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蓝色身影”展现中国青年风采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2022-02-21 16:08

在北京冬奥会电视转播画面中,经常能见到一闪而过的蓝色身影。在热情似火的观众席,他们没有专心观赛,而是站立着、时刻留心观众的需求。更多时候,他们没有出现在镜头中,而是在各个岗位上忙碌又高效地服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他们就是北京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这群年轻人曾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鸟巢一代”为榜样,如今,他们正在和榜样并肩,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 首钢滑雪大跳台 赛事服务志愿者主管

带领观赛观众做暖场动作为运动员加油


过了立春,北京仍是乍暖还寒,但位于首钢滑雪大跳台观众席的李瀚楼没觉得冷,身上还微微有些出汗。作为观众席志愿者的主管,他经常要从座席这头跑到那头,协调各种情况,“一动起来,身上就暖和了。”


李瀚楼。受访者供图


在蓝天的映衬下,有“水晶高跟鞋”美誉的首钢滑雪大跳台绚丽飘逸,来到这里观赛的观众们也为它的美丽所惊叹。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志愿者李瀚楼和观众们挥手打招呼,将他们一一引入座位。“动作幅度大一些,声音也可以大一些。”他告诉首次参加服务的新志愿者不必拘束,要让观众们感受到志愿者真挚的欢迎。


上座率达到七成左右,李瀚楼舞动双臂,教了大家一套暖场动作,让观众们为运动员加油。“这是志愿者为滑雪大跳台设计的专属应援手势,左手模仿滑雪大跳台建筑的形状划两个弧度,右手摇旗呐喊。”很快,观众们的热情也被点燃,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除了常规服务,李瀚楼也要处理一些突发情况。前几天,一名观众觉得自己的座位靠近音响,担心声音太大,执意要换座位。李瀚楼赶到现场首先表示歉意,并耐心说明音响音量都经过测试不必担心,不过为了避免观众顾虑,依然提供了换到备用座席的方案。通常,志愿者在室外工作45分钟,可以到室内休息15分钟。但李瀚楼作为主管不能休息,“因为不在现场就很难处理这些状况。”


7日当天,首钢滑雪大跳台上下午都有比赛,上午观众退场之后,志愿者们开始了紧张的清场工作,他们检查座席看台的每一个角落、卫生间的每一个隔间,避免有物品遗留,同时上报座席污损情况。简短的休整之后,他们还要准备迎接下午观众的到来。当天,李瀚楼从8点半工作到下午3点半,中午只休息了20分钟。


“服务虽然辛苦,但意义非凡。”在8日上午举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夺得冠军。李瀚楼说,那一刻他百感交集。“能作为志愿者亲身经历这样的历史时刻,我很激动。同时自己为这个时刻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把观众服务好了,维持很好的观赛氛围,所以也很自豪。”


李瀚楼的服务将持续至2月15日,服务结束后,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儿,就是学习滑雪这项很“帅”的运动,体验运动员在雪上飞驰的激情。


■ 冰立方 赛事服务

在志愿梦开启的场馆传递志愿精神


得知将在冰立方服务的那一刻,来自北京大学的志愿者赵毓瑾有些激动,这里是自己志愿梦开始的地方。


赵毓瑾。受访者供图


十几年前,她的父母参与了冰立方的“前身”——水立方的建设工作,每次路过水立方的建设工地,她的父母都会把车速放慢,骄傲地向她介绍这个美丽的、布满气泡的大房子。“我是看着水立方从平地上‘长’起来的。”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赵毓瑾第一次作为观众走进水立方,热情的志愿者亲切的微笑、成熟又青春洋溢的气质给她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奥运志愿者,用热情的服务迎接来到北京的客人们。2016年,赵毓瑾来到北京大学,线下支教、书信支教、社区清洁等志愿服务伴随了她的整个大学生活。


今年2月2日,冰立方迎来了第一场冰壶混双比赛,这也是冬奥会的第一场比赛。看到中小学生观众时,赵毓瑾仿佛看到了十四年前的自己。“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成为冬奥志愿者的另一层意义:将奥运情结与志愿精神传递下去。”


此次,赵毓瑾的服务内容是引导观众。在她看来,志愿者应该主动为观众提供服务,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大家来提问。“比如比赛开场前有一个体育展示环节,播放倒计时短片,也有身着苏格兰长裙的演员进行风笛演奏,但很多观众并不知道有这样的环节。同时,还有大量观众在特许商店前排队,等着买纪念品。”此时,赵毓瑾就会主动走过去,告诉大家体育展示即将开始,如果观众们在比赛前无法排队买到纪念品,不妨看看展示环节。


