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5万亿之城”,对北京意味着什么? | 新京智库
新京报 记者 查志远 编辑 李潇潇
2022-06-28 18:15
突破5万亿,北京在全球顶级城市中的位次有望进一步前移,成为全球中心城市。
▲5月30日,航拍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全貌。怀柔科学城是以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为核心,同时建设四区。图/IC photo

北京又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蔡奇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提到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其中提出,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

其中,“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北京在去年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之后,再次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同时也意味着,未来五年北京不仅将引领国内城市的发展,也将在国际顶级城市竞争中进一步争先进位。

对北京来说,“5万亿之城”意义非凡。

▲“回天”地区(回龙观、天通苑)首座“智能+网联”产业综合体云智中心。云智中心坐落于回龙观东大街,吸引“高精尖”企业落位,实现产业牵引及拉动作用,推动智能产业发展。图/新京报资料图

5万亿意味着什么?

过去五年,北京实现了经济总量从2.8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历史性跨越,连续迈上两个万亿台阶。

2021年北京GDP为40269.6亿元。未来五年北京突破5万亿元,意味着未来五年里,每年GDP增速至少要达到4.5%左右。从目前的增速来看,北京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今年一季度,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13.4亿元,首次一季度GDP超过90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高于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

北京一季度4.8%的增速,在国内经济总量排名前四的城市中位居第一,也是前四个城市中唯一一个增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

那么,“5万亿之城”对北京意味着什么?

从国内城市发展格局上看,北京将成为万亿城市发展的标杆。

目前,国内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万亿”时代。去年,我国共有24座城市跻身万亿城市行列。

其中,北京和上海GDP双双突破4万亿大关,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座“4万亿之城”,经济总量上领跑国内其他城市。在北京和上海身后,深圳迈上3万亿,广州以2.8万亿元紧随其后。

未来,北京的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在国际城市能级上,北京在全球顶级城市中的位次有望进一步前移,成为全球中心城市。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的行政区划方式不同,对城市的定义和统计范围也不同,目前没有对世界各城市2021年进行权威GDP排名。但是参照全球城市创意和科技创新指数对2020年世界各大主要城市的排名来看,排在北京前面的有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和上海。

可以说,当前北京已经稳稳跻身世界级城市前列,未来在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带动下,北京也有望引领世界城市的发展。

在经济体发展成熟度上,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超过很多发达经济体。

相关学者曾指出,全球中心城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心,是引领世界经济向前的“火车头”,这是发展的共识。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数据来看,排在第24位的瑞典,2021年的经济规模达到6270.77亿美元,比利时紧随其后,约为6000亿美元。按照去年平均汇率计算,北京40269.6亿元的经济总量约等于6243亿美元,接近瑞典,超过比利时。

结合当前其他国家略显疲软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北京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未来也有望超过更多的中等发达经济体。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对于每一个北京市民来说,获得感将更强。

从人均GDP来看,《2017—2021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数据显示,北京人均GDP在2017年突破2万美元,2021年超过2.8万美元,继续居各(省、区)市首位。《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如果按照未来五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一直控制在2300万左右,届时北京的人均GDP将接近3.4万美元。这也与世界银行公布的2020年欧盟国家人均GDP3.4万美元接近。

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06元;到2021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81518元,增长超过30%。过去5年,北京居民收入增长基本与经济增长同速,如果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五年后北京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10万元大关。

▲4月23日,北京市平谷区西樊各庄村科技温室大棚骨架已搭建完毕。平谷区正围绕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的发展路径,致力于建设集中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科技应用场景,打造“智慧农业高地”和“全国科技小院总部”。图/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强劲的产业支撑

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主导产业的支撑。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再培育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根据北京日报此前报道,北京目前已经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以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北京提出再培育几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背后,是新兴产业活力竞相迸发。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961.6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14.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据北京日报报道,在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就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56.9%和58.5%,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7.7%和34.6%。

如何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新京智库梳理发现,此前北京已经给出一茬接一茬的产业支持政策,涉及准入、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科技、数据、协同、监管9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党代会在提出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前面还多了“具有全球竞争力”限定词。

这也就意味着,北京的产业集群未来将会承担更大责任,尤其是在关键领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

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曾提出,进一步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新突破。

除了高精尖产业,此次党代会还提出了新的产业布局,即围绕光电子、生命科学、低碳技术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拿光电子产业来说,相关预测曾指出,到2024年光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达到10781亿元。

北京在光电子领域更是实力雄厚。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杨晓丽等曾撰文指出,北京在光电子领域汇聚全国顶尖的科技资源,已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储备。2014年—2019年,北京在光电子领域获国家奖共计15项,占全国(40项)总数的将近40%。在光通信、光传感材料与器件研发方面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五年,在光电子、生命科学、低碳技术等方面,北京将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也将为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除了这些,也应该看到,顶级城市竞争,不仅是GDP的竞争,更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科技研发强度方面,北京也超过了纽约等城市。根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纽约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此前,北京市已经持续多年在研发投入强度上引领全国。

《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城市集群中排名第3,较上年上升1位。

▲4月28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中,科研人员刘伟洋正在工作。图/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含金量十足

未来的“5万亿之城”,含金量也将是十足。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指出,未来五年北京市经济发展质量要显著提升。

其中,“五子联动”成局成势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021年,北京提出“五子联动”,即“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大举措联动推进。

一年多来,北京“五子联动”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例,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实现全国领先,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占全市GDP比重为40.4%。其中,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918.1亿元,增长16.4%,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2.1%。

据相关媒体的披露,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加速渗透,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北京数字化效率提升增加值达7333.8亿元,增长9.3%。

除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也是一大亮点。

以2020年为例,相关数据显示,北京重点碳排放单位共843家,100%完成履约,碳排放配额成交538万吨,交易额达到2.74亿元,成交价格保持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绿色信贷规模超过1.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毫无疑问,在“减量发展”的同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党代会报告还明确提出了“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

公开资料显示,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该比值越高,说明每个从业者的劳动对GDP增长的贡献越大,其劳动的含金量也就越高。

有观点认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认为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指标。

新京智库注意到,早在2018年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被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此次党代会报告再次将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发展的关键指标,无疑体现了北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就像新京智库此前文章指出的那样,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对北京发展目标“升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意味着从依赖“量”的优势转变为依赖“质”的优势。本质上,这也是对未来经济发展动力源头的提前准备和积极预判。

其实,普通人的幸福感与一座城市的活力和发展密不可分。在迈向5万亿新征程中,广大市民的获得感也将更强。从这点来看,未来,一个含金量十足的“5万亿之城”非常值得期待。

撰稿 / 新京智库研究员 查志远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刘军
相关专题

聚焦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相关推荐
谋局布新 聚焦各区各系统2025年重点工作(五)
新京号
“投资北京”推介活动走进广交会,展示多元投资机遇
北京
符合条件AI企业免租入驻! 北京打造人工智能企业重点承载区
科技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下月启幕,亮点抢先看
北京
“助农前行 京彩有我”一季度活动成功举办
新京号
聚焦营商环境痛点,“北京服务”发布200余项改革任务
北京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进入倒计时,观众可预约观展参会
北京
北京才是民营企业第一城?
财经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进入倒计时,今年将设六大展区
北京
“何以合肥”?常住人口破千万,合肥跻身“双万城市”16强
时事
热门评论
jimmylee
7天前
加油北京!加油大首都!
地点
7天前
真的是全球中心城市之一,值得更多好的发展可能。
又圆紫
7天前
首都~未来可期!!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