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国式露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新京报 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李铮
2022-05-10 11:58
“国内露营的未来发展有两大方向。一是向专业化、小众化的纵深方向发展;二是打造‘+露营’模式。”
今年春天,露营仿佛“横空出世”,成为最火爆的休闲度假方式。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帐篷露营更是掀起热潮,飞猪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露营订单量环比增长超350%。不仅如此,露营热也催生出露营经济,包括旅游企业、景区以及户外装备等,并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产生带动效应。

那么,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刷屏”的露营究竟从哪里来, 未来又将到哪里去?在露营旅游的带动下,哪些产业将获得长远发展?目前国内露营产业存在哪些短板,国际上是否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就露营旅游的起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魏翔。

露营,20世纪70年代伴随国际大众休闲旅游出现

露营从职业化、专业化的形式,走向了休闲旅游。

新京报:今年露营突然火爆,但并不是“横空出世”,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和休闲文化,露营起源于哪里?

魏翔:露营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有它的前世今生。露营的基础就是国际大众旅游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国外专业化旅游兴起,或者叫专项旅游,比如探险旅游,露营也由此出现了。可以说,第一代露营是应小众户外探险而诞生的野外露宿,属于比较高难度的专业领域,还不能称之为“露营旅游”,只是与户外探险伴随而来的露营需求。

第二阶段,露营开始从职业化、专业化的形式,走向了休闲旅游。这个阶段的露营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那么高的挑战,主要跟随徒步旅行人群的增多而壮大,但依然是一个相对专业化的小众休闲方式。大概在30年前,国外休闲度假旅游逐步成熟,露营随之进入第三阶段,即成为普通人度假住宿的一种替代性需求。

到目前为止,这三个阶段的露营形式并非一代取代一代,而是共存,其消费人群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专业户外运动群体,一类是家庭亲子群体。

加速中小型旅游企业优胜劣汰,助力户外休闲产业长远发展

目前国内露营市场呈井喷式发展。

新京报:业内有人认为,国内露营的火爆只是在疫情影响下的“昙花一现”,你怎么看?

魏翔:和欧美日等国际露营市场相比,国内露营旅游跨越了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直接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大众休闲式露营旅游,这主要与国内消费者休闲偏好有关。国内露营旅游虽然跨越了阶段,但没有跨越逻辑,依然是以大众旅游为基础,也就是随着国内大众旅游的兴起,才有了露营旅游。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国内大众旅游是在2000年至2010年开始走向成熟,在之后的10-15年,中国休闲旅游开始萌芽,并最早诞生一批露营旅游,包括帐篷酒店、房车营地以及如今火爆的个体露营。

国内露营市场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井喷式发展,特别是最近半年尤为火爆;二是升级换代非常快。这的确跟疫情有关,但需要强调的是,疫情不是国内露营旅游火爆的触发器,只是助燃剂——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疫情,国内露营市场也处在了触发点上。近两三年,国内的帐篷酒店、房车营地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只是在大众露营方面加速推进了一下,使消费需求在疫情期间井喷。

新京报:露营市场火爆,带动了哪些产业,是否具有长远优势?

魏翔:近期,露营市场火爆的确带动了不少产业的发展,但我认为有两类产业具有长远优势。第一,露营作为一个触发点,将推动国内中小旅游企业的优胜劣汰,淘汰大量做标准化传统业务的旅游企业,促进一些做俱乐部或者专业运营的中小旅游企业加速转型。

第二,露营将带动休闲装备产业的长远发展。国内休闲装备业一直受需求的抑制,没有爆发出来。其实,休闲旅游本来也在发展,但露营的前期业态,比如说房车营地,确实可以拉动高端制造业,不过受众太小,需求不够。而大众露营克服了之前的缺点,又迎合了国内的大众消费以及大规模市场效应,从而触发户外休闲装备的发展。同时,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特别是在终端的制造业方面,有着强大产能。所以说,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具有长远优势。

不要一味做大,分区域、分地点式露营运营更合理

新京报:露营突然火了,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包括林业安全、公共绿地保育、环境保护等。你认为目前露营市场存在哪些短板和乱象?

魏翔:露营火了之后,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安全、环保以及其他公共管理问题。目前当务之急是露营经济的相关经济体,无论是公园、营地还是帐篷酒店,都不要只想着挣钱,还要做好环保,定好分配机制,尤其是要做好前置规划和前置监管。

露营企业一定要吸取共享单车的经验教训,二者有相似之处,因为露营营地也涉及占用公共资源的问题。如果政府及相关机构前期不给公共用地定价、定标准,企业就会过度进入,把公共用地当成免费资源过度使用,事后再对其进行成本追加和监管,则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本递增,最后反而把发展起来的企业压垮。因此,露营运营商要想长远发展,一定要做好前置成本规划。

针对国际露营经验,我们既要借鉴,也要扬弃。欧美的露营模式是大规模房车露营地,但是根据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我们对环境的规制会非常严格,因此,国内要做大规模的帐篷酒店、帐篷、房车营地非常难。

在国内市场,露营不适于规模化,因为它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是一个环境脆弱型产业,中国的规模化露营,是基于大需求的分散式运营。大家都喜欢露营,总体需求规模可以很大,但在运营方面应该是小规模的或者说是分区域、分地点的。我们既要借鉴国际露营市场的经验,也要知道大规模的露营开发和运营是不可取的。

新京报:未来露营应该如何纵深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拍照、打卡阶段?

魏翔:国内露营的未来发展,首先要尊重规律,回归常识,露营是基于大众旅游基础的一种休闲业态,未来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向专业化、小众化的纵深方向发展,比如探险俱乐部、极限运动俱乐部,它们提供的露营产品是高价格、高技术型的,拥有一个固化、回头率非常高的小众群体。

第二,露营不应该看成“露营+”,而是“+露营”。露营本身是一种延伸住宿,从这个角度来看,露营跟民宿一样,民宿发展到现在的困境,恰恰就是变成了“民宿+”,而实质上应该是“+民宿”——我们在旅游、研学、度假过程中,要换一种住宿方式,比如住两天酒店,住两天民宿,再露营一晚。本质上,露营和民宿都是配套设施,是对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一种配套、更替和尝鲜,因此,露营未来发展趋势是在跟上大众休闲需求爆发的同时,自己也能发展好。

目前,国际一些露营发展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可以给出现成的参考性建议,帮助我们把露营与自驾以及户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一些国家公园里设置法定营地,标示什么地方可以露营,什么地方不能露营;加强露营地管理,定期有工作人员巡视,保证营地的安全性;完善公共服务,比如夜间照明、水电基本供应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李铮
校对 刘军
图片  IC photo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曲筱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精致露营,帐篷下的“诗和远方”

相关推荐
微言大义
综合
美好的,却无法忍受的粗糙(3)
健康
看电影
综合
摇滚来搭台经济唱大戏
综合
引进大片另辟“中国战场”
文化
世界之中国的眼光和个人完善
娱乐
你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健康
“气氛微妙地紧张”
文化
猩猩该不该享“人权”
综合
地铁禁售报损失还得民众扛
综合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