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爱德华·威尔逊的最后作品:我们生活在一个“蚂蚁星球”
新京报 编辑 李永博
2022-03-20 19:44
“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于去年(2021年)12月26日逝世。最近出版的《蚂蚁的世界》是威尔逊在去世前一年完成的作品。威尔逊一生出版30余本著作,研究范围跨越多个领域,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威尔逊回归了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身份“蚁学家”。

蚂蚁,是这个星球上最有魅力的生物类群之一。全世界有超过1.5万种蚂蚁,遍布陆地各个角落,而我们知之甚少。国际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一生痴迷蚂蚁,他持续80余年的蚂蚁探险之旅为人们打开了新的世界。

 

从童年时期在亚拉巴马州森林中第一次与蚂蚁相遇,到前往西印度群岛、莫桑比克、新几内亚、多芬岛等遥远之地的旅程,威尔逊对蚂蚁的观察和研究步步深入。在最近出版的《蚂蚁的世界》中,他选取25种典型蚂蚁作为重点,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种类、形态和社会体系,还介绍了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说话”和认路,如何协作和战争,如何进化和改变历史,让我们认识到蚂蚁作为社会性昆虫的代表,如何“统治”了这颗星球。

 

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著作中,威尔逊说道,“我一生写了30多本书,但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学术性的。直到这本书,我才把蚁学作为一场身体和智力上的探险,来讲述其中的神奇故事。”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蚂蚁的世界》,[美]爱德华·威尔逊著,高琼华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2月。


蚂蚁法则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不是生活在极地冰盖,都曾在凝视脚边时看到过蚂蚁的身影,也或多或少听过关于这一类社会性昆虫的故事,尤其是它们和人类之间的故事。蚂蚁被认为是推动世界运行的小生物,也许可以算作益虫,或者中立力量。蚂蚁社会在形式和种类上都足以与人类社会匹敌。而且,它们数量惊人。如果智人(Homosapiens)没有作为灵长类动物偶然出现在非洲草原上并迁徙到全世界,其他星系的访客降临到地球上时(记住我的话,他们迟早会来的),一定很愿意把地球称为“蚂蚁星球”。

 

爱德华·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1929—2021),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蚂蚁研究翘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时代》 杂志将他评选为“影响全美的25人之一”“ 世纪人物”。威尔逊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美国学界与民众的大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重要理念。他曾获得100多项国际大奖,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泰勒环境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等。威尔逊非常擅长著述,是文采斐然的科学家。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知识大融通》《创世记》《社会生物学》等。

 

我这一生,历经八十余载,一直都在钻研这神奇的昆虫世界,正是这些过往的经历让我写下了这本《蚂蚁的世界》(Tales from the Ant World)。从华盛顿特区和亚拉巴马州的小学开始,到成为哈佛大学研究型教授兼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馆长,我对昆虫世界的热爱从未改变过。在这些传奇故事中,我传达了一些从我和他人的研究中汲取的要点。顺便说一下,在学术界,我和我的同行都被称为蚁学家(myrmecologist)。尽管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写了30多本书,但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学术性的。直到这本书,我才把蚁学作为一场身体和智力上的探险,来讲述其中的神奇故事。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它当作一场探险故事。我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吸引那些有兴趣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发展的学生,我觉得即使从十岁开始培养这种兴趣也不算太早。眼前讨论的问题是非常开放的。现有的有关蚂蚁的博物志和生物学知识,只涵盖了迄今为止被发现、定名并详细研究的1.5万种蚂蚁的一小部分。除蚂蚁外,还有超过一百万种昆虫、蜘蛛和其他节肢动物有待充分关注和研究。未来的学者对生物圈这一部分的研究越充分,对我们和我们的世界就越有益。

 

我时常被随口问道:“我该怎么对付厨房里的那些蚂蚁呢?”我的回答是,注意你的脚步,小心那些小生命,考虑成为一名业余蚁学家吧,为研究它们贡献一份力量。再者,为什么这些奇妙的小昆虫不能参观你的厨房呢?它们不携带疾病,或许还能帮你消灭那些真正携带病毒的昆虫。你比它们任意一个都大百万倍,双手就能把整个蚁群捧在手心。是你吓到了它们,而不应该是它们吓到了你。我建议你对在厨房看到的蚂蚁物尽其用。比如说,喂养它们,并思考你的所见,就当是一段非正式的异域之旅。在地板或水槽里放几片指甲盖大小的食物。室内的蚂蚁十分喜欢蜂蜜、糖水、坚果碎屑和金枪鱼罐头等食物。附近的侦察蚁会很快找到其中一块诱饵,兴奋地奔回巢穴(在蚁群已经饥饿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以人类经验看来迥然不同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对其他星球来说也是陌生的。

 

爱德华·威尔逊。

 

蚂蚁与人类:道德与成就

 

