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延庆冬奥村:“小山村” 连通古与今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王颖 陶冉 王贵彬 编辑 张树婧
2022-06-27 08:26
小庄户村遗址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永恒的文化遗产,给冬奥增添了很多文化意味。

进入6月,海拔两千多米的小海陀山渐渐披上了绿色,半山坳处,一座座庭院式的建筑依山而建,散落在山坡上,和山势融为一体。延庆冬奥村位于小海陀山的半山处,从延庆城区出发,沿着山间公路一路往北,盘旋的立交桥,把山间的峡谷变成了通途,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这里入驻了近百个代表团和一千多名运动员。后冬奥时代,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冰雪运动的延庆冬奥村,则将被打造为旅游、休闲的胜地,使这个原本供冬奥代表团和运动员们居住的场所,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宣传中国文化的窗口。


远眺延庆冬奥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场馆特色

山中村落与大自然相谐


延庆冬奥村位于深山之中,冬奥村的旁边,原本有一个传统的北京山村——西大庄科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山村,传统的北方民居和现代的红砖小楼交错坐落在山间,一条窄窄的水泥村道穿过山村,没入到身后的松山自然保护区中。


在延庆赛区的场馆选址确定之后,西大庄科村进行搬迁重建,而冬奥村的选址,就在西大庄科村旁边的山地上。


在设计之初,延庆冬奥村就确定了以北京四合院的设计理念为基础、融合北方山村特点的底色,同时参照山势地形,“不破山型、不夺山景”,与大自然相和谐的设计和建设理念。


建成后的冬奥村贯彻了这一理念,远远看去,黄墙灰瓦的建筑,依山傍水、错落安置在山郭水侧,四围的大山成为村庄天然的屏障,小海陀山上融化的雪水,随着山势蜿蜒流淌,汇聚成小河,在冬奥村的旁边流过。


一条小河从冬奥村旁边流过。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延庆冬奥村的特殊在于,它的本质是一座山村,因此,在建设中,尽可能地保留和体现出了山中村庄的特征。记者看到,一栋栋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建筑中,使用了大量原生态的元素和材料,如就地取材的石块砌成的“石笼墙”,这些石块都是施工中挖出来的碎石,原本是废弃物,但被废物利用,变成了风格明显的石墙。


此外,山中的原生树木,也被大量保留了下来,其中大部分原地未动,极少部分无法原地保留的,通过就近迁移等方法进行了保护。在冬奥村建成后,这些树木成为冬奥村中不可或缺的自然景观。


遗址利用

中国古村落化成文化符号


冬奥村的中国符号,不仅体现在新建筑上。


在冬奥村的中心地带,一块空旷的高地上,有一片矮矮的石墙,石墙内的空间多呈方格状,明显是一处坍塌的民居群。


这些石墙,就是保留在冬奥村里的一处古村落遗址。村子名叫“小庄户村”,资料显示,小庄户村的主要遗存年代为晚清、民国时期,后来逐渐没落,变成了一处荒村。遗址区分布面积约3300平方米,包括房屋、地窖、道路、挡墙、隔墙等遗迹,还有石碾盘、石磨等附属物。


小庄户村遗址。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2017年,冬奥项目建设之前,在这里进行普查时,发现了这个古村遗址,2019年6月,这里被北京市文物局认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小庄户村遗址面积为3300平方米,规模很小,遗址内的房屋基本坍塌,但根据保留的石墙、道路等,足以描绘出这个山村曾经的布局。成书于民国时期的《延庆县志》中,有一张地图,将此地标注为“小庄科”,而考察人员在当地走访时发现,当地村民称其为“小庄户”。据介绍,在延庆当地,庄科与庄户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最终为文物命名时,沿用了当地村民惯用的称呼“小庄户村”。


历史资料和当地居民口述的资料显示,小庄户村大约主要有两姓人家,分别是李姓和吴姓。在记者采访中,也有人猜测,最初到这里定居的可能就是两家人,后来慢慢分枝散叶,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小的山村。据考证,小庄户村于1942年毁于战火,村民搬迁至周边其他村庄,小庄户村也就废弃了,至今已有80年。80年来,由于缺乏有序的传承,只能在文献的只言片语和周边村民的口口流传中,得到当年的一点儿消息,小庄户村里,曾经真实的生活,已经难复全貌。


文化内涵

冬奥村核心贯通古今村落


小庄户村的遗址和冬奥村的选址重叠,如何在保护文物和建设冬奥项目中取舍?其实,对设计者来说,一处古村落遗址,反而给冬奥村的建设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延庆冬奥村和其他奥运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座山村,而不是高楼林立的社区,也不是在山里盖楼。


掩映在山间的冬奥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2020年6月,文保部门为小庄户村编制了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方案,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性修葺。在考古清理的基础上,将部分墙体归位,同时对村庄的街巷纹理、空间布局等进行梳理展示。


如今的小庄户村遗迹,被整理出来7个院落,据考证,原为村民李万春和7个子女的居所。7个院子大小不等,沿着山坡的地形,由西到东排开,房屋坍塌后留下的石墙很矮,大约只有半人高,站在遗迹的任何一处,都能纵览遗迹全貌。各个院落之间,都有石板路连通。石板路很窄,可以想象,当年房屋和院墙没有坍塌之时,这些石板路,大多都是狭窄而弯曲的小巷子。


