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何龙灿: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广泛共识
新京报 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2022-08-02 11:18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


“数字经济看中国”,8月2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龙灿在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A股1058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合计约为18万亿,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广泛共识。


何龙灿提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日益融入我们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重构国家、行业和企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前几天又建立了“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龙灿。


上市公司是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何龙灿在演讲中表示,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状况、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何龙灿介绍,截至2021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属于前4个大类,也就是属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共有1058家。从具体的行业分布看,大多集中在“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领域,有357家占比34%,其次是“信息技术服务”占比14%,“软件开发”占比12%。


1058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合计约为18万亿,其中,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类的市值占比超过一半,大约为52%,且近两年增速非常快,2020和2021年的平均增幅达到58%。


“从营业收入看,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公司的总营收是6.56万亿元。”何龙灿表示,其中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占比最高,为36%,其次是通讯及雷达设备制造业,占比15%。在净利润方面,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公司的总体净利润3156亿元,其中,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的占比达到68%,通讯及雷达设备制造业占比13%,软件开发业占比7%,信息与技术服务业占比仅为2%。


在研发投入方面,据何龙灿介绍,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研发强度平均为9.82%,其中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类的研发支出总额最高,增速也最快。


数字经济领域上市公司的创收能力也更为强大,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公司的人均创收为160万元,其中,互联网相关服务业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达到249万元。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通讯雷达设备制造业都差不多,是130多万元。软件开发业是69万元。


此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募资活动也值得关注。从募集资金看,2019年至2021年近三年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累计为8948亿元,IPO融资3674亿元,其中,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IPO募集资金遥遥领先,占比48.42%,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的IPO融资占比分别为14%、12%和7%。2019年至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公司的增发融资5274亿元,也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占比达到70%。


多数上市公司认为数字化转型推动公司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增长点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根据我们协会前期进行的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专项调查,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广泛共识。”何龙灿表示,多数上市公司认为,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公司现有业务的升级发展,推动公司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增长点。


据何龙灿介绍,从实际情况看,一些数字化转型较早的公司在收入和利润方面也确实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方面,大家认为数据资产的深度价值挖掘和跨产业链协同,以及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是最重要的转型场景,也是转型的突破口。


为了进一步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多家上市上市公司建议进一步创新数字的协同治理模式,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加强分工合作和协调配合,推进建立政企联动、行业联动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构建跨场景、跨业务、跨部门的产业生态。


具体而言,企业一方面希望通过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发挥产业数字化的经济外部性;另一方面希望以场景引企业、企业带产业、产业建生态,来推动建立政产学研媒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生态。


何龙灿表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作为全国上市公司的自律服务组织,愿意秉承服务、自律、规范、提高的工作宗旨,以开放、融合、共赢的理念,同相关各方密切合作,来共同推动促进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朱玥怡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展现新作为,顺义加快建设“港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平原新城
新京号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公布
第一看点
北交所万里行|光学玻璃领军企业戈碧迦,上市形成“质”的跨越
北交所
为“泡泡玛特”“王老吉”做智囊,这是一家什么公司?
时事
指数月报|美丽中国ESG指数与碳中和指数9月趋势与收益
双碳与ESG
联手保时捷,TA又向洗衣机市场扔出一手“王炸”
新京号
一周碳要闻:光伏寒冬,何时回暖?(碳报第118期)
财经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