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自行车正回归城市,北京年骑行量已升至9.5亿人次
新京报 记者 裴剑飞 王贵彬 编辑 张磊
2022-06-07 22:21
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达到47.8%。

连接回龙观和上地的自行车专用路开通至今已有524万人次骑车通行,累计贡献碳减排量超过1500吨;去年二环辅路完成了慢行系统优化改造,非机动车道宽达3米以上,通行效率提升25%……这些数据只是北京慢行系统改善的一个缩影,更多细节上的改变让市民骑行、步行时更加踏实放心,让尊重慢行日渐成为社会共识。

 

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达到47.8%,比2017年提升了6.9%,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2021年底,84.1%的市民认为慢行整治效果较好。

 

根据规划,今年,北京将继续推进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推动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工程、南展工程建设,优化东三环、北四环辅路慢行走廊,提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石景山保险产业区通过滨水绿道、园林步道、园区便道和空中廊道“四道融合”,打造慢行系统示范区,吸引了不少市民选择骑车、步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小动作”取得慢行环境改善“大效果”

 

煤市街南口是连接煤市街与两广大街的节点,附近不仅有商业区,还紧邻多个居民社区,日常车多、人多。去年8月起,这个路口的信号灯杆上,多了一个自行车图案的左转信号灯。从西向北转弯的骑行者只需等候一次绿灯就能完成左转,通过时间仅需15秒。

 

在此之前,骑行者需下车在人行横道推行,等待两次信号灯才能完全通过路口,至少需要3分钟。很多骑行者为了加快速度,会冒险骑车通过人行横道,甚至斜穿、逆行。

 

在王府井大街和大纱帽胡同交叉口,路口经过一系列改造后,车辆的转弯半径加大,机动车需要减速通过。两条路均有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通行顺畅。

 

这样的改变正源于北京持续推动的慢行系统改造升级。

 

2019年底,北京市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从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方面全方位体现“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一些细节上的改变更是让市民骑行、步行时更加踏实放心。

 

“可以说是用小动作取得大效果,2021年以来,北京全市累计设置自行车路口一次左转共74处,明确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流线和通行权限,路口通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城市道路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荆禄波介绍说,其中望京西路与阜通西大街路口的改造非常有代表性,原先的路口过大,导致人车交织严重,改造后由8000平方米缩小至3000平方米,路口面积缩小约60%,行人过街距离缩短约25%,路口机动车通行能力提高约10.6%,机动车排队长度减少约26.1%。“在北京,这样的大路口都在逐步瘦身。”荆禄波说。

 

石景山保险产业区也是北京慢行系统改造的一个典型成果,通过滨水绿道、园林步道、园区便道和空中廊道“四道融合”,打造慢行系统示范区,吸引了不少市民选择骑车、步行。

 

石景山保险产业区,市民在滨水绿道内休闲锻炼。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更加丰富且畅通的道路选择也让滨水绿道内的秩序越来越好,石景山区城管委道路设施科科长彭鹏说,最开始绿道启用时,还会出现电动车驶入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当时我们也计划增派人员值守,加以劝阻,但临河的其他道路完成慢行系统提升后,电动车骑行者发现,绕行其他道路更宽敞,也更顺畅,自然就不穿行绿道了,通过增加供应也取得了规范秩序的效果。”

 

开展慢行交通体检,针对问题做改造

 

“慢行系统通行环境的现状如何?改造是否取得了实效?下一步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力?”

 

这些问题都是王书灵和同事们所关心的。王书灵是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慢行交通团队负责人、轨道所所长,她所从事的慢行交通领域研究和对北京慢行交通治理成果的监测,将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以及确定未来行动计划提供参考。“慢行改造不是一张白纸,会有很多难点和障碍,更是一项长期工作。”

 

她认为自行车不仅是一种出行工具,还是缓解拥堵、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促进街道活力、助力碳减排的重要方式。“未来,北京市的慢行交通环境会更加友好,慢行交通也将与城市魅力和居民健康深度融合。”

 

