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林存真:冬奥会形象景观不是符号式照搬挪用
新京报 记者 吴为 编辑 张磊
2022-02-03 22:33
冬奥形象景观设计的核心是中国文化。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形象景观是冬奥会赛事品牌、形象与赛时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会徽、吉祥物的发布,到核心图形、色彩系统、体育图标的亮相,北京冬奥会的形象景观如今已遍布北京、张家口的大街小巷和冬奥会的各个场馆。

 

对一系列冬奥会形象景观,国际奥委会有这样的评价——“创造性地将中国文化及美学融入场馆赛事形象景观,开启奥林匹克设计新阶段”。

 

北京冬奥会的形象景观有哪些共同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视觉体系的?冬奥会形象景观如何融合地展现冰雪运动、奥运精神和中国文化?冬奥会开幕前,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了冬奥会形象与景观视觉体系在设计、表达和功能上的整体考虑。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 资料图片/吴江 摄

 

冬奥形象景观设计的核心是中国文化

 

新京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形象景观包括什么?在设计和应用方面有什么原则?

 

林存真:形象景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核心元素和应用体系。如会徽、吉祥物、色彩系统、核心图形等,这些是形象景观中的核心元素。应用体系则包括赛时景观和包含奖牌、火炬、制服等赛事相关用品。

 

无论是核心元素的创造理念,还是应用体系的应用原则和规划,都是围绕中国文化这个核心来做的,也就是围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来展开的。

 

我们把这个形象景观体系称之为一中心、多层次系统。“一中心”就是所有的形象景观设计都围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表达中国文化。“多层次”就是从运动、文化和美学、春节、场馆和空间、速度、力量等多个层面来展示中国文化。


 

新京报:你能举例谈谈,冬奥会形象景观是如何在多个层面实现表达中国文化这个“中心”的吗?

 

林存真:比如体育图标,好像是一个字,又不是哪一个字,就是提炼了甲骨文和古代刻绘符号里的图形结构。

 

体育图标构成图形的原则是运动,要精准地表现体育运动项目,比如大道速滑的体育图标就不能表现出短道速滑的运动特点,空中技巧就不能是雪上技巧。

 

体育图标是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运动和体育的形态,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展示。无论滑冰是冰刀的冰面,还是雪板的雪面,都和篆刻的刀刻石头的特点很像。所以我们找到这种相似性。

 

色彩系统都是从矿物色来

 

新京报:北京冬奥会的形象景观在表达中国文化的时候,是否有整体的考虑?

 

林存真:我们实际上在思考,如何用形象景观展示中国形象。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在想要展示的是一个发展的、面向未来的中国形象。

 

所以我们不是符号式的照搬挪用,不是直接使用一个纹样、一个图案,或者选择篆刻就只是简简单单地照搬过来。是要提炼文化根源性的东西,再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表达。

 

比如会徽,它是汉字、书法,但它不是一个老的形态。它是用书法的结构、汉字的象形的方式,但把运动抽象在里面。它的图形的创作手法和色彩都是新的、国际性的语言。


北京冬奥会形象景观核心图形。核心图形是奥运会形象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具有连接奥运会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口号等奥运形象元素的关键纽带作用。 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新京报:可以说是一种时尚的表达?

 

林存真:当然。比如色彩系统都是从矿物色来的。我国使用矿物色有很悠久的历史,就像敦煌,也被称为中国色彩博物馆,都是矿物色。

 

但是,我们选择的都是非常时尚的色彩,同时又有传统文化的体现。2021年5月,冬奥色彩系统公布一年后,潘通色彩研究所陆续发布的各大国际时装周的秋冬流行色趋势中,80%都包含了冬奥色彩。当时有报道说,“时尚流行色撞色冬奥色彩”。

 

再比如,冬奥核心图形是动态图形,是为了适应更新的动态媒体以及新的交互方式,这也是设计师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的。这种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在奥林匹克设计上是具有创新性的。

 

把长卷山水构图结构和场馆景观融合在一起

 

新京报:你认为,奥运会的形象景观主要作用是什么?

 

林存真:冬奥会的形象景观,作用就是给主办城市和场馆营造冬奥氛围。如果没有形象景观,北京城就是日常的北京城,体育馆就是一个非奥运的普通的场馆。加了奥运景观,北京就是冬奥之城,场馆就是冬奥场馆。它是专属性的识别表达。这是形象景观最重要的功能。另外,通过冬奥会要展示中国形象、奥林匹克精神,这两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新京报:2022年冬奥会的形象景观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形象景观有何联系和发展?

 

林存真:2022年冬奥会的形象景观吸收了2008年的经验,在结构性、体系上做得很完整,整体有把握、相互有联系。比如,我们把长卷山水的构图结构和冬奥场馆景观融合在一起。

 

也因此,国际奥委会评价北京冬奥会的形象景观——“创造性地将中国文化及美学融入场馆赛事形象景观,开启奥林匹克设计新阶段”。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朱丽华 张磊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冬奥设计篇

相关推荐
杨文利:八十年代的北大先生们
新京号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人文历史
文化
勒内·马格利特:寻找被隐藏的可见物
文化
文献荐读 | 读书周怎么过?学部君带你一起读好书!
新京号
曼德尔施塔姆:“我躺在大地深处,嘴唇还在蠕动”
文化
大戏看北京10月21-27日文艺资讯丨莫里康内音乐会回溯经典
娱乐
《爆款好人》:失落的喜剧,无奈的好人
文化
大戏看北京8月26日-9月1日文艺资讯丨《指环》之旅将启
娱乐
历史书写的“明”与“暗”:超越国境的东亚是否存在?
文化
“王妈塌房”:多少“嘴替”似流水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