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98岁老兵朱兰亭:捐出珍藏七十年的“荣耀”
新京报 记者 李聪 编辑 袁国礼
2022-08-01 09:30
无论是年少离家从军,还是战场杀敌,对朱兰亭而言,这些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从不曾远去。

在朱兰亭老人卧室的柜子里,近70年来藏着一只灰青色的防水旅行包,拉链上还挂了一把锁。家人们不能碰,连朱兰亭自己也鲜有打开。

 

7月19日,朱兰亭郑重地打开了这只旅行包,小心翼翼地掏出里面的物品:军功章、革命军人证明书、功劳证、入党志愿书、军装等,这是属于朱兰亭的军旅生活和青春荣光。他打算将珍藏了近70年的“荣誉”和军旅用品,无偿捐赠给山东德州市档案馆。

 

今年98岁的朱兰亭,山东德州人,1947年2月入伍,加入华东野战军13纵93师,后被编入31军93师277团8连,成为一名步兵战士。自23岁从家乡出发,一路南下随军转战大半个中国,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厦门解放战役等。

 

八年的从军生涯里,朱兰亭当过战士、炊事员、驾驶员。解放厦门后,他又学开船当水手,在部队多次立功。1955年他退伍返乡,开了半辈子的拖拉机。

 

老人如今发丝全白,耳朵有些背。但只要提起当年,他的老兵之魂马上被激活,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无论是年少离家从军,还是战场杀敌,对朱兰亭而言,这些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从不曾远去。

 

朱兰亭捐赠的军旅物品。受访者供图


 饱受战乱之苦,农家娃决心参军

 

1924年,朱兰亭出生在山东乐陵市肖家村,他是家中老大,一共有兄弟姊妹6个,从小做遍了割草、放牛、种地等农活。

 

1941年,日寇对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的大扫荡,华北平原上,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饱受战乱之苦。17岁的朱兰亭被村里的保长抓走,“给日本人干活儿啊,垒城墙。”

 

在给日本人干活的3个月里,朱兰亭白天黑夜都在干活,行动稍慢些就会遭到拳打脚踢。遭受着日军压迫的他,每天都在想着如何逃跑。朱兰亭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跑出去,然后去当兵参军。

 

最终,朱兰亭瞅准机会,趁看守不注意,偷偷跑回了家。

 

194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渤海军区发起了解放德州之战,经过5个昼夜的激战,11日德州解放。相关数据显示,次年2月,德州掀起参军参战热潮,650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兰亭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战场,每次战斗都相当于搏命,朱兰亭心里是又激动又害怕。但背上枪,投入战斗,“什么想法都没了,光想着立功”,回忆起往事,老人笑声爽朗,“轻伤不下火线。”

 

随着战事的推进,朱兰亭跟随部队跃过不知名字的高山,蹚过蚊虫叮咬的南方水田,甚至夜里都要急行军几十公里,直到全国解放。

 

朱兰亭复员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稻田里的战斗

 

“打上海是最不容易的”,回忆起当年,朱兰亭说,他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至今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上海战役。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毗邻长江出海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9年,在渡江战役的进程中,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抓紧完成占领上海的准备工作,既要歼灭守军,又要完整地接管上海。

 

1949年5月17日傍晚,朱兰亭所在的31军93师277团向新陆发起总攻。新陆之战能否成功,对能否顺利拿下金家桥、攻占黄浦江庆宁寺渡口起着关键作用。当天夜里,解放军发动突袭,连夜攻占了新陆车站。

 

当时的上海外围到处是稻田,河网地带的泥又深又软。“我们3个人一挺机关枪,每个人还背着一把歪脖子枪。”朱兰亭说,他们穿着草鞋,在稻田里直接用机枪战斗。

 

朱兰亭和战友们大多是北方汉子,在潮湿的水网稻田里吃了不少苦头。有时泡在水里等着阻击敌人,还需要在水里过夜,朱兰亭的头上和身上长满了疮,疼痛难忍。

 

这场战役自1949年5月12日发起,至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历时16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两个兵团攻占了浦东地区,切断敌人海上的退路,在周浦、高桥等作战中,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

 

渡江战役后,31军越战越勇,所向披靡,战上海、一路南下解放福建。在解放福建的战斗中,歼国民党军3.7万余人,后驻军厦门。

 

“走累了大家就一起唱歌”,急行军累倒了就两个人帮忙架着走,这是朱兰亭在激烈的战斗中,为数不多的放松时刻。

 

到了厦门后,朱兰亭跟着老兵学会了开船,成为一名水手。随后又被调去后勤汽车连担任班长,负责十辆大卡车的运输工作,包括生活物资、武器等。退伍前,朱兰亭站的一班岗,是通信连的驾驶班长。

 

1949年2月,朱兰亭申请入党,在入党志愿书上,他写道“再用一把力,革命成功”。

 


朱兰亭老人近照。受访者供图


把“最珍贵的东西”出去

 

1955年春天,31岁的朱兰亭转业回乡。

 

在德州火车站附近的德州宾馆,聚集了一批复员回乡的战士,互相攀谈中,朱兰亭说自己是“连队里开车,搞运输的”。

 

当时在德州,会开车和修理机械就是人才。当时农机局的拖拉机大都是从捷克、苏联进口,会开拖拉机的人成了香饽饽。

 

当地领导听闻后当即让他留下,安排他到农机局做技术员,负责开拖拉机。朱兰亭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突突”作响的拖拉机成为他美好的回忆。

 

捐赠这些物品,是朱兰亭今年突然想到的。“这些东西搁在屋里最后可能就扔了,这可是党给的荣誉”,他有些感叹。

 

福建省军区发的军装,裤子穿破了,上衣一次都没穿过,褪成米黄色,“不舍得穿。”渡江战役胜利的军功章是当时的领导亲手给他挂上的;黑白的照片是朱兰亭退伍那年,和另外两个战友一起拍的,《革命军人证明书》是部队寄回家的入伍证书。对着一件件物品,老人如数家珍。

 

在朱兰亭的儿子朱建军看来,“这些是他自己一生中珍贵的东西。”这些证书和奖章,朱兰亭很少向人提起,更很少给人看。“父亲一直是个不愿意表白自己的人,要不是这次捐赠,我们也不知道原来里面装了这么多东西。”

 

朱兰亭说,“这是党给我的,我走一步它跟一步。捐出去为了让后代记住历史,更好地教育后代。”

 

新京报记者 李聪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李聪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英雄本色|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特别报道

英雄本色|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特别报道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