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外地人熟知的浙江常山县特产胡柚,2020年因《胡柚娃》动画电影一夜间走红网络。借助品牌效应,当地一系列深加工产业应运而生,“胡柚娃”形象更是从中国国际动漫节一路走到了法国戛纳电视节。
IP的本意是知识产权,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被赋予了更深刻与广泛的含义,涵盖了各类能产业化运营的著作权产品,IP这个词汇本身也被所有推崇创意的行业所深深熟悉。IP其实就是“符号”,是品牌形象,是能够引起共鸣、带来流量、汇聚资源的鲜明标识与角色,而拥有70万个行政村的中国,从来不缺IP素材,甚至有数量众多、禀赋优异的“大IP”。那么,如何利用数字化IP产业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如何让好的乡村产业、乡村故事、乡村文化通过IP产生“破圈”效果获得广泛传播?4月24日在北京市举办的“中国符号”启动仪式暨乡村振兴数字化IP产业发展计划发布会上,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此展开探讨。
“中国符号”启动仪式暨乡村振兴数字化IP产业发展计划发布会人员合影。国艺美术馆供图
国翼世纪文化董事长、国艺美术馆馆长王清杰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符号”活动将根据中国各地的文化特色,提炼创造出一个“超级角色”或超级文化符号;通过对“中国符号”的提炼,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
国翼世纪文化董事长、国艺美术馆馆长王清杰。国艺美术馆供图
发展“中国符号” 首先稳住农业基本盘
常山县政府在推出以“常山胡柚”为原型的“胡柚娃”形象IP符号后,“胡柚娃”系列作品实现“破圈”,成为具有文化与经济价值的“乡村符号”。专家们表示,打造文化符号要首先考虑“在地性”,而对于乡村而言,那就是要首先稳住农业基本盘。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九年聚焦中国“三农”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怎么搞,稳住农业是关键。”原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主任、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书画院院长边保华表示,守好“三农”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根本,也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是关系全局的“国之大者”,“我们务必抓紧抓实,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开拓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举国上下的共识。全国政协委员肖东升认为,“中国符号”是应天时地利人和而生的,国人都盼望着农村能振兴,盼望各行各业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符号”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另外,“中国符号”主题活动目前有着科学的运作模式,有人才的基础和优势,团结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让“中国符号”可以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之一。
发布会现场。国艺美术馆供图
整体布局IP建设 开拓新兴业态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业、数字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项目和金融支持等多项政策举措。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西沐认为,文化产业要想发展要遵循两点,即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他认为,我们现在进入到了新消费的时代,消费越来越可视化、碎片化、便捷化、个性化,而数字化IP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形式,可以打破不同行业的壁垒,更加利于传播,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丰富业态的商业模式势在必行。
如何培育一个具有文化和经济价值的“中国符号”,并使其在乡土中国里破土而出?王清杰认为,中国文化符号,是指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有特征意义的符号;需要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深挖、提炼,从而赋予IP化;IP传播需要通过多平台合作,并将基金加持、产业导入、产业互融、产业变现等环节一以贯之,最终形成一个IP全产业态。
数字化IP价值伴随互联网工业的蓬勃兴起在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品牌愿意与数字化IP跨界合作生成新产品,或者将自创新的数字化IP作为品牌代言人;同时,众多网生内容——影视、网综、电竞、手游、动漫,与消费者喜爱的线下消费业态进行整合成为趋势。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中央党校教授丁文峰认为,我们正处于网络信息化中的数字化时代,传统老旧的思维已经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匹配,“中国符号”发展遇上良好契机。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表示,文化是区域整体的生活方式,这种集体人格的表现就落在IP上;在当今新兴业态每年10%的增长速度的背景下,数字化IP大有可为,现有基金及后端运营都是项目亮点。
“文化IP建设需要整体布局,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指导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应该行动契合、目标一致。”国际传播与战略传播专家严文斌建议,发展“中国符号”,需要整体布局、多方联动,如此才能形成持久的影响力,让“中国符号”在中国的土壤上发扬光大。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