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与时代共振 思政课三年“课堂革命”
新京报 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2022-03-18 00:27
随着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政课进行的时间、空间和载体都大为拓展,讲授者和取材范围也更加广泛,各地各高校深度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与时代同频共振,社会成为“实践大课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思政课建设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今年3月1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指出。


三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战线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围绕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如今,思政课一改往日让不少年轻人犯怵的枯燥面貌,成为了抢手的“网红课”。


此外记者注意到,随着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政课进行的时间、空间和载体都大为拓展,讲授者和取材范围也更加广泛,各地各高校深度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与时代同频共振,社会成为“实践大课堂”。 


教师队伍年轻化,“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为什么这个社会充满了焦虑?难道这个世界只有‘内卷’与‘躺平’两种选择吗?问题在哪里?解决办法是什么?出路在哪里?”通过带领同学们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作为一名青年海归教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龙治铭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获得了2020年清华大学“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奖。他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爆款”,甚至需要提前抢座位听讲。


清华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龙治铭带同学们读《资本论》。受访者供图


除了有趣,清华大学大三学生鲁一渝更看重龙治铭的“有货”。“龙老师坚持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同时也把严谨的学术精神带到了课堂,让我们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空谈,而是有数据和研究成果支持的。”


在清华大学,学生们的提问往往非常尖锐。3月16日,龙治铭面对记者直截了当地指出,讲好思政课,有三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我们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要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要把这些问题大大方方、彻彻底底讲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理论武装人的头脑,用真理的力量去征服学生。”这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夫。“要让学生真懂、真会、真信,首先自己真懂、真会、真信,否则讲出来是没有说服力的。”龙治铭说道。


近年来,随着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贯通化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北京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加速成长,一大批“85后”教授、博导和“90后”教学名师实力“出圈”。2019年起,教育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已有近800名教师获奖。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高学历、年轻化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态势。2022年3月17日,记者在教育部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其中,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2021年,思政课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7866人,比2016年增加8486人,增幅达89%。


正视问题、呈现张力,思政课讲好不容易


1919年巴黎和会上,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为何未能收回战败国德国占领的胶东半岛?列强将胶东半岛拱手让与日本的过程是怎样的?3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夏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历史,同学们听得入神,眼里泛起了光。


“讲思政课不能一味地‘好好好’,好不是一句口头上的空话,背后是有原因的。我更希望让同学们正视中国道路探索过程的曲折与艰难,否则同学们很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伟大。”夏清说。


夏清自小喜欢历史,目前也从事中共党史的研究,但是要将学术研究转换为教学内容,其实并不容易。对夏清来说,讲好思政课,难就难在要把复杂问题、两难问题讲透,“不能只呈现结果而忽略过程,不能单呈现成功而不回顾成功背后探索的践行,要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


例如,讲一战时期华工远赴西欧战场,她会提问学生思考华工运输的路线,简单的问题背后考查的却是学生对一战时期世界各国势力范围的认知。在她看来,只有获得完整的世界视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国内忧外困的处境。


3月1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门课对于老师的理论素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分享了多年来思政课的教学感受。在她看来,讲好思政课,要讲清楚教学重点、破解理论难点、融入社会热点,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只有把这四点紧密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既解惑又解渴,学生才会真正有获得感。”


如何让教师讲好思政课更有底气?据悉,北京市深入实施思政课质量保障工程,“个性化教学诊断”、“一师一档”等制度举措落地见效,打出了一套思政课质量提升的“组合拳”。北京市还启动建设了学校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库,聚焦学生有困惑、老师讲不透的系列问题,组织理论名家和思政课教学名师集中攻关,既解析也支招。


为了让广大教师讲好思政课,教育部也在不断提供多元支撑。除举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成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设立“周末理论大讲堂”外,教育部正在推进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向全国思政课教师提供包括教案、课件、讲义、案例等优质教学资源。


此外,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称,还要在教学创新上下功夫,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组织征集和研究回答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和社会难点问题,以此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改革创新让思政课成为抢手“网红课”


播音专业学生深情演绎红色家书,重温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音乐相关专业学生亲自弹奏一曲《梅花三弄》,在经典名曲中感悟传统文化⋯⋯中国传媒大学提出了“双师思政实验课”计划,探索“双师型”思政课改革;


北京理工大学完成一批基于AR/VR/MR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发包括《觉醒年代》《中国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VR共产党宣言》等虚仿课程,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


北京大学打造“田间地头的北大思政实践课”,2019年共派出83支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团队、1062名本科学生,足迹遍布26个省区市;通过《觉醒年代》《革命者》《长津湖》等热播影视剧主创人员进校交流的形式,在师生中引发轰动效应;推出对话类视频思政课节目——18期“思政热点面对面”,每一节思政课,都是一场学术报告;


兰州大学将流行语和授课内容结合起来,“段子+干货”的讲课方式为思政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这些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正在全国各地学校课堂上呈现。如何提升思政课上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指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问题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也是重点难点问题。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各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3·18”座谈会以来,北京市制定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推出思政课改革创新“十大工程”。推动“数字马院”建设、网络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培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案例库建设等十余项举措落地。


记者了解到,北京还联合国家大剧院、中国电影博物馆打造“大剧院里的思政课”“电影里的党史课”等特色课程,邀请李雪健、濮存昕、冯远征等艺术名家走进校园讲思政课,进一步汇聚起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每年有300多位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400多位“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进校园,3年共有300多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担任校外辅导员⋯⋯3月17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强调,要通过优化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社会成为“大思政课”的实践课堂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上,中央财经大学学生赵建铭在天安门下庄严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2022年2月4日,他又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站上了首都机场的冬奥志愿岗。


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服务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首都师生是幸运的,3年来,一堂又一堂实践型的“大思政课”在京华大地上开讲,在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一线,师生们得以不断锤炼本领、坚定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北京市将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服务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思政课。组织首都高校3万名师生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组织2.33万人次服务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实际行动服务“国之大者”。


近年来,北京市思政课教师已习惯通过“同备一堂课”网络平台,在知名专家和教学名师的指导下,第一时间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回信和重大会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市第一时间组织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北京大学孙蚌珠教授等国内顶级专家做客云端,指导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超过10万名思政课教师通过线上参加了集体备课。此外,组织刘伟、马怀德、蒙曼等名师大家围绕疫情防控伟大斗争实践集中授课,联合“学习强国”制作推出“在经历中学习”“在比较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14讲,全网观看量超过1000万人次。


如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回信和重大会议精神,组织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已经成为北京市思政课建设的典型经验。通过集体备课,党的创新理论得以及时、完整、准确、全面地融入大中小学课堂。


采写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贾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冯琪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润物无声丨思政课三年“课堂革命”

相关推荐
“运河学子百村行”启动,22支队伍将助力北京通州区乡村振兴
教育
全国“双先”事迹|银龄生辉映晚霞——记山东省济南老年人大学“泉映银龄”志愿服务团
新京号
谈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为何一再强调爱国心?
新京号
拉萨“大中小学行走的思政课”开启新模式
新京号
北京海淀:警营尖兵搭档高校学霸,进校上好安全教育课
时事
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 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青春筑丰碑 红楼歌未央
新京号
“爱北京·爱科创”行动启动,2025年将开展30项活动
教育
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启动,33所高校参与
教育
清明将至,北京密云中小学生在祭扫活动中致敬英烈
教育
和田县工作队联合京和师生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
新京号
热门评论
韩惠洋子
7天前
一定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没有故事的酒
7天前
教师队伍的相关素质建设也很重要~
罗曼蒂奇
7天前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