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一箭22星,光杆“长八”首飞创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茜贤
2022-02-27 12:05
此次长八遥二火箭的发射,是新一代运载火箭在2022年的首次飞行,也是型号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飞。

北京时间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国家航天局(摄影屠海超)


据了解,此次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 22 颗卫星为:泰景三号01卫星、泰景四号01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9颗)、吉林一号MF02A01星、巢湖一号卫星、创星雷神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星时代-17卫星、启明星一号卫星、西电一号卫星。

 

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实现首飞

 

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一箭5星”的方式首飞成功,作为我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3吨提升至4.5吨,填补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能力空白。至此,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也将可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此次长八遥二火箭的发射,是新一代运载火箭在2022年的首次飞行,也是型号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飞。


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实现首飞。图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火箭院长征八号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说,与遥一火箭相比,长八遥二火箭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两个助推器,从两级半构型变成了两级串联构型。因采用了“模块化”“组合化”的设计思路,自成功首飞到遥二火箭完成总装总测、具备出厂条件,研制团队仅用了1年时间。遥二火箭无需进行大规模更改,只需针对载荷、飞行轨道进行适应性调整,就能高效地满足任务要求。

 

事实上,在长八火箭设计之初,研制团队就已经兼顾了有助推器和没有助推器两种状态。据火箭院长八火箭项目办胡辉彪介绍,这次任务可以检验新构型的正确性、协调性和匹配性,对开拓中型主力火箭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长八遥二火箭虽然“一箭22星”,但载荷总计只有不到2吨,“光杆”新构型的能力在3吨级,完全能够满足载荷要求。同时,此次任务时间紧张,减少两个助推器,可以缓解生产、总装和测试的压力,让研制周期缩短、研制成本降低。

 

在确定火箭任务载荷时,长八火箭团队把将视线转移到了小卫星上。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国内注册的卫星单位有80多家,其中小卫星占据了主要份额,在未来的商业市场上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长八遥二火箭同时还是一发“共享火箭”。图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胡辉彪说,一次任务如果只发射一颗三四百公斤的小卫星,对于长八火箭的能力来说未免太浪费。为此,长八火箭团队提出“共享发射”新模式,多个小卫星“拼车”完成任务,既可充分发挥火箭能力,又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他认为,此次新构型的首飞也将为长八火箭积累成功子样,推动型号走向成熟,为后续进入航天发射主战场打好基础,巩固长征八号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整流罩高度从8米缩短到5.4米。图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记者了解到,本发火箭的整流罩高度也从8米缩短到5.4米,使得全箭关键部位的受载降低了。为什么要更换更短的整流罩?陈晓飞介绍,从技术层面来看,这次任务的卫星体积较小,重量没有那么沉,不需要用长八遥一火箭那么大的整流罩。另外,从气动外形来说,短一点的整流罩可以降低载荷,放宽火箭发射放行条件,提高火箭发射概率,为后续高密度发射奠定基础。

 

提供三层“座椅”,22颗卫星顺利“上车”

 

如何能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里,装下这么多位“乘客”?长八火箭整流罩直径为4.2米,在有限的空间内,要实现一箭发射22颗卫星,第一步是要把这些卫星合理布局在整流罩里。

 

火箭院长八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一箭发射22颗卫星以前在国内是没有的。由于每颗卫星形状各异,且有多个卫星尺寸较大,所以在最开始进行布局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利用整流罩内空间包络。


提供三层“座椅”,22颗卫星顺利“上车”。图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结合任务需求,设计团队对传统的卫星结构进行梳理,最后设计出新的“三层式多星分配器”,为“乘客”提供三层“座椅”。“三层式多星分配器”从下到上分别由锥形支架、中心承力筒和圆盘平台组成。其中,锥形支架搭载2颗卫星,中心承力筒搭载14颗卫星,圆盘平台搭载6颗卫星,完美将22颗卫星装进整流罩中。

 

火箭院长八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于龙说,多星分配器最下层的锥形支架,设计团队沿用的是长八遥一运载火箭的结构;中心承力筒也是成熟的结构,能够尽可能利用整流罩的空间,在侧壁多挂卫星。对于一些直径较大、不适合侧挂的卫星,设计团队则在中心承力筒上方新设计了一个圆盘平台,让大直径卫星安装操作更简洁,分离方向上也没有其他卫星去干涉。

 

“在分配器结构设计上,我们采取‘模块化’设计,将现有的、成熟的结构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结构形式,达到‘1+1>2’的效果,同时节省了设计时间,提高研制效率,能快速满足卫星方发射的需求。”于龙说,“一般来说,一个新的结构从出图到生产,需要至少一年多时间。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生产出来了多星分配器。”

 

卫星虽然能装进整流罩,但在有限的空间内,卫星数量越多,星和星的间隙肯定就越小,在对接操作时的难度也就越大。在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就对现场工装设备、人员操作位置等进行考虑,将卫星安装操作可达性纳入分配器结构设计中。

