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访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局副局长杨申武:以雄安标准保证雄安质量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马瑾倩 编辑 张磊
2022-04-01 02:52
全力保障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

2020年7月,在住建部从事工程标准管理工作的杨申武赴雄安新区挂职,担任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局副局长。刚到雄安时,雄安新区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初期,已经形成了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宏大建设场景,“这里即将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馆里,他心里已经装进了一张完整“蓝图”。

 

而如今,雄安高铁站已顺利开通,容东片区安置房如期交付,启动区主干交通路网加快形成,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项目基本完工,容西片区、雄东片区加快实现完工,华能集团、中国星网、中国中化等疏解的央企总部落地实施,真可谓斗转星移,日月换新天。

 

在雄安挂职锻炼的这一年半,杨申武觉得时间飞逝,每天都为建设管理忙忙碌碌,等转念一想,一个月的时间就没了,这种工作节奏和状态是雄安新区史诗般开发建设规模和高质量开发建设要求的一个缩影。很多问题的解决要从建章立制开始。面对雄安新区实施的大部制、扁平化的机制,杨申武说,“来雄安新区工作后,工作量是之前的三到五倍。需要尽早适应工作的压力,面对新的挑战”。奋楫争先,苦中有甜,回顾过往艰苦的日子,杨申武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这些年来,雄安新区发展的情况如何?下一步还将突出什么工作重点?在雄安新区设立5周年之际,新京报专访了杨申武。


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局副局长杨申武。 受访者供图

 

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

 

新京报:目前雄安新区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杨申武: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是2017年4月1日发布的,成立后的两年,主要在集中编制新区“1+4+26”规划体系。2020年后,新区就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

 

截至目前,整个容东片区已基本建成,其中约100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及相关公共配套设施通过竣工验收,从去年开始,已经陆续有居民回迁入住了。容东片区的市场化项目也在陆续开展主体验收、二次结构砌筑、装饰装修。聚集会展中心、酒店、公寓、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100万平方米的商务中心也进入后期施工阶段,其中会展中心已经竣工交付。悦容公园、金湖公园、雄安郊野公园也已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

 

容西片区和雄东片区在大规模开展安置房建设。目前两个片区的安置房建设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以精装修和小市政施工为主。高铁片区也进入了稳定的开发状态,围绕高铁站片区的市场化项目都在加速开发建设。

 

启动区是主战场。“三校一院”中三个学校进入了竣工验收阶段,宣武医院目前也到了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今年启动区中的体育中心、图书馆等工程都已开工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几家央企也会在近期集中开工。通过这几年的建设,雄安新区的房屋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了约3000万平方米,城市建设的综合管廊已经超过了100公里。雄安新区的城市雏形已经显现。

 

新京报:建设雄安新区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建设质量?

 

杨申武:建立雄安新区要创造“雄安质量”,首先要建立“雄安质量”工程标准体系,按照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9个分类,会聚上百名资深行业专家,全面梳理关键指标,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在统筹考虑建设成本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体现雄安质量标准和追求。

 

我们实施日常监督巡查与专项检查有机结合,加强对施工关键工序、关键节点的监督检查,及时消除质量隐患。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主体及装饰装修阶段工程实体及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的监督抽测工作。制定工程质量监督抽测制度,细化要求,探索推行监督抽测工作由随机性抽测向系统性抽测转变,通过强化检测手段增加监督效率。

 

我们严厉打击违反工程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的行为,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并与省住建厅每月质量专项检查密切配合,严厉查处施工现场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采取警示约谈、通报批评、行政处罚、信用处罚等多种形式,强化质量违法违规问题处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打出“雄安质量”声威。我们进一步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尤其是压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政府监管部门也会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组织监管人员赴施工一线,做技术指导。我们组织开展施工技能大赛、质量安全大讲堂、学术研讨会、观摩交流、创新成果申报等多种活动,鼓励新区参建企业与建设者积极广泛参与和融入新区建设发展。

 

施工总承包企业信用评价也是现在建设工作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信用评价机制,将有关施工企业的合同业绩、工程奖项、社会责任、党建联建等方面表现纳入信用评价,最终把信用分应用到我们的工程招投标上,实现了工程招投标与施工现场履约的联动。这种措施也是用来激励所有的参建单位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加强现场监管,确保打造精品工程。我们组织开展“雄安质量杯”(雄安精品工程)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建设的热情,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等国家级奖项工程。

 

绿色建筑是突出亮点

 

新京报:打造雄安新区,设计理念有哪些亮点?

 

杨申武: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一个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所以绿色建筑是比较突出的亮点之一。在雄安新区,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必须达到二星级以上,新建的公共建筑必须达到三星级以上。去年8月底,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就印发了《雄安新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出要高质量建成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区主要目标。实际上,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从单体到街坊、到社区、到城区,最后到城市这么一个绿色创新型的递进推广模式。

 

在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方面,我们成立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领导小组”,制定《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雄安新区绿色建材导则》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指引我们新区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建设管理和运营。

 

实际上,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将绿色建筑的等级、能耗、碳排放指标等技术指标纳入到新区建设的规划中,有的指标甚至写入了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合同里。雄安新区累计开工的建筑全部按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我们已经将绿色建筑要求应用到了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办公、绿色住宅、绿色工业等不同的示范场景。

 

新京报: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方面,下一步还要怎么做?

