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京味儿之“食”|吃什么:找找五脏庙,寻寻五味神
新京报 编辑 张进
2022-07-22 11:29
北京人一见面,总是问“您今儿吃过了吗?”这问话,似乎从元代北京还是大都的时候就有了。
“味儿”这个字,添上了儿化韵,便不仅仅是香辣咸甜的味道之意,更有一种风格,一种气质,一种人文韵味。所谓“京味儿”,正是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城市气质与人文韵味。豆汁、麻豆腐、熬白菜,这是京味儿;四合院、大杂院、黄狗水缸胖丫头,这也是京味儿。估衣街的叫卖声声入耳,胡同里抖空竹的嗡嗡声直上天际,悠长绵远,不是京味儿又是什么呢?

京味儿固然发端于传统,但京味儿绝不等于怀旧。时代有殊异,风俗有变革。京味儿文化也悄然流变着。就像当年满大街跑的人力车夫,如今也被出租司机所取代,四九城里的泥泞街巷,如今也已经是板正硬实的洋灰马路。商铺没了曳声引气的叫卖声,却多了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但京味儿并没有因此远离这座城市。一开口“您今儿吃过了吗”;坐在后排听着司机一路上胡侃海吹;天热喝上一瓶带气儿的酸梅汤,红墙绿瓦下遛一遛,角楼前面拍张照——京味儿还是这个味儿。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7月22日专题《京味儿》B03 吃什么:找找五脏庙,寻寻五味神
「主题」B02丨被京华:四季衣裳,可忆往昔之时
「主题」B03丨吃什么:找找五脏庙,寻寻五味神
「主题」B04 | 北京玩意儿
「主题」B05 | 四合院:有滋有味的家
「主题」B06 |黄包车 扛起了老北京的公共交通
「文学」B07丨伊利亚德:文学志业引领学术志业
「文学」B08丨《记忆之城》:旧生活从未消失,只是藏得更深

北京人一见面,总是问“您今儿吃过了吗?”这问话,似乎从元代北京还是大都的时候就有了。《老乞大》里高丽商人往大都经商,路上遇到汉儿商人,见了面便商量吃饭的事情:“咱们吃些什么茶饭好?”又说“清早晨起来,梳头洗面了,先吃些个醒酒汤,或是些点心,然后打饼熬羊肉,或白煮羊腰节胸子。吃了时,骑着鞍马,引着伴当,著几个帮闲的盘弄着,先投大酒肆里坐下,一二两酒肉吃了时,酒带半酣,引动淫心,唱的人家里去”——这一天算是在吃里打发过去了。

看官,你瞧到这里,怕是会觉得北京人好似个个是吃主儿,偏爱把个吃挂在嘴边上。然而,即便是古来天子脚下,行的住的,却也是最普通的升斗市民,光看这修饰“市民”的“升斗”两字便可知晓,粮食是要用升斗来量的,老百姓奔波忙碌,岂不正是为了能背回这一斗八升的粮食,回得家来,做一家子人的吃食吗?旧年月里,北京人出去工作,叫“挣嚼裹”。“嚼”者,口中食也;“裹”者,身上衣也。出门工作,岂不就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吗?论起衣服,穿得仔细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要前不漏裆后不光腚,清洁板正,总能穿个几年。但吃食可不一样,一天不吃,五脏便要起来闹抗议,三天不吃,前胸就贴上后脊梁了,所以老年月的北京人,把“挣嚼裹”,又说成“挣嚼谷”——干脆连衣也省了,只剩个吃。

《摆西瓜摊图》,出自清人绘《北京风俗百图》

五味神在北京

要是看所谓的京派小说家汪曾祺,给出的答案那可是肯定的,他写一位老北京人老董吃饭,“饭很简单,凑凑合合,小米饭。上顿没吃饭,放一点水再煮煮。拨一点面疙瘩,他说这叫‘鱼儿钻沙’。有时也煮一点大米饭。剩饭和面和在一起,擀一擀,烙成饼。这种米饭面饼,我还没见过别人做过。菜,一块熟疙瘩,或是一团干虾酱,咬一口熟疙瘩、干虾酱,吃几口饭。有时也做点儿熟菜,熬白菜”——这样的饭菜,虽然汪曾祺笔下的文字是有咸有淡,有滋有味,但仔细咂摸咂摸,不过是咸吃菜淡吃饭,配在一起而已,这还能有什么味道?但是老董还是说北京好,“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没有考查出来。”漫说是汪曾祺没有考证出来,恐怕任是北京哪个角落里,也寻不出这样一座专供五味神的庙——这位尊神老爷的神龛,设在每位老北京人的“五脏庙”里。

