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当我们谈论MaaS(出行即服务)时,首先要明确它到底是什么。比如我今天来会场,就希望出门前能预约一辆共享单车,不需要跟别人‘抢车’,乘坐地铁时,能挑到一节人更少的车厢,出站后就有接驳车或自动驾驶出租。”在今天举行的服贸会北京MaaS生态圈发展论坛上,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刘岱宗就用这样的举例,描述了MaaS服务可能提供的应用场景。
“当然,公众享受到这样一系列服务,其支付的费用肯定要比基本的公共交通费用高,比如要花二三十元,但和可能近百元的打车费用相比,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刘岱宗表示, 所谓“MaaS”(英文Mobility as a Service的简写,出行即服务)强调就是:出行不是某一种交通工具而是一种服务。
与公众所熟知的基本统一票制票价的公共交通相比,在MaaS背景下的公共交通服务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定价会更加灵活,出行者愿意为了享受更好、更适合自己的交通服务而承担略高于基本票价的出行成本。
“比如像是深圳地铁的部分线路,就设置了一些商务车厢,乘客使用这部分车厢需要二次付费,价格比普通车厢要高,相应的,也会有更舒适的乘车环境。”
刘岱宗认为,MaaS模式整合了非常多的利益相关方,涉及企业、用户、第三方平台、政府等,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在于它需要统一大家的远景目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他与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围绕着MaaS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根据对于用户为何使用MaaS的调研显示,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省钱,第二是用户认为MaaS给规划出的出行方式更准点,效率更高,第三就是大家对于这样的模式还保有好奇心。”
从国际经验来看,评判MaaS平台的发展情况需要参照MaaS成熟度指数,它包括了数据共享、公众认知、政策标准立法情况、出行习惯、基础设施等内容。
在论坛上,刘岱宗也分享了一些国外开展MaaS服务中形成的经验,并揭露了一些其中存在的问题。刘岱宗说,芬兰的Whim平台是国际上比较早的MaaS平台,它向公众提供的是多种月租出行套餐,其中的一些套餐可以无限制的使用赫尔辛基市内公共交通车票,无限制使用共享单车,在短距离内使用出租车的成本也更低。对于用户而言,从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自然会选择更多的换乘,因此,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转换频率增加明显。“这其中有一个不好的趋势就是,每一程的出行距离变短了,不同交通工具间的转换过程也是有碳排放的,比如自行车转地铁、公交转出租都有相应的碳排放,而这与MaaS的碳减排目标相违背,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就未来MaaS模式的本土化发展,刘岱宗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对于用户侧而言需要培育出行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则是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而政府的任务,则需要有风险投资人的概念,在开发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协调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让大家在一定的规则内开展合作与竞争,不一定需要大包大揽,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保持其在正常轨道内运行即可。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陈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