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大戏论坛|京味儿文化顾问张世骞:京味儿表达核心是情感的营造
新京报 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2022-08-04 12:18
新京报《大戏看北京》专刊中,将设置“大戏论坛”栏目,旨在邀请业内人士对已演剧目重新解读、点评,用另一个视角看作品,同时也定期设置戏剧话题,供戏剧爱好者和从业人士共同探讨艺术创作。

《花猫三丫上房了》主创们觉得如今“大戏看北京”这张文化名片,体现着北京这座城市的自信,作为艺术创作者,他们并不想简单地把一碗老北京的炸酱面,一份炸灌肠等当做文化符号放进自己的作品里,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文学IP与舞台IP里关于北京这座城市的味道:在这个城市中,人们的笑容、自信与乐天精神……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而作为北京儿艺,通过这两年“耗子丫丫”的故事,系列儿童剧连续两部作品的创作,逐渐找到了一种新演剧体系。在与新京报记者的对话中,京味儿文化顾问张世骞向我们道出他理解的“京味儿”。


京味儿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等作品里,能感受到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新京报:“京味儿文化顾问”在创作中主要担纲的角色是什么?


张世骞:此次担任“京味儿文化顾问”主要负责两块内容:一是在剧中视觉场景还原的时候,尽可能既要回到过去,但又不让现在的孩子感到陌生。在创作过程中,会更为侧重一些很多小的细节,例如老北京的民俗、民风等文化的着重体现。


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营造上,我们在叶广芩先生原著的基础上,希望舞台上的演员能在表演层面,表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氛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情意,也是我们这次最为核心的京味儿表达内涵。


新京报:当初看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这部作品的原著时有哪些感受?


张世骞:叶广芩先生“耗子丫丫的故事”三部曲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二部《花猫三丫上房了》。这部作品描写的生活情境与整体人物关系里,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发小儿”。


第一部丫丫在颐和园,相对而言没有什么玩伴,所以她才想象出耗子大爷,通过身边的人给予她的关爱,让自己成长。第二部回到胡同里的丫丫,不再是孤单的小丫头,她一下子有了很多好朋友。书里描写的情景,让我们这些从小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孩子,深切地感觉到幸福,而这种幸福感恰恰来源于,我们曾经拥有的胡同、大院、发小儿可以一起玩耍。此次借着叶先生的作品,王泽总导演和主创团队,在舞台上还原了胡同里面发小儿们一起玩耍,一起长大,哭闹、闯祸、挨揍的场景。


新京报:在你看来,“发小儿”算是京味儿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


张世骞:对,这也是《花猫三丫上房了》很值得说的一点。我们这个剧就是希望给现在北京的孩子与家长,去描绘出一个叶广芩先生笔下的“胡同梦”。随着北京城越来越大,能让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却越来越少,那么剧中的环境是否可以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去有意地营造?或在平时相处上,大人们应该怎样给孩子们一些剧中所体现的关爱方式?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我觉得如何把沉浸式情感环境打造出来,是《花猫三丫上房了》要着重体现的最“京味儿”的亮点。


《花猫三丫上房了》还原了胡同里的孩子童年玩乐的场景。


新京报:呈现出浓浓烟火气的北京胡同,带给观众梦回童年的感觉,一直是这部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你如何看待这种沉浸感的营造?


张世骞:现在的北京胡同与叶广芩先生笔下的胡同相差将近六七十年,但在剧中我们还是还原了很多原生态的胡同,小到一个门墩,大到一块房檐结构,都还原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味道。舞美设计郭爱伦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设计,便是他将最能体现出老北京胡同烟火气的斑驳墙面,加入了一些特别的设计,形成了动物的图案。整个胡同的风格,在不刻意追求写实的美学理念下,将其设计成了如同孩子们用画笔画出的胡同感觉,这既能够勾起现场大人们儿时的胡同记忆,也让现在的小朋友不会感到陌生,这些表达很具创新性。


新京报:作为一部“小朋友能看懂,大朋友有思考”的作品,剧中还有哪些特别值得关注的元素?


张世骞:在这部作品中,我跟王泽导演特意把很多我们70后、80后儿时的游戏,像跳皮筋、扔沙包、翻绳等呈现在舞台上。在孩子们感到好奇的同时,家长们也会自豪地告诉孩子“这是自己小时候的游戏”。我们真心希望,一些父母在看过这部作品之后,能够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游戏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像丫丫一样美好、温暖、充满关爱的童年,我觉得这种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花猫三丫上房了》舞台上的胡同墙面加入了五彩斑斓的动物图案。


新京报:当作品“立”在舞台之后,你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触?


张世骞:说实话,我每次看到最后,眼泪都有点憋不住。因为我深深地被剧中每个场景里的每个角色、每一句台词所打动。最早看书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体会,在她的笔下看似只是一些胡同的情景以及对于生活的描述,但在这里面有情绪的铺垫、矛盾冲突的组织,一个个人物与场景是有一条情感线的。


编排《耗子大爷起晚了》的时候,我曾对王泽导演说,最后耗子大爷通过多媒体动画出来,上面有很多小耗子,我马上就意识到丫丫身边其实有无数的“耗子大爷”在陪伴她——种花的爷爷、她的三哥、卖馄饨的王奶奶等,情感表达很自然。现在到了第二部《花猫三丫上房了》,整个故事的脉络、表演的细节,都随着两个小时的剧情慢慢延展,观众会逐渐从丫丫、父母、邻居奶奶等多重角度,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这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总觉得生活在胡同的时光是很美好的,这并不是指胡同里的居住环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我们始终向往的。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耗子丫丫的故事”三部曲这类京味IP的打造?


张世骞:我是2008北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双奥”视觉设计师,北京坊灯光秀、德胜门灯光秀、吉隆街灯光秀等大型的户外演出,包括央视春晚,近些年北京春晚最京味儿的节目,都是由我来担当视觉设计。我们在做这些视觉设计的时候,其实也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无论做灯光秀、大型晚会或演出,作品的展示时间都很短暂。近些年一直在想让文化走进百姓,让京味儿文化展示时间更长,展现的密度更高,我们一直在往这方面努力。


现在有了“耗子丫丫的故事”三部曲,将来如果能将这个剧打造成驻场演出,无论从品质上、故事连贯性上,有叶先生的文学作品支撑,这已是很高的起点。当观众想近距离感受、感触京味儿文化的时候,他们随时都能够走进剧场。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营造,我们不可能把孩子们都送回大院或胡同,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儿童剧,在剧场里面创造一种沉浸的空间,让源源不断的人走进剧场感受到京味儿文化,这些都是我们京味儿文化的创作者与造梦者任重道远,在未来需要努力完成的事业。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臻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新京报《大戏看北京》专刊|8月号

相关推荐
国庆7天370余场演出 中国戏曲文化周将亮相园博园
北京
李尔十二悲歌起,顿河静淌八小时|2019十佳戏剧
娱乐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