“小朋友,我们把口罩一直佩戴上,好不好?”看到观众席上有小观众摘下口罩,赵毓瑾也会以轻柔、商量的语气进行防疫提醒。“我不希望给小朋友带来被老师说教的感觉,对待其他观众,志愿者也应该柔和劝导。”


在赵毓瑾看来,每一位志愿者都是团队中的一颗螺丝钉,“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展示自己,而是将自己的努力融入到团队的运行中。当冬奥会顺利进行之时,我们知道,其中的每一个时刻都蕴含着我们的力量。”


■ 多语言呼叫中心 翻译服务

不仅要翻译准确,还要了解外国文化背景


位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冬奥多语言呼叫中心,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焦淼头戴耳麦,嘴里说着一连串流利的法语。


焦淼。受访者供图


这里远离冬奥场馆,无法目睹运动员夺金的喜悦,亦无法感受热烈的赛场氛围,但隔着一条电话线,志愿者们运用21种语言帮助来北京参加冬奥会的外国友人解决了各种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北京的温暖。


焦淼值守的是法语专线,这几天她协助酒店工作人员,帮法国朋友解决了点餐、连接WiFi等问题。2月4日下午6点半,焦淼接到一个紧急求助,一名记者采访了说法语的外国友人,想请志愿者帮忙翻译成中文,由于这条新闻需要在开幕式前播出,留给焦淼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左右。“当时现场环境嘈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翻译后还请学长核对了一遍,确定无误后,我才把翻译结果交给记者。”


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构建出了多个场景高频词汇和问题框架,并在多语言呼叫中心内部形成了共享文档,一方面作为冬奥的遗产和成果,同时也为呼叫中心以后的工作运营提供帮助。


焦淼以技术场景举例,志愿者通过电话翻译时,就遇到了工程师要铺设网线的问题。“我们学语言专业的大多数是文科生,对这类技术问题不太熟悉,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会把用到的词汇和表述记录到文档里,共享给其他语种的志愿者。”


前几天,俄语专线的志愿者遇到这样一件事儿。一位俄罗斯朋友要求其所住酒店寄存外套,不肯把外套带入休息的房间,但酒店解释没有这项服务,双方都不太理解对方。接线的志愿者很熟悉俄罗斯的文化,就解释称,俄罗斯天气寒冷,当地人的外套很厚,所以当地很多酒店会相应设置外套寄存的服务,这是文化和习俗的差异,也希望外国朋友可以理解。


焦淼说,当同学分享这个故事时,志愿者们可以格外感受到自己服务的意义。“我们不是翻译软件,也不会被翻译机器所替代,因为我们学习语言,也了解各国文化,可以借助语言的桥梁,进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 国家速滑馆 运动队联络员

协助场馆为运动员过生日并送上“冰墩墩”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不一样,它也叫大道速滑,是两人一组出发……”周沛霖笑着说,这几天,每当亲戚朋友问她有没有看短道速滑的比赛时,她都要这样“科普”一番,几乎成了速度滑冰的“宣传员”。


周沛霖。受访者供图


周沛霖是北京语言大学的研究生,在国家速滑馆,她的服务内容是担任美国队、加拿大队和捷克队的运动队联络员,与队伍的领队建立联系,帮助他们传递信息和解决问题。


早在岗前培训时,周沛霖就学习了速度滑冰这项运动的规则、硬件要求等知识,掌握了相关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前我是看冬奥会的观众,也会把速度滑冰和中国队擅长的短道速滑弄混,这次提前‘补了课’。”


正式上岗后,周沛霖带领运动员们熟悉场馆,告诉他们运动员更衣室、热身区、休息室的位置,及时通知领队时间变动等信息。她说,有的运动员很开朗,不仅和志愿者们聊天,还和大家交换奥运徽章。“如果运动员有需求,比如冰鞋维修等,也是由我与场馆相应部门取得联系。”


每日比赛中,如果周沛霖所服务的队伍中有运动员获奖,她需要及时在场心找到获奖运动员,带领他们按时抵达颁奖等候区。因此从一开始,她就有意识地熟悉运动员的长相和名字。


2月7日,场馆工作人员告诉周沛霖,当天是一名外国运动员的生日。“我们提前查询了运动员的资料,了解哪些运动员在2月比赛周期过生日。场馆也非常有心,为他们准备了礼物。”


