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88岁老科学家对话呼家楼中心小学学生,详解空间站的“奥秘”
新京报 记者 罗艳 编辑 巫慧
2022-09-07 07:52
张厚英表示,孩子的心声,就是祖国的希望。
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有什么区别?航天员在天上最多可以待多少天?新研制的长征火箭有多粗?9月6日下午,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推出的“2022年北京‘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走进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88岁的张厚英与孩子们分享了《空间站与航天员》的奥秘。当日,该校主校区80名3-6年级的学生参与现场互动,三个校区1-6年级的2000多名师生收看同步直播。
 
张厚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术秘书、高技术局局长,高能物理所常务副所长,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空间总体部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终身荣誉理事。获载人航天工程特殊贡献奖及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荣获国家、中国科学院、部队颁发的科技进步奖,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纪念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我们建设空间站的目的是什么?愿不愿意做一个航天员?要爱科学,知道为科学去奋斗。”张厚英认为,进行职业启蒙,是科普工作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厚英介绍科学研究的四大环境领域。新京报见习记者 罗艳 摄
 
“我们的载人航天晚了40年,但不是落后了40年”
 
宣讲伊始,张厚英介绍了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科学研究的四大环境领域,指出第四环境领域——太空的研究有利于扬国威、军威,建空间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在空间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提升国际地位。
 
“美国有哈勃望远镜。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们将来也要做一个天文望远镜放到太空,去探测宇宙的奥秘。”张厚英告诉同学们,空间环境、对地遥感、大气遥感、空间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研究、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空间应用和生产开发等都是航天工程的研究内容,他用图片展示了国际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的情况,也指出充满竞争力的国际形势,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
 
随后,张厚英讲解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计划,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区别,我国建立空间站的技术难点。他解释说,空间实验室是短期有人照料,可更换实验设备、增添推进剂、维护生保系统设备,一般寿命2-3年;空间站则是长期有人照料、从事科学实验和维护空间站、建立再生生保系统,一般寿命10-15年。
 
张厚英还展示了5米粗的长征5号火箭、长征系列火箭、“冰箭”图片,解释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运货飞船的位置和作用。此外,他分享了由天宫一号拍摄的上海浦东机场、台湾桃园机场、北京中轴线、北京奥运村的照片,“这都是从400千米高的上空拍的,清楚吧?”“哇!”在场学生发出惊叹声,后排一位男生高声说:“连飞机跑道都照得清楚!”
 
“我们知道,全世界能实现载人航天的只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三个国家,但是第一次上天的时间,有人说我们落后了40年。”张厚英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表示,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不单上了太空,还绕地球14圈、飞行了21个小时,“我们技术含量更高,所以是晚了40年,而不是落后。”
 
张厚英用“飞天第一人”——万户的故事启发大家,做科学研究工作,绝不因为可能失败而不为。
 
现场送出两枚中国科学院院徽,奖励同学们敢于回答和想象
 
“那么你们说张爷爷能不能做航天员?”面对这一问题,同学们纷纷回答“能”,张厚英笑道:“你们很客气,我不能。”
 
他以自身1米9的身高为对比,就航天员的身高、体重要求做出说明,并告知同学们,航天员还要在心理素质、科学头脑、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素质、健康体魄、爱国情怀等方面均表现突出。
 
太空生活是怎样的?张厚英用大量图片呈现了航天员如何换衣服、搬东西、吃饭、喝水、洗脸、刷牙、洗头发、睡觉、上厕所……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航天员姿势各异的睡姿引得阵阵笑声。他停留在一张航天员手提“箱子”的图片上,告诉大家“箱子”即为“通风机”;他又将图片换成夜里未提“箱子”的航天员,问为什么。
 
一名同学反应迅速:“因为现在是晚上,凉快。”“没错。”张厚英把他请上台,送出一枚中国科学院院徽以作纪念。另外一名答出“什么是‘太空水’”的同学获得了同样的奖励。“希望你们能超越我们,有思想,多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成为科学家。”

张厚英送出中国科学院院徽。新京报见习记者 罗艳 摄
 
活动最后,张厚英展示了空间育种成果和两张字条。字条来自他此前宣讲会上的小听众,上面分别写道:爷爷别急,问题没解决没事,有我们呢!爷爷,中国未来由我们撑起,放心吧!尽管我们可能不聪明,但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会努力为她作出贡献。
 
张厚英很感动,“希望大家知道空间站的作用和意义,对这方面感兴趣,将来有志从事这一事业。”

分享结束后,五年级七班的陈谷雨告诉记者,张爷爷的分享为他揭开了航空航天的神秘面纱;五年级六班的吕天麟对航天员的艰苦训练印象深刻,她表示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奉献。

此次活动是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推出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据悉,接下来主办方还将邀请更多科学家走进中小学校园,与师生互动,启发青少年创新思想,培育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新京报见习记者 罗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罗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科学家精神点亮“开学第一课”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