 

为了方便安装操作,设计团队专门在圆盘平台中间开了个孔,方便操作人员进入,并通过星箭联合操作试验,不断调整卫星安装操作的顺序及布局的位置,确保操作人员真正上箭操作的安全性,让22颗卫星能顺利“上车”。


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升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摄影宋涛)

 

采用12次分离动作,帮助“乘客”安心“下车”

 

这22颗卫星,分离时会不会碰撞?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会不会碰撞?……“座椅”有了,卫星顺利装进了整流罩,但要让这些“乘客”怎样才能安全准确“下车”?设计团队首先要考虑的是卫星近场分离安全性。

 

于龙介绍,卫星到天上后要离开箭体,在这个过程中,卫星的动力源和解锁方式会有一些偏差,不是想象中的静态安装位置在哪里,分离过程中就一定在这个范围内不晃荡。某些时候这些小偏差会使得卫星与卫星之间距离缩小,威胁到箭体的安全。

 

根据卫星的不同分离机构,设计团队结合实际卫星布局位置,对所有的箭体和卫星偏差进行多轮仿真计算,让各卫星之间保留一定的近场分离过程中的动态间隙,保证近场分离安全性。

 

“卫星数量越多,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碰撞的风险就越大,远场分离安全性也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重点。”火箭院长八火箭轨道设计师李静琳介绍,分离速度、分离方向、分离顺序是影响卫星后续运动轨迹的关键因素。但在这次卫星数量如此之多的情况下,要在有限的外界分离轨道将22颗卫星错开,避免两两卫星之间干涉,对设计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22颗卫星加上一个火箭末级就是23个分离体,为了保证彼此之间分离的安全性,设计团队计算分析每一颗卫星运行的轨道参数,对23个分离体两两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长周期的仿真、观察和考核,并根据卫星布局,设计分离方案,最终采取了12次分离动作,依次将22颗卫星逐步分离出去,并通过不断调整末级箭体的姿态,实现不同卫星的分离方向调整,确保各个卫星近远场安全,让22颗卫星安心“下车”。

 

在分离动作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要对23个分离体两两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分析,计算量非常大。同时,在火箭调姿过程中,为了满足天基可见的要求,要保证箭体调姿角度不能过大,给设计团队又增加了难度。

 

李静琳介绍,这是一个相当于多个对象、多种约束、长周期的、需要通过多轮迭代解决的一个优化问题,远场分离计算量比以往翻了好几倍。


面对巨大的计算量,设计团队专门研制了一个“多星远场分析工具”。“通过采用这个分析工具之后,我们通过一次仿真,就可以自动完成23个分离体各自的速度位置计算,以及两两之间相对位置的计算,不仅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而且提高了远场分析的准确性。”李静琳说。

 

虚实结合模态试验技术助力新构型首飞

 

据介绍,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充分继承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开展全箭模态试验,是我国首个在研制中基于模块化模态试验结果,同时结合虚拟试验给出全箭模态参数的中大型火箭,从首飞到新构型发射的圆满成功,虚实结合模态试验技术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采用的设计思路中,一级和助推沿用了长征七号一级和助推结构,二级沿用了长征三号乙三级结构。为了实现火箭快速集成研制,试验人员在充分利用长七一级/二级飞行/靶场竖立、长七甲一级/二级/三级飞行/靶场竖立、长三乙三级飞行共30余个状态模态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虚实结合——已有试验和仿真分析相结合,在不开展全箭模态试验的条件下,获取了全箭模态参数。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702所副总师朱曦全指出,长八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为了获取长八火箭的模态参数,为其姿态和导航控制提供重要的设计依据,试验团队按照三维动力学建模建立了全箭模型,通过长七(长七甲)一级/二级模态试验结果修正得到了芯一级加助推的模型,参照长三乙模态结果得到了二级的模型,并首次建立了发射平台模型。

 

在制定实施靶场竖立状态模态试验中,采用新方法完成了我国首次该状态下的模态激振和振型斜率采集,进而修正确认了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正确性,这也是模态综合技术在我国运载火箭研制中的首次应用。

 

朱曦全表示,经过验证,在充分的部段试验及组合状态试验的基础上,模态综合技术的结果是合理可信的,可以应用于型号首飞及后续发射,这种方法还可为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提供借鉴。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这次阅兵式有多强?都在这15个关键词里了
新京号
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全景纪实
新京号
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全景纪实
第一看点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新京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新京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 习近
新京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新京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时事
大戏看北京7月21-27日文艺资讯丨跟着音乐剧《甪端》游故宫
娱乐
一箭6星,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
北京
热门评论
三年二班小梦梦
7天前
俄乌在忙着发射导弹,我们忙着发射火箭,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阿曼
7天前
一天两次发射,早上酒泉、中午文昌
可乐加冰
7天前
加油!中国航天不断突破上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