从2020年开始,交通部门立足北京市慢行交通发展水平,借鉴哥本哈根、伦敦等国际城市先进经验,构建以出行效果为导向的慢行交通服务评价考核体系。

 

“其实就是给我们的慢行交通体系开展体检工作,只有客观地反映现状,发现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制定提升改造方案。”王书灵说,2020年是北京慢行交通体检的初始之年,围绕着使用效果设置了设施、管理、使用量三个维度十几项指标,2021年,进行了微调,增加了道路林荫等指标,也体现了对市民实际需求和诉求的重点关注。

 

通过慢行交通体检,首次形成城六区、通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慢行交通空间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以评促改,连续三年研究和制定《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作方案》,在各部门及属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2021年制定并按目标推进项目43项,慢行系统建设形成良性工作闭环。

 

2021年的“体检结果”显示,核心区、石景山区和城市副中心非机动车宽度达标率均超过80%,其中核心区宽度达标率最高,为83%。同时,近年来,随着设施治理和秩序管理的不断提升,设施占用步道及机动车侵入自行车道的违法现象不断改善,2021年设施占用步道率较2020年降低10.5%,自行车道违停侵入率较2020年降低47%,安全、友好的自行车出行环境逐渐形成。

 

自行车专用路已贡献1500吨碳减排量

 

在北京,骑车、步行变得更加舒适,汽车为自行车让路、尊重慢行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根据第三方调研数据,在人口规模相当的国际城市中,北京的慢行交通设施里程排名前列,自行车道里程更是总规模第一。

 

在所有交通方式中,骑自行车可以算是一种“零碳”的出行选择。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自行车出行,相比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0.1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出行结构的转变对于“碳中和”十分重要,若一名小汽车使用者转移采用自行车出行,一年能够减少一吨碳排量,从个体角度就基本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

 

自行车专用路上设有潮汐车道,早晚高峰时段可使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2019年,北京建成了首条全长6.5公里的自行车专用路,连接回龙观和上地软件园,相比私家车和公交车,分别节省通行时间32%和50%,解决了一大批通勤市民的出行难题。

 

“现在,自行车不仅是交通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王书灵介绍,自行车专用路的投入运营,不仅仅是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选择,更培养了一大批自行车通勤“铁粉”。截至目前,自行车专用路累计使用量已经超过524万人次,日均骑行量4500-5000辆/次。根据自行车专用路使用者交通方式转移情况测算,自行车专用路已累计贡献超过1500吨的碳减排量。

 

如今,北京正通过推进慢行交通示范路建设,带动更多市民选择骑行这样的绿色交通方式。

 

自行车专用路建成通车后,2020年继续实施西延工程,并首次在路口增设非机动车左转标识及专用信号配时,2022年将开工建设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届时将彻底激活自行车专用路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一条全新的绿色通勤走廊。

 

去年完成的二环辅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工程也是一项“明星工程”,改造后,非机动车道宽达3米以上,通行效率提升25%,早晚高峰骑行流量和通行速度分别提升8%和5%;东单南北大街延长线、平安大街等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程也都陆续完成,整条道路实现慢行优先、骑行顺畅、步行有道。

 

2021年10月10日,二环真“骑”妙——二环路慢行系统公益骑行活动途中。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人次

 

自行车正在“回归”北京这座城市,服务和管理措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达到47.8%,比2017年提升了6.9%,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在新街口外大街、天坛东路等51条道路,早高峰骑行量每小时超过3000人次。

 

北京市共享单车总量在95万辆左右,日均骑行量超过240万人次,成为衔接城市轨道交通的最佳选择。

 

自2016年进入北京后,共享单车在接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中就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由鼎盛时期的16家减少至美团、哈啰、青桔3家,运营车辆数由235万辆调控至95万辆左右,运营车辆合规率、动态接入率均在95%以上,初步形成中心城区1个运营区、郊区N个运营区的“1+N”格局,车辆运营区域由五环内逐渐扩大至所有行政区均有覆盖。2021年,全市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人次,单日最高骑行量突破471万人次。

 