当天晚上,周沛霖带着场馆工作人员很快找到这位运动员,送上了生日贺卡和“冰墩墩”钥匙扣。“当时这名运动员非常惊喜、开心,因为他的队友都不知道他当天过生日,他感谢了我们的温馨祝福和周到服务。”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语言服务

为中国男子雪橇“第一人”当翻译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服务时,王嘉璇得到了一次机会,为中国男子雪橇“第一人”范铎耀当翻译。


王嘉璇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尽管在“雪游龙”服务,但她没怎么看过运动员在赛道上滑行的场景。作为语言服务志愿者,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语言办公室伏案,翻译奥委会的邮件和资料,需要口译时,她会前往新闻发布厅或混采区,协助记者和运动员沟通。


2月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男子单人雪橇项目比赛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行。中国选手范铎耀也参加了比赛。赛后不久,王嘉璇接到通知,要为范铎耀当翻译。“看到中国的运动员当然很激动,但是我们不会现场‘追星’,而是尽可能利用专业知识高效完成服务。”


王嘉璇坦言,和做笔译相比,做口译会略微忐忑,担心听不懂外国记者的个别单词。但接下来的过程很顺利,她流利地将记者的两个问题翻译成中文告诉范铎耀,又把他的回答转换成英文进行回复。“结束后,范铎耀又马上接受了一名中国记者的采访,他向我轻轻点头,用眼神表示感谢。”


顺畅的翻译离不开充分的准备。王嘉璇说,除了在冬奥会开幕前“做足了功课”,赛事期间,志愿者们也坚持每天“打卡”。她解释说,语言服务志愿者每天都会练习听力,内容包括英语体育新闻、重点运动员资料等,确保大家对专业术语足够熟悉。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体育业务领域服务

在寒冷室外多个岗位服务,防护面罩上凝结冰晶


“冬奥志愿者的新鲜感会迅速溶解于高强度的工作中。”由储备志愿者“转正”的王皓有着这样的体会。


王皓。受访者供图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231名赛会志愿者服务于技术、场馆管理、赛事服务等多个领域。王皓是体育业务领域的志愿者,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时,这个领域的志愿者需要全程在岗,他们还要经常在寒冷的延庆户外服务。


“我们的岗位特性是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我当过验证员、信息助理、赛道巡查员等多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目前负责钢架雪车起点每一名运动员出发前的衣物收集与管理工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整个冬奥会期间承办两个大项、三个分项、十个小项的比赛,训练与竞赛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王皓必须在每一项训练和比赛中按时到岗,这就意味着他需要按照赛程安排工作,一旦上岗很少有时间休息。“上早班时,我一般是6点就从驻地出发。上晚班时,下班时间已经超过晚上11点半。”


除了繁重的服务内容,严峻的防疫形势和寒冷的工作条件也给志愿者们带来挑战。王皓说,由于天气寒冷,他的防护面罩上起的不是雾,而是水蒸气迅速冷凝形成的冰晶。由于防疫需要,志愿者工作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在室外工作,橡胶手套不保温,尤其用凝胶消杀时,酒精蒸发吸热再赶上冷风吹过,手指很快会被冻僵。“好在场馆和学校为志愿者准备了暖贴、防雾喷剂等物资,解决了大家工作中的小困难。”


在王皓看来,与高强度工作相伴的,是无数个难忘的幸福瞬间。“在竞赛服务中,我和运动员用眼神相互致意,说Morning、Hello,有的运动员还用汉语向我说‘谢谢’。在距离运动员最近的地方,我能观赏到他们每一个人出发的姿态和动作。我和搭档相互鼓励与支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说,在冬奥会服务的经历非常珍贵,也将成为所有志愿者的美好回忆。


■ 书信


热合木哈力·哈加依(北京大学 国家游泳中心志愿者)

虎年首场雪带来冬奥浪漫


2月13日,国家游泳中心举行女子冰壶第六轮的比赛。这是我在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上岗的第11天,像往常一样,我在群里提醒志愿者们每日运行计划、岗位安排、注意事项。与以往不同的是,外面下起了大雪,因此我尤其提醒室外岗志愿者们佩戴奥组委发放的帽子、手套,穿好保暖防寒服后出发前往场馆。冰立方变成了雪立方,这是带给观众与志愿者的冬奥专属浪漫。


