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77岁火炬手叶培建:我要跑好这一棒,跑出航天人的精神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李木易 编辑 胡闲鹤
2022-02-02 10:25
“就像火炬手不断前进一样,中国的航天也将不断前进。”叶培建说。

“过了年我已经77岁了,腰和眼睛不太好,但我还是很自豪地接受这个任务,而且一定要跑好这一棒。”

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人民科学家”、我国卫星事业功臣叶培建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五十余年。今年他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并直言要跑出“精神”,跑出航天人不畏艰苦、走向更高更远的精神。

“就像火炬手不断前进一样,中国的航天也将不断前进。”叶培建说。

冬奥火炬手叶培建院士。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我非常崇拜我们的运动员”

“我非常崇拜我们的运动员。”被青年和航天迷当成偶像的科学家叶培建,讲述了一段自己的“追星”经历。

去年,他应邀参加国务院举行的国庆招待会。“我是不太喜欢和别人合照的人,但那天我碰到了苏炳添、杨倩,他们都是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我拉着他们在一起照了相。”

这张照片,现在还保存在他的手机里。

叶培建希望我国冬奥会的体育健儿,也能和夏奥会的运动员一样,在各个项目中创造出好成绩,“让国旗多次升起、国歌多次奏起。”

谈起体育运动,这位繁忙的科学家笑言,自己并不擅长。“中学时期,有一次学校举行5公里竞走比赛,没有人参赛。老师说你去吧,去了肯定得名次,我得了第五名。”他停顿了一下,幽默地说,“一共五个人参赛”。

不过这位冬奥会火炬手,恰巧对冬季运动有些了解。在瑞士留学期间,他经常看到同学围着电视,观看在阿尔卑斯山举行的滑雪比赛。他也曾跟着朋友去滑雪场,感受当地人对滑雪的热情。跳台滑雪等极限运动动作难度高、危险大,叶培建觉得,这些运动员都有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他很敬佩。

随着我国举办冬奥会,各地掀起冰雪运动的热潮。“我们承诺3亿人上冰雪,我觉得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3亿。”叶培建有亲身体会,他的妹妹在广东,当地没有滑雪的自然条件,但是妹妹的孙子孙女都在人造雪场学滑雪。他觉得,不光是冰雪运动,冰雪运动产业未来也将得到推动。

冬奥火炬手叶培建院士。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我要代表航天人跑好这一棒”

这次冬奥会在家门口举办,叶培建颇为感慨。“中国过去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体育也很弱,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叶培建回忆说,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时,他正好在美国,当时的场面历历在目。

他说,从那时到现在,包括全民运动在内的中国体育运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奥运会上,中国获得的奖牌也越来越多。如今,北京成为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世界唯一一个“双奥”城市,“这说明不断强大的中国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我们也有能力把奥运会办好。”

得知自己将担任火炬手时,叶培建自豪又兴奋。“我已经70多岁了,能够担任冬奥会火炬手,可能终身就这么一次机会。”他说,自己代表航天人被选中,说明我国航天事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所以自己这一棒,要跑出航天人不畏艰苦、走向更高更远的精神。

“我们从月亮走到火星,将来还要走到木星,走到更远的地方去,这是我们航天人的追求和向往,我们也将不辜负荣耀,把中国的航天发展好,从航天大国变成航天强国。”他说,就像火炬手不断前进一样,中国的航天也将不断前进。

“我心里有报国情怀,说什么都不会动摇”

叶培建的航天强国梦,和自己的父亲有关。

他的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最近有一个热门的电影叫《长津湖》,我父亲的部队就在长津湖。”他说,当时水门桥是美陆战一师撤退路线上的咽喉之处,志愿军20军多次炸桥,但美国空军从日本调来组件空投并架设桥梁。“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不强大就没有话语权。”

叶培建回忆说,高考时他的文科成绩也很好,但父亲提起他们在援助朝鲜时没有飞机的经历,建议他报考航空高校和专业。没想到的是,叶培建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来到卫星制造厂,开启了和航天的缘分。