要说北京人吃东西吃得有滋有味,这是不假的。光是看吃相,便觉得这碗里盛的,嘴里嚼的,必然是让人食指大动的珍馐佳肴。北京的“灶温”,如今似乎是没有了,那是老年间最有名的“二荤铺”。“二荤铺”者,就是没有山珍海味,什么菜都是“肉上找”,是最道地的北京吃食馆子。当年梁实秋在这里吃饭,抬眼一瞧,门口棉帘启处,进来一位赶大车的车夫,但见这位车夫,“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托着菜叶裹着的生猪肉一块,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但见他把食物往柜台上一拍:“掌柜的,烙一斤饼!再来一碗炖肉!”等一下,肉丝炒韭黄端上来了,两张家常饼一碗炖肉也端上来了。但见这位车夫“把菜肴分成两份,一份倒在一张饼上,把饼一卷,比拳头要粗,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不大的工夫,一张饼下肚,又一张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个两个大饱嗝”。

不过,北京人的吃食,可不是只有粗犷这一派。吃得精细,用北京话叫吃得“讲究”。“讲究”不一定要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只是寻常食材,也要做得精致有味。再讲究的,便称得上“吃主儿”,比如京城老玩家王世襄的哲嗣王敦煌,便可称得上位“吃主儿”。这位“吃主儿”自然是吃得过山珍海味,但是寻常食物也能做得“合辙押韵”,有板有眼。就拿最寻常的炸酱面来说,他家里便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老家人张奶奶做炸酱,“用的是一半儿甜面酱一半儿黄酱,做的时候要加糖,但是也要加点儿盐。用的肉是肥瘦肉丁儿,配蒜末儿、姜末儿,炸的时候不加水,讲究小碗干炸”。而他的父亲王世襄老爷子做炸酱,“全用甜面酱,加盐一点点,还要加大量的糖。用的肉是肥瘦肉末儿,配葱末儿、姜末儿,炸的时候,如太干就稍加点水,也是小碗干炸”。

“小碗干炸”,是老北京炸酱面的魂儿灵所在,这话是不假的,这般“讲究”吃法滋养出来的五脏庙,固然庙貌未必有那么恢弘,神像也不会有那么丰润,但是胜在精巧可人,宝相固然不是金碧辉煌,但是衣裙飞动,绣花多彩,也是精巧可人的。
五味神在北京这话,果然不虚,但仔细说起来,这也是北京人认下的五味神。是北京风土修建的五脏庙供奉的五味神,食的是北京的人间烟火。如是而已。

《喝豆汁图》,出自王羽仪先生《旧京风俗百图》

口味可够重的

看官,您看上面又是熬白菜、又是韭黄炒肉丝配烙饼,又是酱疙瘩,又是炸酱面,怎么就没点儿上台面的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北京好歹也是煌煌帝都,天子脚下,自金元至明清,坐过列朝都城的地方,万方辐辏,辇毂四至,五方八面哪里的好物件、好吃食,不得尽先供着北京?天下膏腴,总是北京要金口饱尝的。难道就只有些疙瘩丝、炸酱面吗?

曹禺《北京人》中方泰,就是位懂吃、会吃的北京人,认识北京任何一家馆子的掌柜。一口气能道出北京十七家馆子的名吃:

“正阳楼的涮羊肉,便宜坊的挂炉鸭,同和居的烤馒头,东兴楼的乌鱼蛋,致美斋的烩鸭条,灶温的烂肉面,穆柯寨的炒疙瘩,金家楼的汤爆肚,都一处的炸三角,以至于月盛斋的酱羊肉、六必居的酱菜,王致和的臭豆腐、信远斋的酸梅汤、二庙堂的合碗酪,恩德元的包子,砂锅居的白肉,杏花村的花雕。”