为不断规范互联网自行车行业发展,市交通委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为了规范这些共享单车的停放,推进慢行系统与轨道交通融合,北京完成51个重点轨道交通车站224处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建设,实现入栏结算。截至目前,已施划共享单车停放区超2.6万处,核心区公示了16个禁停区域,并且所有停放区、禁停区、入栏管理区坐标推送至企业客户端,引导市民有序停放。同时,通过运营企业与行业协会共同推出联合公约的方式,对屡次违规的骑行者开展联合惩戒,限制骑行,引导市民规范自己的用车行为。

 

市民在石景山保险产业区骑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压缩机动车空间,将道路还给步行与骑行

 

一项对于慢行系统的调查显示,超过54%的北京市民认为,机动车干扰是影响骑行舒适度的最重要因素,其中,“违停”和“停车位设置不合理”的影响更为直观;还有一项相关部门的调研反映,近7成骑行者认为秩序问题是影响骑行的重要因素。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长期从事绿色交通、交通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平时也经常选择骑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他认为,各行其道并管好机动车停车问题是确保慢行系统畅通有序的关键,“人行道是给人走路的,自行车道是给人骑车用的”,对此他提出了多项具体的建议:路口三个车位范围内不能有停车,公交站两个车位范围内不能有停车,小区出入口两个车位范围内不能有停车,商场、学校、医院等要协助顺畅门前的步行和骑行,夜间时段机动车停放也要为骑行留下安全空间。

 

为了进一步保障路权,北京市正在陆续整改存在问题的停车位,并持续加强慢行系统秩序管理,加大机动车路侧违停的查处力度。未来,新增道路电子收费车位也将事先进行审查,只有满足非机动车道宽度才可设置。

 

荆禄波介绍,北京市编制《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慢行系统未来发展定位,并制定《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及技术细则,突显了步行和自行车优先的街道空间分配原则,首次提出压减机动车道宽度用于拓宽自行车道和步道、注重路口慢行优先、设置自行车优先标识等系列技术措施。

 

今年将优化东三环、北四环辅路慢行走廊

 

推动慢行系统建设的工作还在持续。今年5月,北京相继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对未来慢行交通环境提升工作有了明确要求。

 

荆禄波告诉记者,今年北京还将持续发力慢行系统的提升工作,目前,正在制定完善相关方案,“比较典型的工程有东三环辅路与北四环辅路的慢行走廊建设项目,将继续优化沿线自行车道与步道,让绿色出行更加顺畅安全。”

 

根据《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22年,北京将继续优化提升绿色出行环境,加快推进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良庄西街-林萃路)工程、南展工程建设;优化东三环、北四环辅路(海淀桥-志新桥)慢行走廊,提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以构建服务通勤为主的城市慢行系统为目标,加快慢行交通规划编制,建设慢行优先示范街区,中心城区、通州区、经开区至少各完成1处。同时,还将推进园林绿道、滨水道路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连通融合。建设20条慢行林荫道,增加步行骑行舒适度。打造21条“漫步北京”文旅骑行线路,促进慢行与旅游深度融合。

 

如果将视线转至远景目标,北京对于慢行交通的期待不止于交通领域,不光要“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形成连续安全的慢行交通网络”,慢行交通还会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对未来的慢行系统发展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接驳中,步行和骑行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五环内的慢行系统连续成网,符合条件的道路全部施划非机动车道分道线,机非混行道路全部增设自行车优先标识;行人通过路口也会更加安全,行人过街将有专属的安全设施,自行车通过也不再需要绕路、逆行;街道和街区也将更适宜慢行,骑车在路上,市民会享受到更多的绿树林荫,骑行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裴剑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贵彬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今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中度拥堵天数减少17天
北京
去年北京超千人被纳入共享单车限制骑行黑名单,主要因这些行为
北京
解决停放难题,北京拟从立法层面保障非机动车停放用地供给
北京
《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胡同乡愁六记
北京
央媒聚焦!在雄安,“读”未来
新京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今年北京将拓宽169公里非机动车道,提升一批道路空间品质
北京
热门评论
135****9698
7天前
很喜欢在夏天的晚上骑自行车🚴🏻‍♀️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