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图/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肖隆平 孔雪)5月29日,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城市之策:京津冀对话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的机遇和挑战”主题论坛召开。论坛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等嘉宾先后发表演讲。
坚持市场化改革发展湾区经济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致辞表示,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同时,新冠疫情的持续对各国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特征明显。
针对国内外的形势发展,我国明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些举措,是我国应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刘军胜说。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城市群、都市圈是以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带动周边相关中小城市、城镇所组合成的一个区域,在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大多具有增长极特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其纳入全局的战略意图就是服务于把我国一步步推升成为发达经济体。
中国市长协会副秘书长杨捷亦表示,当前,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而在此过程中,京津冀、粤港澳等主要城市群正在成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和核心引擎。
在贺铿看来,湾区城市通常指有良港的海湾城市或城市群,是国家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其经济具有开放性特征。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化改革。“我们要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联系,所以要坚持开放,扩大开放”。
贾康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内嵌了将深圳打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深圳要打头阵,要先行示范。“所以深圳需有机对接香港,融合、匹配、协同广州和珠三角其他各城市,以各自的相对优势形成合力,才能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行示范区。”
贾康还表示,大湾区(尤其珠三角)要下决心在改革深水区进一步攻坚克难,率先充分打通商业文明的规则体系,更好构建统一大市场,让各类要素充分流动,促使其潜力进一步释放。这也要纳入动态优化的城市群建设的顶层设计定制化解决方案中。
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京津冀城市群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贾康说。中央政府多年来通过发布各项政策文件来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问题导向,同时也是重要的目标导向——将其积极打造成我国除珠三角、长三角之外的第三大增长极区域。
如何不辱使命?仇保兴建议,京津冀三地要明确二三圈级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比如京张可以通过康体新城的发展、冰雪运动线路开启发展带的升级之路。再如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三县的协同发展带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需要创新机制,这些要落实到一些改革措施上。”仇保兴说,比如建立环京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奖励机制。这种机制在北京已经建立起来,在津、冀地区也可以考虑建立。
刘军胜表示,在构建双循环与统一全国大市场的背景下,促进区域间不同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之间畅通流动、循环流通,形成优势互补,产业互补、强强联合的高质量发展布局,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是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表示,北京市将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支撑,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架构。
比如,北京将深化环京周边地区密切合作,率先构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引导北京市域产业在环京区域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好京津冀“通勤圈”。
刘伯正还表示,北京市也将深化与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两翼对接协作,形成错位联动发展的格局,唱好“京津双城记”,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园区建设和发展,推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规划衔接融合,用好津、冀的出海通道,构建好京津冀“功能圈”。
杨捷建议,加快主要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以及在城市群之间加快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尤显必要。而这,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十分重要。未来,城市群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希望京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级城市群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加强协作,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月19日,京广大通道空域结构调整方案(南段方案)正式启用,标志着连接我国京津冀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世界级城市群的南北空中交通大动脉将由原先“单上单下”的双车道变为“双上双下”的四车道,进一步提升运行安全和飞行效率;同时,对推进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沿线地区经济建设,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世界级城市与企业相伴相生
根据学者迈克尔·波特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一个区域的行业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世界级大企业往往是支撑世界级产业群发展的核心要素。比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能够跻身世界城市群行列,其重要原因是聚集了丰田、本田、三菱、软银和索尼等世界级大企业。
为此,季晓南建议,我国三大城市群要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必须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群,打造世界级产业群,必须着力培育世界级大企业。世界级大企业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支撑和动力,为城市群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本、技术、数据基础和支撑。
季晓南还表示,世界级大企业有助于所在区域打造总部经济,世界级金融企业总部的聚集有助于形成世界金融中心或区域金融中心;世界级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总部迁入,则有助于所在区域的实体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市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是相互影响的”,季晓南说。世界级城市群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吸引的世界级大企业类型。
刘伯正介绍,北京市下一步将与津、冀共同改善区域内的营商环境,支持重点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共建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与配套,构建好京津冀“产业圈”。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南开金融(广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专家就京津冀和粤港澳两大城市群如何加强交流互动展开了讨论。专家们建议两大城市群深度融合产业链和创新链,促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流通、共享。
编辑/李潇潇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