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轮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我们一起,守住了我们的美好家园。”5月8日凌晨,通州区通运街道运河园、运河湾、芙蓉、星河4个社区解除管控措施。上午,一封名为“静候繁花似锦,携手无恙人间”的致居民感谢信在临时管控区居民朋友圈刷屏。
4月26日,通州区京贸中心发现一名初筛阳性人员。鉴于有多例病例在京贸中心及其附近区域有活动轨迹,27日,通胡大街京贸中心被定为封控区,划定2个临时管控区。随着京贸中心成为“风暴眼”,其周边多个小区纳入临时管控区。
在社区解除管控首日,记者采访了临时管控区中的人们,听他们讲述十余天来顶烈日、伴星光鏖战疫情的故事。他们中有在手术恢复期的社区书记,也有捧着笔记本电脑来做志愿者的年轻人。
通州区通运街道运河园。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社区书记哽咽着向居民表达谢意
“今天是母亲节,祝你们节日快乐。今天也是运河湾北区解除管控的第一天,我代表运河湾社区感谢各位居民的付出,谢谢大家!”5月8日早上8点,解控后的运河湾北区正在进行最新一轮的核酸检测,运河湾社区书记曹远芳拿着喇叭,哽咽着向排队等候核酸检测的居民表达着谢意,并深深地鞠了一躬。
5月7日晚上,曹远芳正在等待有关小区是否解除管控的最终通知。已经连续11天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觉的她,现在只想回家好好睡一觉,陪陪家人。晚上10点,迎来通州运河湾北区解控的通知,曹远芳第一时间把喜讯发送到几个居民微信群里——重磅喜讯,通州运河湾北区5月8日凌晨解控。
运河湾社区书记曹远芳。受访者供图
“群里瞬间就沸腾到被‘炸屏’,感觉比跨年夜还高兴。”曹远芳近段时间一直紧绷的神经总算放松下来了。她看着微信群、朋友圈里居民们各种欢呼、感慨,还有感谢的话,连日里忙碌在小区里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她的脑海中闪现。接下来,她总算能踏踏实实地睡个安稳觉了。
4月27日晚上10点,因为邻近的小区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运河湾北区2400多位居民和周边几个小区一并被划入临时管控区。居民焦急的问着、打听着,曹远芳和社工们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着。
此后的几天里,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随时确保物资充足、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曹远芳不记得这11天自己是怎么度过的,她只讲述说,小区临时管控的当晚,临时党支部、志愿者等队伍就成立了,来自社区的近80名居民开始参与到小区保障服务当中。队伍里有50多岁的阿姨,也有几岁的小孩子。
一位13岁的孩子独自在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没能和他一起在家,小区里的一位志愿者每天隔着栅栏和孩子母亲交接孩子的三餐,给孩子送到家里,临走时不忘帮孩子把垃圾带下楼;小区里的一位6岁小朋友,每次核酸检测他都会戴着口罩,和爸爸妈妈一起,有模有样的帮忙引导居民有序排队等候;很多年轻人,在社区直通车把新鲜的蔬菜送到小区门口的时候,他们会接力把一袋袋蔬菜运进小区。
“手术恢复期得少说话,我拿着扩音喇叭说”
裴春研的声音不大,还有点嘶哑。她是芙蓉社区书记,去年10月做了甲状腺结节手术。结节有8cm×8cm那么大,压迫了她的神经和声带,医生让她静养8-10个月,恢复期内少说话或者不说话。不成想,半年后的疫情让她再次回到“说个不停”的状态,“有时候还得拿着喇叭说”。
裴春研(右)帮居民解释相关政策。受访者供图
今年4月26日,通州区京贸中心发现一名初筛阳性人员,此后多例病例被发现在京贸中心及其附近区域有活动轨迹。芙蓉社区的百合湾小区与京贸中心仅隔着三米宽的小马路,居民中有在京贸中心上班的、有带着孩子去学习的、还有常去健身的。27日晚,百合湾小区被划入临时管控区。
事发突然,芙蓉社区的办公场所位于封控区。“没有办公场地、办公人员紧缺,连笔和本都得临时去找。”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做事利落的裴春研带着7位社区工作人员在百合湾小区租房作为临时办公地方,继续为小区中的2000户、3200多位居民提供服务。
被告知被临时管控,个别居民情绪激动。一位居民问社区,到底何时可以解控。裴春研耐心解释称还没有接到通知,有了消息第一时间通知大家。居民火气不小,接连发问“我有知情权,你们什么都不知道,你们是干嘛的。”今年已经53岁的裴春研在社区工作了17年,她说,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自己消化,并跟大家耐心解释,做好安抚工作。
