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官手记:他们在用炉火点燃彼此的希望
对于身处异乡的病人来说,能吃上一顿家里的饭,不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是对疲惫心灵的一种慰藉。
中秋节前夕,我们来到了一家开设在医院里的“小白春天”爱心厨房,帮癌症、肿瘤患者做顿饭。厨房由院方无偿提供场地和水电,患者家属自己来运营维护,病患和家属可以免费使用。
“小白春天”是以儿童血液病为主的大病帮扶公益组织,创始人齐利光也曾是患者家属。为寻求好的医疗救治,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北京,却面临着住房、吃饭等难题。血液病人免疫力较低,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卫生,还要健康营养、低油清淡,外面买的很多不符合要求,一些病人家属不得不在医院周边高价租住能做饭的房屋。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大病家庭,爱心厨房就应运而生了。
齐利光统计过,这家位于北京南三环的“爱心厨房”自2017年成立后,每天至少有几十个家庭使用,多的时候超过百个。算下来,病友们一年能省下300多万元房租,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一年能节约两三万元的开支。
“一旦孩子得了白血病,每个家长的心情都是灰暗的,但在这里,我们想让彼此都看到希望。”齐利光说,“‘小白’指的就是病友群体,他们也可以拥有春天。”
姬大哥是爱心厨房的现任“管理员”,他的儿子小旭2022年3月被确诊为淋巴瘤,正在医院接受化疗。我们去的那天,姬大哥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到菜市场买菜。他既要给儿子做饭,还要准备爱心厨房中志愿者的午餐,而我的任务就是帮姬大哥打下手。
姬大哥跟我说,如果是他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一切,给儿子做完饭回到出租屋,一躺到床上就会胡思乱想;而如果是大家在一起,每天都能看到还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忙不完的事儿,“我们在彼此携手前行的过程中,找到了坚持的力量和希望”。
在这里,炉火和饭菜不仅温暖了患者和家属的胃,也温暖着他们的心。而这个起初只是单纯为解决病友吃饭问题的爱心厨房,也变成了他们的避风港,让漫漫长夜多了些许温暖。
最后,衷心祝愿这些仍在坚持的人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春天”。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景如月 李欣侗 王巍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