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强化预防机制,帮助大学生远离“帮信罪”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2-04-17 22:58
加强对大学生犯“帮信罪”的预防,是“断卡”行动的重要一环。

▲2021年,北京通州警方抓获一涉及北京多地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组织,图为犯罪嫌疑人办理的电话卡。新京报资料图

自2020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打击、治理、惩戒开办及贩卖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团伙为主要内容的“断卡”行动以来,针对相关犯罪的打击取得了有效成果。


但是,这其中有个现象引起舆论关注,据《法治日报》报道,截至今年1月31日,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在校大学生涉嫌“帮信罪”案件398件449人。


现实中,大学生等群体涉世未深,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被“兼职”“低成本,高收入”“零风险”等话术欺骗、利诱,从而进了“帮信罪”的坑。


一些大学生犯“帮信罪”,不仅会让其当下承担法律风险,且会在将来留下“案底”,给自己的升学、就业以及社会生活埋设障碍,代价不可谓不大。


犯“帮信罪”应依法打击,但除此之外,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也至关重要。要利用综合手段强化预防机制,从源头减少大学生的帮信犯罪活动,降低“帮信罪”带来的社会治理成本。

这其中,学校应主动承担起法治教育责任。针对“帮信罪”等大学生易从事的犯罪活动,不妨与公检法机关合作定期普及法律常识,帮助其树牢法律意识,打好“法治预防针”。


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关注,发现大学生有“借卡”“卖卡”等不良倾向,要及早介入。


此外,公检法等部门以及公共媒体也应积极发布“帮信罪”典型案例,开展送法进校园、模拟办案、以案释法等活动,戳穿“帮信罪”的伎俩和套路,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守住行为边界。


当然,大学生自身也该擦亮眼睛,绷紧法律之弦,不为蝇头小利所诱惑,不被犯罪话术所欺骗误导,做自己行为的第一责任人。


大学生成“帮信罪”的重点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犯“帮信罪”的预防就成了“断卡”行动的重要一环。公检法以及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大学生应共担责任,形成合力,健全机制,从源头强化对“帮信罪”的预防,共建法治校园。


撰稿 / 李英锋(律师)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许丽

相关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多家互联网公司涉赌被查,网络游戏如何变成网络赌博?
时事
最高检副检察长苗生明: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时事
新闻8点见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在京开跑;商务部回应美方301调查
时事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2024年度全市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办案机关紧急止付群众被骗资金2359亿元
第一看点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詹成付:慈善公益组织不能回避监督
公益
扎根基层的“新国门”警队长:旅客群众的小事从不小视
时事
像打击电诈一样打击坑老骗局 | 新京报社论
观点
起底银行卡买卖黑链:日入万元,有盾价更高,城商行卡更有市场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