我将以一段警示开启我们的蚁学之旅。在道德层面上,我想象不到蚂蚁的生活中有任何一点是人类能够或应该去效仿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蚁群内活跃于社会生活的都是雌性。在一切人类活动中,我都忠实地站在女性这边,但是在蚂蚁的世界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其生存的1.5亿年间,两性自由主义已经失控了。雌性蚂蚁拥有完全的主导权。你看到的所有忙于劳动,忙于探索外部环境或参战(全面的蚂蚁战争)的蚂蚁都是雌性。相比雌性,雄性蚂蚁就显得格外可怜。它们有翅膀可以飞行,脑袋很小,复眼和生殖器很大。它们对母亲和姐妹毫无帮助,一生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婚飞时与其他蚁群中的处女蚁后交配。

 

简而言之,雄性蚂蚁仅仅作为一群会飞的精子导弹存在于蚁群中。“导弹”一经发射,它们就会被禁止再次进入曾经生活过的蚁巢,即便在一些物种中,如果成功授精,它们可能就成为拥有无数儿女的新蚁群的父亲。雄蚁在婚飞时不管交配成功与否,都会被蚁群遗弃,并在之后的几小时或最多几天内死于雨水、高温或捕食者的爪牙之下。雄蚁不能只是待在家里毫无作为,对蚁群来说不劳动就是累赘。婚飞之后,徘徊在蚁巢附近的雄蚁就会被它们的姐妹赶走。

 

其次,相比于雌性的绝对统治,这条蚂蚁的道德准则更加令人毛骨悚然——许多蚂蚁类群都会吃掉受伤或死亡的同类。年老或残疾的工蚁会按照既定准则离开巢穴,不给蚁群造成任何负担。死在巢穴里的蚂蚁会被丢弃在原地,任凭后背着地六脚朝天,直到身体散发出腐烂的气味——主要来自油酸和油酸酯。腐烂的尸体会被搬到蚁群的垃圾站丢弃。仅是严重受伤或是处于垂死之际的蚂蚁,则会被自己的姐妹直接吃掉。

 

爱德华·威尔逊。

 

最后是道德上可疑的习性——蚂蚁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战的,以同物种不同蚁群间的斗争最为激烈。多数情况下战斗的目标是斩草除根。通常,较大的蚁群最终会战胜较小的蚁群。它们斗争的猛烈程度会让滑铁卢和葛底斯堡战役都显得黯然失色。我曾见过到处散落着“战士”尸体的战场,事实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老的雌蚁。成年工蚁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蚁群发展会从事越来越危险的工作。最初,年轻的工蚁主要负责照料蚁后及其后代,陪伴它们从卵到幼虫,再到蛹,直至羽化成为新的成年蚂蚁。随后,它们会更多参与到蚁巢的修复和其他内部事务中去。最终,年老的工蚁会倾向于在蚁巢外服务,从哨兵到觅食者,再从卫兵成为战士。总而言之,人类将青壮年送上战场,而蚂蚁让老太太参加战斗。

 

对蚂蚁来说,服务蚁群就是一切。自然死亡将近时,老年工蚁在最后的日子里从事危险活动是对蚁群更有利的选择。其中的达尔文主义逻辑清晰可见:年老的工蚁对于蚁群贡献很小,是可有可无的。

 

在有组织的群居生活层面上,演化给予了全世界超过1.5万种蚂蚁丰厚的回报。蚂蚁在1~100毫克量级陆生食肉动物中占据统治地位。白蚁,有时会被误称为“白色的蚂蚁”,主要取食朽木。蚂蚁和白蚁就是那群“推动世界运行的小生物”,至少在陆生动物中是如此。例如,在巴西热带雨林,它们占昆虫总生物量的比例达到惊人的四分之三,占动物总生物量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蚂蚁在地球上繁荣的时间比人类要长一百多倍。分子生物学研究估计,蚂蚁起源于1.5亿年前。然后在爬行动物时代后期的1亿年间分化出了许多不同形态和结构的物种。再一次的辐射演化发生在哺乳动物时代早期。相比之下,现代智人不到100万年前才出现在非洲,这只是1.5亿年的一瞬而已。

 

如果在过去的几亿年间,有外星人在任意时间造访地球,他们就会发现在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动植物都是被蚂蚁控制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也因此保持着健康和完整的状态。这些外星人说不定会成为蚁学家。他们会发现蚂蚁、白蚁和其他一些高度社会化的生物,虽然行为有些奇怪,但也正是基于此它们成为维持地球上几乎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力量。

 

这些外星人或许会向他们的母星汇报关于地球的情况:“一切都井井有条。至少目前来看如此。”

 

原文作者|爱德华·威尔逊

摘编、编辑|李永博

导语校对|卢茜

相关推荐
人类为何要驯养鱼类?
文化
库切《波兰人》:只有在灵魂的“语言”里,爱情才能存在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荒野之境》:重新发现生命与自然的联系
文化
美国殡葬习俗变革,新生代追求最后一次个性张扬
文化
大戏看北京1月6-12日文艺资讯丨舞剧《满江红》以舞颂豪情
娱乐
大戏看北京12月文艺资讯丨评剧《咫尺千里》展文脉传承家国情怀
娱乐
为什么我们怕蛇,连做梦都怕?一个“诗人”的生物学观察
文化
《羊孩贾尔斯》的四种读法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