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这次带来的“清明奇妙游”与《西园雅集图》有关丨揭秘
2022-04-02 21:11

订阅

节目将以古画《西园雅集图》为模板,用单幕剧的形式展现“雅集”里的人——李清照、米芾、辛弃疾等,和雅集外的事儿,也会呈现当下大家关注的议题。鉴于清明节兼具“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两种不同礼俗主题,节目如何把握情绪表达的“度”是一大难点。
去年以来频频“出圈”的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即将于2022年4月4日晚推出最新一期——《2022清明奇妙游》,在河南卫视、优酷、大象新闻客户端播出。在兼具“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两大礼俗主题的传统清明节里,今年的“清明奇妙游”将带给观众怎样的视听体验?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徐娜、《2022清明奇妙游》总导演陈佳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节目将以古画《西园雅集图》为模板,用单幕剧的形式展现“雅集”里的人——李清照、米芾、辛弃疾等,和雅集外的事儿,也会呈现当下大家关注的议题。

许佳琪饰演李清照。
用《西园雅集图》串起古代与当下
清明节兼具“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两大礼俗主题,前者伤感,后者欢快,如何把调性不同的两种主题融合在一起是《清明奇妙游》创作上的挑战。陈佳和团队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选择了能体现文人气质的清新淡雅风格,把节目跟北宋年间一次著名的文人聚会——“西园雅集”相结合。
节目以宋代李公麟画作《西园雅集图》为模板和线索,用单幕剧的形式,既展现“雅集”里的人——李清照、苏轼、米芾、辛弃疾、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也展现雅集外的各种事。“《西园雅集图》这幅画上,有人聚在一起品茶,有人在一起欣赏书画……本身也像是一幕一幕展开的故事场景,它是很包容和开放的,我们这次节目的基调也是包容和开放的。”据陈佳介绍,《2022清明奇妙游》不止在河南一省拍摄,还去了北京、云南、四川、浙江、广西等地取景,希望做成“真正的中国节日”。

胡乐民饰苏轼。
节目里出现的虽然都是宋代名人,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能够和当下相关联的。陈佳透露:“有个故事是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对话,两人讲的社稷之道,民为重,农业是天下之本,跟今天的思想有相通之处。我们后面接了舞剧《李白》里的《踏歌》。《踏歌》(《陇上踏歌行》)表现的是古代农事活动中老百姓欢乐的场景,以此来折射现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陇上踏歌行》
把握情绪表达的“度”是难点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创始之初就提出要做传统文化的当下表达。随着节目期数越做越多,观众在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文化的当下表达”如何推陈出新成为创作的难点。徐娜表示,节目组会不断更新影视技术和创作技巧,包括向电影圈的同行学习取经,同时也要保持平常心。“当你倾尽全力去做内容的时候,这种用心观众是会感受到的,这样出来的作品和炫技的内容,差别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节目组也关注并乐于听取网友的意见。徐娜说,“中国节日”系列每期节目创作之前都会跟网友和用户开会,也听取后台网友的留言和意见,并根据建议在节目里做出调整。河南卫视通过自己的后台数据和第三方平台的调研,深入了解过《奇妙游》的受众群,发现受众的年龄层覆盖很广,从12岁到60岁。其中在25岁~45岁之间的最多,而这个年龄阶段里女性占比超过了60%。
具体到《清明奇妙游》的创作,鉴于清明节兼具两种不同礼俗主题,徐娜认为节目如何把握情绪表达的“度”是一大难点。“今年以来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在节目里怎样体现当下,能让观众既有共情,又不会过度的陷入某种情绪里,这是有难度的,比较考验导演的功底。”她透露,即将上线的《清明奇妙游》对当下的时事热点,大家关心的话题都会有所体现。
——导演解读亮点——
·《千里落花风》
《千里落花风》是展现辛弃疾一生的独舞,我想把它做得有厚重感。

黄琛迪饰演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都以恢复中原为志向,但命途多舛,壮志难酬,但他爱国报国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的美学。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词人。我在预告片里说,希望能带大家去看“妩媚青山”。这句就来源于我很喜欢的一首辛弃疾的词(《贺新郎》):“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在这支独舞里,老年的辛弃疾回忆他的青年和壮年时代,最后老年的自己跟随青年时的内心继续去追逐梦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未必一定是在写爱情,它也可以代表辛弃疾内心的信念,他在千百度寻找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
·《清明客》
李玉刚演唱的《清明客》是一首新创作的原创歌曲。
为什么清明节放在了春天,而不是萧瑟的秋日或者是孤寂的冬天来纪念逝者呢?我觉得这里边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生死观。春天这个季节细雨纷飞,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也万物生长、天地清明,有对生者的祝福。我们希望通过这首歌展现中国人深入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
《清明客》拍摄的时候,画面更多地希望呈现出中国山水乡村的诗意和韵味,包括老的祠堂、家谱,以及老年人对过去信念的执着等方面。实际上“清明客”这个名字出自明代高启的七律诗《清明呈馆中诸公》。“清明无客不思家”也是在讲述客居在外的游子在清明节的时候对家乡的思念,渴望心灵回归的心境。
新京报资深记者 杨莲洁
资深编辑 佟娜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莲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