中午北京市发布暴雪黄色预警,为了保证观众能够在寒冷的雪天安全、快速入场,我们比往常提前半小时前往岗位开始岗前准备工作:打开观众入口、测温棚、检票棚;请来票务老师给我们检票的同学进行岗前培训;请后勤组的同学准备好给观众发放的物资;组织同学们开始清雪、路面铺上防滑毯。向代班经理汇报南广场一切准备就绪后,志愿者们迎来了下午场的观众,志愿者们一声声“欢迎大家”“大家下午好”“雪天路滑,请大家注意脚下”“请大家保持一米间距,有序入场”换来了观众们“谢谢你们”“辛苦你们啦”“别冻着了,把帽子戴上”等话语,志愿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让室外变得温暖起来。大约一小时后,观众全部入场完毕,志愿者们轮岗值班、回部署区取暖、领取热水与暖宝宝。


在收到观众即将退场的指令后,赛事服务全体志愿者以最朴实的话语、最真挚的祝福列队欢送观众。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学校,学校为我们准备了热腾腾的姜丝可乐。因为这一天说了太多句“请大家保持一米间距,有序入场”,在同学们领取可乐时我开玩笑道:“请大家保持一米间距”,同学们会意笑道:“这已经成为你的职业习惯了”。


热合木哈力·哈加依。受访者供图


虎年第一场雪下了一整天,天气十分寒冷,志愿者们却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坚守在看似平凡的岗位,或许这就是燃烧的雪花!


刘盈贝(北京语言大学 国家速滑馆礼宾志愿者)

缘于冰雪 情于你我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二月的北京是燕子的小窝,踏着朝阳,暖着新舍;二月的北京是雪松的故乡,载着白雪,穿着新衣;二月的北京是冬奥的赛场,听着欢声,迎着新客。悄然中,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程已然过半,忆得两周来的志愿旅程,感慨绵绵无绝期,道不尽,言不止。


依稀记得2月5日清晨的紧张与激动,那是踏上礼宾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是初遇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第一天,也是我在冬奥的舞台实现外语人使命的第一天。上岗前,我曾无数次模拟服务中可能出现的沟通障碍,想象迎接IOC、NOC、IF等贵宾到来的场景。直到工作时,大家庭成员每一次热情的挥手,每一声中国美食“so yummy”,每一枚象征着友谊长存的徽章的赠与,每一个为我们的服务竖起大拇指点赞的瞬间,还有向国际友人介绍“我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时的自豪,那一刻,我想“展中国知礼之邦传统,宴八方宾客欢聚一堂。用中国故事传递大国风范,以冰雪之约共赴体育盛会”。这即是我站在岗位上的意义,是礼宾志愿者的价值,也是一名外语人的责任。


刘盈贝。受访者供图


依稀记得那是我日常上岗的第三天,临近工作结束的下午五点钟,带队的邹老师跑过来开心地告诉我:“盈贝,刚刚一位JOC成员看到了你画的盘子和写的日语,她非常开心,一定要让我送给你她的爱心,heart!”那是我在赛前画的装饰盘,盘子上画着表情包设计师吕鹤立设计的冬天冰雪版“两米兔”,最底部写着“ようこそ北京へ”(北京欢迎你)。没想到自己画的装饰盘能够收获JOC成员小姐姐的爱心赞誉,一时间,恍如清风拂面,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变得更加值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徐梦桃夺冠时阿什利·考德威尔的热情相拥、速滑赛场上中国音乐响起时贵宾们欢快的身体律动,虽然我们生活在迥异的文化场域,但我相信心怀热爱定能超越国界、彼此相通,心怀真诚定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诚意、北京的暖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愿你我共赴这次冰雪盛宴,愿你我共享这场燃情冬奥。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致敬冬奥参与者

相关推荐
致敬城市美容师!红花岗区2025年环卫工人节迷你马拉松温情开跑
新京号
2025年U21与CUBAL对抗赛(雄安赛区)开战
新京号
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全体成员集体观看九三阅兵
新京号
他们是门头沟“最美”!为你身边的奋斗者点赞——
新京号
最新阅兵宣传MV,高燃来袭!
新京号
今天,祝福祖国!
新京号
朝阳国际灯光消费季打造沉浸光影盛宴
北京
新燕启新程,志愿护同行——北大青年志愿者迎新志愿服务纪实
新京号
朝阳将携百余家企业参展2025服贸会
北京
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第三季 | 千年木塔火出圈?看应县木塔如何炼就不朽风骨!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