这一长串说下来,真个叫人垂涎三尺,恨不能一一尝过五脏庙(出自《何典》,通常用来代称自己的身体)中的五味神方才罢了。但,且慢。不妨仔细点数一下儿上面这些吃食,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样和鱼肉海鲜有关。惟一沾点边儿的是东兴楼的乌鱼蛋,可这东兴楼其实并非京味儿菜馆,而是鲁菜饭庄。老饕唐鲁孙在《中国吃》里提到过,这东兴楼做的是山东菜,山东菜又分两帮,一是烟台帮,一是济南帮,这东兴楼属于烟台帮。当时北京的大馆子,如东兴楼、致美斋,皆是山东馆子。北京人喜欢喊人“大爷”,一见面儿便说“哪儿来大爷?吃过饭没有?”——这“爷”字还要上声往上挑。山东人不兴喊人“大爷”,因为“大爷”是“武大郎”,谁也不愿做被潘金莲端着药盏子在床边说“大郎你把药喝了吧”的那位,都愿意往打虎的好汉武松武二爷那里靠一靠。于是顾客一进门,大掌柜、二掌柜、执事一同点头哈腰,用山东烟台话说:“二爷您来啦!三爷您来啦!”

京味儿的口味重,看似奇怪。毕竟帝都百姓,四方水陆珍奇,就算没吃过也见过,舌头本应刁钻得很。但怪就怪在,北京人的舌头,反倒偏好浓重的口味。有样食物最能从一群人中分辨出谁是老北京谁是外来人。这样食物就是豆汁。
据说有位山东人来北京,看见卖豆汁儿的幌子,便坐下喝一碗,不想刚一入口,便摇头拧眉,招呼伙计过来,特意轻声吩咐道:“这豆汁可别卖了,都基本酸了馊了。”那伙计答道:“好说您哪!不是基本酸了,根本就是酸的,跟您那山东豆汁不是一码事您哪!”测试北京人,就给他灌一碗豆汁,若是邹眉摇头,那定是外地人,若是喝完还问一句:“有焦圈儿吗?”那是老北京没跑了。

北京的豆汁,与平常喝的豆浆是两码事。豆浆是黄豆磨成的,一碗碗都是豆子的豆香味。豆汁却是绿豆做粉丝、粉皮的下脚料。老北京人偏偏就好这口酸臭馊味,甚至还怕煮得烂开了失了这酸臭馊味,熬豆汁还成了门技艺,一看见锅开了,赶紧舀一勺沉淀物投进去,叫“勾兑”。得耐着心法儿,才能喝上一碗又酸又馊的老北京豆汁儿。所谓“糟粕居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

老北京人为何爱喝这酸臭味重的豆汁?恐怕归根结底还是四个字“物尽其用”。这四个字,既是老北京人的处事道德,也是平民大众的挣嚼裹过日子的不二法门。做粉丝剩下的渣滓,难道就不是绿豆了吗?发了酵,有了味,难道就不能吃了吗?对整日奔忙为了一口嚼裹的老北京升斗小民来说,这也是一口吃食。吃多了,吃惯了,酸臭中也能品出香味来。就像老北京的另一样小吃“霜肠”,就是羊肠子灌羊血;爆肚,任你细细分成什么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归根结底,还不是羊肉剔走之后剩的一盆子下水?但这毕竟也是肉,也有肉味,对升斗小民来说,在小摊子前吃个霜肠,叫份爆肚,也算劳碌一天,嘴里有了个肉味儿。

所以京味儿之重,乃是升斗小民逐日里生活之重。这一头儿吃得“重”一点,那一头肩头扛得生活担子才能觉得“轻”一些。

文/赵伽骕
编辑/王青
校对/薛京宁
相关专题

京味儿

京味儿

京味儿

相关推荐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9月文艺资讯丨2024展演季创新升级再出发
娱乐
连“锅气”都有香精了?真怀念没有科技与狠活的老味道
文化
菜就得多吃,才知道肉有多好吃
文化
肉,食物王国中的“没落贵族”
文化
龙年新春石景山怎么玩?海量细节大放送
新京号
京华物语丨滋养了无数的北京人的胡同,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日常
文化
春节假期北京重点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50.9亿元
北京
有一种极致的春味,只有香菜星人才知道
文化
2019,下馆子这件小事
健康
热门评论
炫音
7天前
我家邻居大哥炸酱一绝,他一炸酱满楼飘香,馋得大家不行。
中心
7天前
身为北京人却喝不惯豆汁儿,这让我深感惭愧。
那你
7天前
恩德元的包子?这还真第一次听说,白称自己是北京人了。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