议事会。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圆桌议事会”没有时间、空间、话题的限制,居民有诉求可以随时召开,也可以在会议室、居民家中、小广场等任何地方召开。就在前阵子,居民们还就社区餐厅服务提出建议——老年餐的送餐时间是上午11点,有些老人早上出去看病,回来常常超过这个时间,希望延迟到11点半;除老年餐外,有居民认为还应当增加少年餐,方便老人照顾小孩。


据了解,今年以来,厂甸11号院实现“零诉求”,成为西城区社区开展“接诉即办”工作的标杆榜样。

 

胡同里开圆桌会,解决如厕充电难


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有不少社区采用了“圆桌议事会”机制。

 

前门西河沿街是一条近1000米的胡同,常住居民600余户,辖区内大部分为平房院落,老龄人口占绝大部分,大多数院落没有院内厕所,居民如厕成了难题。由于靠近大栅栏景区、天安门广场,游人众多,赶上节假日旅游高峰时段,居民在胡同上厕所还需要排队等待。

 

面对居民反映的“如厕难”“如厕远”问题,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书记张晨茜将“圆桌议事会”开进胡同网格,召集城管委、环卫等多个部门和居民面对面沟通,并经过反复走访、实地踏勘,最终利用腾退织补空间,在前门西河沿街124号建起了一座占地约50余平方米的一类公厕。新公厕不仅有多个如厕位,还能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并加强了保暖、采光、照明、除臭、通风等功能。新公厕竣工时,36户居民联名撰写感谢信,有居民对张晨茜说,“今后再也不用雨天雪天、黑灯瞎火跑厕所了。”

 

2021年,作为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集中的社区,前门西河沿社区响应相关部门号召,在高层建筑电梯中安装了电动车智能阻入系统。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电动车主把电池拆下来拿上楼充电的现象。张晨茜召集各楼门院长了解情况,发现居民支持电动车禁止上楼的规定,但附近并没有可以充电的地方。结合居民意见,社区召开圆桌议事会,将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充电设施提供方及居民凑到一起商议,最终敲定在社区2、4、6、8、10号楼前分别安装充电桩和车棚。今年2月初,前西社区楼房院内的电动车充电桩正式投入使用。

 

大栅栏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苏继洋介绍,大栅栏街道位于天安门广场西南侧,地处老北京中心地段,面积1.26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常住人口2.89万人,既是商业旅游区、又是生活居住区,平房院落密集、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结构复杂、群众诉求多元。

 

接诉即办工作开展三年多来,大栅栏地区创新“圆桌工作法”,以虚拟“圆桌”为载体,各方代表共同探讨问题、推动解决。今年1-8月,该街道接诉即办平均成绩居北京全市第14名,为核心区第一名。

 

“我也不懂那么多规定,反正感觉这几年,老百姓说话有人听了,把咱老百姓的事儿,当回事儿看,就是高兴!”张江平在翻新过的花坛边站正,对记者说,“帮阿姨在这儿拍张照片吧。”她往身前拽了拽萌萌的手机包。

 

新京报记者 戴轩 徐美慧 景如月 李欣侗 王巍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戴轩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景如月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巍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我家门前丨喜庆二十大系列报道

喜迎二十大

相关推荐
胡同乡愁六记
北京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服务到门前,门头沟社区打造“聊聊吧”“温暖小屋”等公共空间
北京
微观北京丨一栋老房的变形记
北京
热门评论
去啊
7天前
西城的老小区真的是我长大的地方~~
榴莲_
7天前
大大的点赞!!期待新发展!
小升初
7天前
保护旧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新的建设发展呢~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