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科学家陈光南走进人开学校,分享“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故事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2-09-01 21:56
新学期开学之际,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邀请由老科学家、科学家后人、相关研究专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精神宣讲团”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让青少年感悟科学家精神。
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9月1日下午,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以下简称人开学校)主楼二层的小礼堂里坐满了学生,他们认真地听着眼前的科学家分享科研故事,有的学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当天,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陈光南以自己十年间进行的一次科研攻关为例,“现身说法”为学生展示了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要打好基础,遇到机会时一定要抓住,并坚持到底。

据悉,陈光南主要从事金属物理、材料力学、应用激光,以及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发明创造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陈光南走到学生中间,回答学生的疑问。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你们下岗,我们上岗’, 离开祖国怀抱150多年的香港回来了,每次我看这个视频都心潮澎湃。”当天下午,陈光南由此开始介绍国家对于先进军事武器的迫切需求,以及作为科研人员的责无旁贷。

接下来,陈光南介绍了自己在一次技术攻关中的经历,综合考量火药爆炸时的温度、材质、速度、射程等不同因素,他展开了一次又一次试验。钢、金属铬、陶瓷的燃点不断上升,但是在剧烈的运动中,陶瓷并不“抗造”……陈光南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也会想,我学的这些物理、化学有什么用?你看我这里面各种都涉及了。”陈光南告诉孩子们,初高中时如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在日后工作中,碰到自然现象、工程问题时,以前学到的知识都会有用。

从1998年1月接受攻关任务直至2008年最终成功,陈光南在十年间有过无数次的失败和短暂的成功。在陈光南看来,每一次的失败也是在逐渐靠近成功,自己恰恰是在某一次的失败后进行了细微的调整,最终才攻克了技术难关。

互动环节,陈光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来自高二的宋骊憬就是其中一个“好奇者”,他告诉记者,自己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对航空航天知识、电镀铝等化学知识很是喜欢,“陈老师还跟我们讲了太空育种,这也是科学研发和创新。我以前一直以为科学家研究的都是火箭发射、卫星发射之类的问题,其实航空航天包含很多领域,这次讲座对我们而言开阔了视野,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课堂上的物理、化学知识。”

作为提问环节唯一一名提问的女生,高二学生姜小凡收获颇丰。“这个讲座让我深入了解了一个发明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而且让我了解了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失败了会从流程上去分析,哪一个流程最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不是一切推翻、从第一个流程开始重试。”

讲座最后,陈光南分享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感悟:所谓打好基础,包括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和协作能力,基础是抓住机遇的前提,也是即使屡战屡败也能坚持不懈的底气;机遇也是机会,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需求和难题就是机遇,也是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准备除了坚实的基础储备,还需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

记者了解到,该活动是由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举办的2022年“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中的一站。新学期开学之际,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邀请由老科学家、科学家后人、相关研究专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精神宣讲团”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让青少年感悟科学家精神。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科学家精神点亮“开学第一课”

相关推荐
为海淀AI教育把脉,专家学者共议如何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建设
教育
青少年如何践行科学家精神?北航教授用科学家故事点亮孩子梦想
教育
2025“科创薪火 铸梦未来”开学第一课走进北京十所中小学
教育
北大教授开学第一课分享榜样邓稼先的故事,鼓励学生做科学探索者
教育
怀柔夜话丨怀柔科学城跟咱老百姓到底有啥关系?
新京号
百年名校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举行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
新京号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家走进怡海小学讲述中国真菌学先驱的精神图谱
教育
向科学家学习,北大教授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植物世界的未知领域
教育
“开学第一课”种下科学梦,院士现场解密中国高铁发展如何逆袭
教育
北大“最接地气”院长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