“小庄户村遗址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蕴含丰富的现代设计理念,是一种时空交错,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永恒的文化遗产,和冬奥并不冲突,反而给冬奥增添很多文化意味。”北京国家高山滑雪公司总经理吴世革说。


小庄户村遗址具有典型的华北山地类村落特征,在修整中,既有的村落格局和原本的植被,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并加固了遗址墙体,同时补充排水与照明。据介绍,赛事期间,许多外国运动员通过小庄户村遗址,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和自然风貌。而在赛后,这里也成了冬奥村的核心景点之一。


赛后运营

后冬奥时代遗产怎样利用


冬奥村里,中国代表团曾经居住的地方,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这栋三层的小楼,位于冬奥村的一隅,从大门进去,走廊里的展板上,贴着印有冰墩墩图案的冬奥海报,海报上签满了运动员们的名字。


这栋小楼,保留着很多冬奥和冬残奥元素,包括冠军房里的许多设备,也都原样保留了下来。冬奥村里,运动员餐厅也常年开放,且保留了比赛时的菜谱,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


延庆冬奥村,游客在冬奥标志前拍照。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住冠军房、吃运动员餐、参观冬奥影像展……在冬奥和冬残奥结束后,据介绍,冬奥村的运营方,为冬奥村设计了诸多发展方向,包括高山、冰雪、假日等多种主题的文化体育活动。北京国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毕崇明介绍,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赛后利用的问题,同时也考虑到赛时和赛后衔接的问题。


在延庆冬奥村,建筑的布局被设计成一整套山地酒店的模式,餐厅则配合酒店建设,让冬奥村在赛后,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改造,适应此后的运营,迎接和服务于游客。


据介绍,开放之后的冬奥村,酒店、运动员公寓、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展馆、餐厅等,会全部向公众开放,使这个冬奥和冬残奥期间供代表团、运动员居住的地方,在赛后发挥最大的作用。


除了硬件之外,在冬奥和冬残奥期间形成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也延续到了后冬奥时代。据介绍,在赛事期间,延庆冬奥村温馨周到的服务、精细完善的保障,向全球展示了中国风采,也展现出北京这个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这些服务和保障的体系、理念等,同样会保留下来,成为延庆冬奥园区的特色之一。

看点1

绿色生态山村

   

大山苍茫,峡谷幽深,古木成群,静水深流。良好的生态、优美的风光,是延庆冬奥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也融在冬奥村的许多细节中。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冬奥村处在北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上,在夏季,这里是纳凉避暑的胜地,在冬季则受低温影响较大。


为此,冬奥村设计了一整套生态供暖的系统,比如使用夜间的低谷电加热锅炉,白天则利用夜间储蓄的热能供暖;再如设计了连通各区域的暖廊,可以足不出户到达冬奥村的任何地方。


节能之外,冬奥村还是一处“海绵型”山村,据介绍,延庆冬奥村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渗透沟和雨水调蓄池等措施,可以对雨水全部回收利用,对生活污水也全部进行净化处理,实现再利用。


在冬奥村建设中,毗邻的西大庄科村,经历了搬迁重建的过程,并在冬奥之后,逐步回迁至原址。重新建设的西大庄科村,形成了一个中国北方山村民俗文化展示区。西大庄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徐建喜介绍,村里正在和冬奥村的管理方进行村企联合的商讨,“在过去,民俗旅游是这个村子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而在未来,依托冬奥遗产,村里也有了更多元的发展之路。”

看点2

文体旅相融合

       

如今,冬奥和冬残奥会已经结束3个多月,庞大的冬奥遗产的整理和利用,也进入关键时刻,多项开发利用措施,正在紧张推进。


4月25日,延庆冬奥村即将开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其实,今年年初,也就是冬奥会尚未召开之时,文旅部、发改委、体育总局等就已经联合印发《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着重推动冬奥遗产的开发利用。


从北京市区到延庆小海陀山,再到河北崇礼,广袤的区域,通过京礼、京藏、京新等高速公路,京张高铁等线路,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京张文体旅游带,并融入到了北京市“1小时交通圈”中。


延庆冬奥村,作为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最重要的中心之一,在京张文体旅游带建设中,也将获得无限的空间,如《规划》显示,将以“海陀山奥运村为中心,全面整合松山、玉渡山、龙庆峡、阪泉体育公园等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和八达岭、石京龙、张山营大众滑雪场等冰雪资源,持续推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建设。”


事实上,对延庆冬奥村来说,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也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这个“山村”样貌的冬奥村,给更多人提供不一样的文体旅游体验。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陶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贵彬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后冬奥 新赛场

相关推荐
到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打卡”,可乘坐冠军吊厢
体育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公布
第一看点
冬奥延庆赛区 三大场馆“五一”同时迎客
北京
新闻8点见丨“五一”打卡新去处 冬奥延庆赛区三大场馆将迎客
时事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拟表彰名单公示
北京
共148名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名单发布
第一看点
共148个!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名单来了
第一看点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拟表彰名单公示 苏翊鸣谷爱凌在列
第一看点
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人选(集体)名单公示
第一看点
清明京郊游:民宿普遍查“双码”、建议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