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因为“学习困难” 孩子们走进医院
新京报 记者 戴轩 编辑 陈静
2022-07-23 20:48
对于缺乏判断能力的普通家长来说,如果孩子的“学习困难”症状已经持续半年以上,或近期状况反差特别大,应及时带孩子就诊。

自今年五月开放以来,首都儿科研究所学习困难门诊始终处于爆满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坐不住”……因为种种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希望得到医学的帮助。

 

专家介绍,“学习困难”是一种综合征的总称。门诊中最常见的是多动症,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7%,除此之外,也存在智力问题、视听感知问题、情绪问题等可能。

 

对难以分辨其不同的家长来说,如孩子的“学习困难”症状已经持续半年以上,或近期状况反差特别大,应及时带孩子就诊。医生会帮助家长找出原因,提供治疗方案或行为指导。

 

首都儿科研究所学习困难门诊内,医生正在给小患者问诊。首都儿科研究所供图


问题1

学习困难门诊爆满,病症都有哪些?

 

每周出诊半天、迎接15-20个不等的孩子。自今年五月开放以来,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学习困难门诊总是处于爆满状态。

 

多动症、智力问题、学习技能障碍、情绪问题……医学上的“学习困难”是一种综合征的总称,原因多种多样。医生们要结合各种相关检查结果做出区分,提供治疗方案——或者提供心理疏导。

 

当父母带着孩子走进诊室,医生张丽丽会分两次与他们交流:先和孩子单独聊聊天,看看他们思维状态如何,再和家长聊聊孩子的情况、老师的评价、既往就诊史等。有了初步判断后,一部分孩子会接受相关量表测试等检查,进一步确定原因;也有一部分孩子不需要医学介入,倒是家长需要“治心病”。

 

来就诊的“学习困难”患儿中,超半数是由于多动症造成,尤以小学生居多。“坐不住”、记忆力不好、注意力难集中等,都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有些孩子十分淘气,不服从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字写得歪歪扭扭,有的则无法遵守课堂秩序,与老师发生冲突。

 

少数孩子则由于遗传、神经系统发育等因素,存在智力问题、智力结构偏差或技能障碍。一位妈妈曾带着女儿来就诊。家中大儿子学习不错,而小女儿却很吃力,尤其是数学成绩差,参加不少一对一辅导也无济于事。检查发现小姑娘智力正常,但智力结构偏差,天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太好,对其他人而言简单的数学问题,对她来说就是很困难。

 

也有孩子并没有生理问题。有部分家长向医生反映,孩子学习表现不好,无法正常完成作业,医生与孩子交流后发现,原来是父母额外布置了太多任务,孩子不堪重负,选择通过拖延学校作业的策略,回避家里额外的作业;有些孩子成绩不错,但家长预期很高,总觉得孩子即便考了90多分,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水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

 

治疗、观望、心理疏导,不同问题有不同解法,而明确诊断是改善现状的第一步。张丽丽告诉记者,来看学习困难门诊,学习成绩不一定必然会提高,但相关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等也能有所增强。对于缺乏判断能力的普通家长来说,如果孩子的“学习困难”症状已经持续半年以上,或近期状况反差特别大,应及时带孩子就诊。

 

问题2

多动症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张丽丽介绍,多动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本身不低,约7%左右,这意味着一个班如果有30个学生,则可能有一到两个孩子患多动症。多动症属于神经发育型障碍,病因与遗传、早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递质代谢障碍等有关,患儿的大脑成熟度会比普通孩子晚两到三年,也因此会出现自控力和受约束力较弱的情况。

 

对多动症的处置视孩子状况而定。随着年龄增长,1/3的患儿在青春期会自愈,更多会延续到成年期。如果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等,就应当积极治疗。

 

举例来说,如患儿处于一二年级,学业负担不太重,孩子受到的影响有限,可采取行为教育;如进入三年级之后,学业难度增加,孩子学习效率下降,不仅成绩下滑,还出现学习兴趣丧失、自信心受损、社交受影响等情形,则应当考虑用药。

 

多动症属慢性病,用药周期较长,起步周期也以年为单位,有些患儿可能要一直用药到高中毕业。因此,很多家长会顾虑副作用而不倾向于用药,或者坚持不下去。在临床中,张丽丽也碰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一年级时就确诊多动症,但没有治疗,中高年级时学业下滑,父母的管教孩子听不进去,有时父母甚至上手打孩子。

 

问题3

生理问题是否都能医治?

 

张丽丽告诉记者,虽然多动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并非所有由生理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都可以医治,家长必须有“曲线救国”的心理准备。

 

如上述提到的智力结构偏差的孩子,天生智力特征就是如此,再怎么对短板进行强化,进步幅度也有限。家长应当考虑让孩子在专业上更换方向。

 

存在智力问题的孩子,大多属于先天发育有问题,运动、学习不如同龄人。家长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在学业上强求孩子,也应尽早考虑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发展道路,譬如学习技能类的专业,以便成年后可以独立养活自己、维持正常社交。

 

问题4

排除了病理原因 家长还能做什么?

 

在与孩子们的聊天中,张丽丽发现亲子关系、校园关系,包括父母自身的预期管理,也可能成为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逐渐发展出独立意识,觉得自己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但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认为孩子没有长大,于是逼着孩子学习,孩子由此心生抵触,有的一回家就关上房门拒绝沟通。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心理发育的规律,及时调整亲子相处模式。

 

一些孩子则是在小学时期学习状态不好,到中学时课业增加,学习阻力更大,加上老师的负面评价、父母的严格管理,最终出现厌学的情况。如果进展到拒绝上学的地步,想要纠正就会比较困难,家长如发现类似的苗头,应当及时就诊,以防错过最佳介入时机。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本身状态没有问题,但父母期望高,状态十分紧绷,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发生矛盾,当着孩子的面争执,负面情绪也影响到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不需要做特殊检查,医生会对父母进行一些行为指导,告诉他们如何调整预期。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戴轩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小牙齿大健康!“山中雏菊·筑梦同行”公益项目为和田千名孩子送上“护牙大礼包”
新京号
“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家长也别逼孩子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北京榜样·最美义工】京仁博爱口腔慈善义工队:公益践行,守护全民口腔健康
新京号
请老师讲卷子被怼去职中,就是气话也不该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孤独症儿童走进北京工业大学,和大学生志愿者们游戏互动
教育
情暖满松堂,共度三八妇女节|荣耀爱心慈善义工服务队与中交集团蓝马甲青年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助老活动
新京号
动手栽培多肉、了解珍稀植物……新京报小记者探秘世界花卉大观园
教育
举办图书市集、对话文化名家,北京中小学校多种方式打开读书日
教育
为陌生孩子捐母乳
时事
北大青年高凌:播撒燕园种子,绽放高原之花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