 

杨申武:首先是要推动绿色建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让我们新建的建筑100%满足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标准,并适当开展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工作,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的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方面,近期我们也已经启动制定相关建造实施方案,目前方案的初稿已经形成。所以在今年整个建设过程中,要引导新建的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向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新型建造模式发展。推动雄安早点成为国家绿色建造的试点城市。

 

此外,我们要不断提升绿色建材的应用质量水平和雄安新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水平,围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宜居美丽乡村,高品质建筑、零碳建筑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

 

全力保障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

 

新京报:工程建设安全问题是底线,雄安新区建设过程如何守住这条底线?

 

杨申武:上百个建筑市政工程同步开工建设,上千台塔吊同步作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生产管理的压力是最大的。我们压实项目参建各方安全生产责任,全力保障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

 

首先要压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尤其是压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层层把责任传递到施工、设计、监理单位以至分包单位、班组长、工人。周密安排部署复工复产核查验收、安全检查、安全宣传教育、应急值班值守等工作,突出重点,严格安全防范。突出高支模、深基坑、脚手架等危大工程安全管控,严格高处作业、临时用电、有限空间等安全防范,重点抓好参建各方人员到岗履职及安全教育工作。

 

去年我们对新区的314个项目开展了1527次隐患排查整治,当时发现问题5069项。在去年开展的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中,我们共下发了《施工安全监督记录》341份、《限期整改通知书》287份、《停工通知书》16份。累计办理各类起重机械设备安装告知2245台,相关问题也得到了及时整改。

 

今年我们成立专项督导组,自2月10日以来,结合项目开复工情况,针对性开展督导检查活动,对未整改完成的问题隐患,设专人跟踪督促,严格闭环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线上+培训”的形式,面向新区及三县所有在建工程项目各参加单位一线及项目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建设工程“开工第一课”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我们根据新区央企集中的现状,设置了质量安全关键人员“互查互学”活动机制,比如,组织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等央企的工程质量安全关键人员互相查摆问题,既能够解决当前日常监管的困境,又检查和提升了各项目质量安全关键人员的水平,并促进了各央企之间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交流学习。

 

新京报:雄安疫情防控一直保持较好水平,如何在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城际流动的情况下,做好防疫工作?

 

杨申武:截至目前,雄安新区返岗的建筑工人已经达到了14万左右。工人来自全国各个省份,对新区的疫情防控提出了挑战。结合新区需要大面积开工建设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错峰返岗,鼓励返岗人员采用自驾、“点对点”包车等方式集中返回。

 

工地所有返岗人员统一按照新进场人员要求,须持有新区内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疫苗接种完成证明,严禁来自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以及出现阳性感染者所在县(市、区)的人员进入工地。工人返岗后14天内实行外出审批制,严格控制人员流动,非必要不外出。人员返岗后按批次、地区分开居住,楼与楼、楼层与楼层、房间与房间之间相对独立,采取分时取餐分时就餐,减少人员交叉流动;将同一来源地、同宿舍的工人安排在同一班组或者工序作业,尽量避免交叉作业。每日动态、及时、主动做好14天内新进场人员排查,尤其是在发生新疫情的初期,确保及早排查出相关风险人员,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此外,我们创造性实施了“红黄绿”区管理,科学做好建设工地分区管理。“红区”为工地现场设置的隔离区。按照属地疫情防控政策需要居家隔离的人员以及疑似人员、密切接触人员等在等待就医或集中隔离期间,在红区隔离。红区采取封闭管理,单人单间居住,保持良好通风,设置独立卫生间、配备淋浴设施。“黄区”为工地现场的临时缓冲区。返岗人员进场初期,在新区内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在黄区临时留观。要求现场加强对黄区的消毒管理,每次使用前后均需进行彻底消毒。“绿区”为工人正常生活的区域。绿区的宿舍保持每日通风、消毒;卫生间、洗浴室、食堂等公共空间加大消毒频次,避免交叉感染风险;生活垃圾做到及时清运。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马瑾倩 实习生 张晓悦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许丽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特别策划丨五年筑基 千年大城

相关推荐
雄安新区召开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新京号
讲好容西故事,共建文明城市!容西365百姓故事汇成功举办
新京号
雄安多家银行开启校园招聘,抓紧报名
新京号
区委书记初军威带队赴雄安新区学习考察
新京号
两个小时,雄安这场活动为疏解企业解决12项诉求
新京号
雄安新区AI产业新生态加速形成
新京号
退役不褪色 奉献未来城——雄安新区优秀退役军人事迹
新京号
雄安,将创新刻进基因!
新京号
“雄才十六条”引才记
新京号
雄安新区召开白洋淀旅游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现场会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