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冬残奥会背后:假肢产业等待聚焦
新京报 记者 郑艺佳 编辑 李铮
2022-03-01 14:50
北京冬残奥会举办在即,作为运动员重要的健康安全后勤保障,目前已有轮椅假肢维修区正式运营。运动员在赛场拼搏之际,假肢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2010年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约8502万人,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对于肢体残疾人士来说,假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600余家各类假肢矫形器生产装配机构,假肢年产量约6.5万件。按产品的平均寿命为三年计算,相当于只有88.5万具假肢矫形器(矫形鞋)在使用中,国内假肢产量亟待增加。

 

目前,全球假肢产业的话语权仍“掌握”在欧洲企业中。据2015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假肢制造商市场占有率前三名的公司分别为德国奥托博克、冰岛奥索、英国布莱齐福德,三者占比分别为43%、20%和5%。其中,奥托博克是国际残奥委全球合作伙伴,也是本届北京冬残奥会的官方支持商。据悉,奥托博克目前已从全球派出一支45人的工作团队,分别进驻北京、延庆和张家口的三个冬奥村,提供技术维修服务。

 

据了解,奥托博克本次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的残奥村设有3个全方位维修服务中心,上午8点至晚上9点开放,并开通了24小时紧急服务热线,实现22天全天候服务。中心配备打磨机、带锯、红外烘箱以及焊接设备,并在5个比赛场馆设立了小型维修服务中心,提供现场实时支持。奥托博克方面表示,北京冬残奥会期间,维修将不分产品品牌和制造商,预计为运动员提供 500余次免费维修服务。


图/IC PHOTO

 

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报告,当前智能假肢技术在国内发展水平较低,导致目前国内智能假肢市场规模较小、智能假肢生产企业数量小、市场供给缺口大,供给明显不足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本土品牌也在发力,其中之一便是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公司健行仿生。

 

资料显示,健行仿生创始人孙小军9岁时因病截肢,直至2011年装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条假肢。如今已逾10年过去,孙小军回忆起当时依然感慨良多。

 

“这条假肢对我意义重大。大家可能无法意识到,如果双手拄着拐杖,那么很多事情其实是做不了的,例如下雨天无法自己打伞,去食堂无法自己拿托盘等等。”孙小军表示,“装上假肢后,终于有了双腿走路的感觉,这种感受非常棒。”

 

自那以后,孙小军开始思考能否帮助自己乃至其他人更好、更方便地生活。2015年,孙小军决定从SONY离职,开始研发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2020年8月,健行仿生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021年10月,健行仿生正式发布智能电动假肢机器人,可以帮助用户主动屈伸、小步慢走等。在发布会上,孙小军并未遮掩右腿的假肢:“现在我觉得自己的假肢挺酷的,我愿意露出来,别人多看两眼也没关系,我们希望可以自信地走遍天下。”

 

此外,国内首款智能动力小腿假肢“风行者”于2014年正式发布,标志着国内首款智能膝下假肢产品正式面世,可以实时判断使用者所处的地理环境,自动适应使用者的行走速度,帮助使用者自然地完成上楼梯、下斜坡、跨障碍等动作,并可为使用者在上下楼梯或斜坡时提供助力。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指出,2019年年初,国务院取消了假肢行业的“假肢与矫形器装配企业资格认证”,这对整个义肢行业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从2016年取消“注册假肢师”准入到2019年取消“资格认证”,目的便在于让行业充分市场化,利用市场化的力量改善服务品质,更好地服务残疾人。预计在以后的发展中,该行业将进入到民营企业崛起,服务意识提升的阶段。

 

发展的同时,当前国内假肢市场也存在诸多问题。孙小军表示,相较于欧洲,亚洲至今未能出现顶尖假肢制造商。又因行业垄断等因素,假肢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普通假肢价格动辄数万元,高端产品往往达到数十万元。高昂的价格成为假肢普及的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假肢后续服务的保障也是问题。河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磊与河南省标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郭敬东分析指出,过去简单的测量、制作、组装完成即交货的模式,没有根据使用者的情况进行系统必要的装配后康复功能训练,易产生使用者走路姿态异常、残肢由于穿不到位易发生皮肤破损等问题。而康复辅具配置机构进行假肢装配后康复训练,往往是根据工作人员经验,训练手段较单一,内容也较简单,对于使用者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心理疏导训练较少。

 

此外,国内假肢行业人才缺乏问题同样显著。据公益时报此前报道,由于各人身体情况不同,假肢往往需要一个一个去处理,然而当前假肢矫形师十分稀少,人才培养机构也较少。另据昆明医科大学相关人员调研,预计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假肢矫形专业技术人员仍将紧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郑艺佳

编辑 李铮 校对 陈荻雁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产业助残新空间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

相关推荐
劳动光荣|首钢建投设计总监于华:在首钢园邂逅冬奥会千载难寻
时事
石景山的冬奥“三连拍”
北京
那些与冬奥有关的日子 ——中行北京冬奥支行的故事
商讯
新闻8点见丨故宫海棠花进入最佳观赏期:风吹花落如同花瓣雨
时事
在北京,“与众不同”的人们正走出家门
时事
发扬北京冬奥精神,京津冀一起向未来|新京报专栏
观点
借势冬奥,锻造冰雪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 专栏
观点
延长孤独症患者支持体系,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害怕长大 |快评
观点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 冬奥财富弥足珍贵
北京
东旭集团自主创新“中国屏” 助力核心技术国产化
房产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