临时管控区内工作繁杂琐碎,除了组织居民按时做核酸,社区人员还有很多特殊情况要处理,有的居民需要按时接种疫苗、有的需要拆线,有的需要买药,8名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一些居民看到社区晚上11点还亮着的灯,便在微信群里不再抱怨,而是支持和帮助社区开展工作。
小区有2400多位居民健康宝显示弹窗3,在解除管控之前,这些弹窗也急需解除。裴春研记得,在一个下着雨的早晨,她和社区临时党支部的工作人员举着伞围成一个圈儿,开了一个分工会,招募志愿者、协助上门做核酸、发承诺书等工作,细化到个人。“我的声音很快被嘈杂的雨声淹没了,我拿着扩音喇叭说。”
志愿者高效“自运转”,医生志愿者给居民换药
星河社区被通运街道设为文化型社区,这里有低密度的多层花园洋房,社区内的邻里关系包容、温馨。辖区内1500户左右的居民,主要居住在BOBO自由城和运河园8号院两个小区。
在4月27日晚上接到管控通知后,由社区物管会的一名成员牵头,星河社区连夜组织成立志愿者队伍。到了管控第二天,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已经达到100人左右。他们来自各个行业和不同年龄段,有的是机关干部、教师,有的是医生、退休老党员。
星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唐建向记者介绍,BOBO自由城小区的志愿者队伍分为核酸组、快递组等5个组,每个组再选出1个组长,形成了志愿工作的“自运转”。“在每一轮的核酸工作中,我只需要跟组长开会,然后由组长调配人员和物资。”
北京市12区从5月3日开始,连续三天开展三轮区域核酸筛查。BOBO自由城管控区内约有居民4500人,在社区志愿者的协助下,小区在3小时内快速完成了核酸检测工作。唐建介绍,高效完成任务的背后是志愿工作的合理分组及分工。
临时管控期间,星河社区核酸检测现场。受访者供图
以BOBO自由城为例,小区一共有5个核酸检测采样点,每个采样点的志愿者都在15人以上,其中2人负责居民身份的登记,2人负责扫码,5人维护排队的秩序,剩下的志愿者通知居民下楼。在每组志愿者中,登记和扫码环节需要近距离接触居民的志愿者穿白色防护服,其他志愿者则穿蓝色防护服。
负责快递收取的志愿者队伍被分成了消杀、转运和分发三个小组,做到小区外集中消杀,社区内实现“围合”管理。唐建介绍,小区的快递包裹先集中在社区西门外,由快递员进行分拣,物业完成对快件的消杀后,由志愿者组成的运输组将快递集中在小区西门内广场,两栋楼的快递形成小“围合”,然后再由专门负责的志愿者分发给居民。
在10天的管控期内,社区内的医生志愿者们极大地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缺,也方便了社区居民。疫情期间,临时管控区内的居民可以办理出入证,外出就医。但对于外伤患者来说,就医过程更为困难。
唐建介绍,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购买自己需要的药,然后请医生来进行伤口包扎和换药。居住在星河社区的于振山是潞河医院的一名退休返聘医生,他作为社区志愿者,管控期间经常为小区居民换药。
由于百合湾小区2000多位居民亟待解除弹窗,处于临时办公区的社区工作人员需要眼明手快、自备电脑的年轻志愿者帮忙。了解到社区需求后,27岁的章梦杰马上抱着笔记本电脑来了,就在前几天,他还参与过社区售菜的服务。
章梦杰告诉记者,他的工作是将居民的信息录入系统中,检查相关信息和姓名是否吻合。如果存在居民大意填错信息的情况,请社区工作人员和对方核实。“一下午,我认认真真地录入了4个小时,能为邻居们顺利出小区帮上一点小忙,我觉得挺开心。”
倡议:管控解除后,上班人员尽量保持“两点一线”
管控解除的首日,BOBO自由城小区的四个门中,只有正门西门是可以通行的。“由于小区周围的风险点位比较多,我们考虑后续招募志愿者,蹲守每一个门,然后才能陆续开放。”唐建介绍。
唐建提醒,近期,社区居民应该尽量减少出门,需要上班的,活动范围尽量保持“两点一线”。一旦出现发热、干咳、咳痰、咽痛、乏力、腹泻、味觉异常等不适症状,立即向社区居委会咨询。
5月8日,芙蓉社区居委会在《致全体居民的一封信》中同样倡议,“少出门、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风。上班的尽量保持两点一线。不到人多密集场所聚集。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自由。”
新京报记者 张璐 胡闲鹤 曹晶瑞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