为祖国做贡献,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叶培建曾经到瑞士留学,但从没考虑过留在国外。“我心里有报国情怀,认为国防、航天是最能实实在在做事的地方,所以我安下心来,说什么都不会动摇。”

如今的年轻人是否能像老前辈一样,肩负起强国重任?叶培建信心满满,他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一定有年轻人愿意为祖国的强大去拼命和奋斗。

他说,从航天的实践来看,从深空探测的团队来看,当年嫦娥一号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如今,其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航天的骨干,比如孙泽洲已经成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的总设计师。

在叶培建看来,对年轻人,一要大胆使用,二要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给他们“撑腰”。他说,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祝融号”落在火星的那一刻,孙泽洲给他发来一条短信——“叶总,感谢您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空,为我们挡住了很多干扰,使我们能够安下心来,奔向火星。”

“我国的小行星探测要实现附着”

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在深空探测方面,“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

未来,我国何时可以实现载人登月?“尽管我们还没有明确的载人登月计划,但是我国已经支持了我们多年的关键技术的攻关。按现在的进展来说,只要下定决心,2030年前实现中国的第一次载人登月是完全有可能的。”

叶培建说,他正积极推动和参与中国的第一次载人登月,“因为有了载人登月以后,我们才会有载人登小行星、载人登火星等一系列人类走出地球的活动。”

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六号、七号都有很多创新”。叶培建告诉新京报记者,中国将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2017年1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编号456677的小行星为“叶培建星”。探索星辰大海,小行星也是一个目标。叶培建说,中国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

“国外已经做过小行星探测,所以我们的团队抱定了一个信心,别人搞过的我们要搞,同时我们的探测也要搞别人没搞过的东西。”他举例说,国外小行星探测器着陆是“一碰就走”,采集的样本很少。“我们觉得不过瘾,所以我们的小行星探测一定要能够落上去,这当然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小行星很小,没有引力。但我们的探测器一定要实现其他国家没有实现的‘附着’。”

“要用硬科技讲好科普”

近年来,叶培建退而不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花大量精力走入中小学做科普报告。他发现,很多孩子对天文好奇、感兴趣,对航天也非常渴望。“今天播下一粒种子,或许明天就是一个工程师,甚至是一个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正在编写一套院士科普丛书,其中他领衔编写的《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就是丛书中的第一本。

叶培建觉得,让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崇拜科学家,是他应该做的事。前几年,《流浪地球》火出了圈,叶培建看了电影之后很受“刺激”。“我们航天人为何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来?我召集了一个团队研究这个问题——怎么样用硬科技来讲好科普。”

叶培建专门就此申请了一个院士课题,对世界各国和中国的科普做了调研,对中国儿童的科普和中国航天科普的特色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如何运用多媒体等做好科普的建议。

■ 声音

对于要不要去月球(载人登月),我的观点有三条。第一,一定要去,不去是没有发言权的;第二,中国人一定能去;第三,尽量早去。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68年建院时候,我是第一批进院的大学生,钱学森钱老是我们的首任院长。我们从老一辈科学家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如今比我们更年轻的同志也在不断前进。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是人类的正能量,把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和我们航天人的“薪火相传”是相通的。

中国航天过去的成绩翻篇了,我们目前正努力实现从航天大国转变为航天强国的愿望。但大家也要知道,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有成功就有失败。我们已经花了很多功夫和精力,但是不敢保证次次成功。一旦出了问题,我们不会原谅自己,一定会深刻地找问题,找差距,去改进。但如果遇到失败和挫折,也希望公众理解和支持。

——叶培建

■ 人物简介

叶培建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卫星事业的功臣,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顶级专家,主要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研究工作。

他是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嫦娥五号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影记者 李木易

编辑 胡闲鹤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李木易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开启

相关推荐
AI大模型写高考作文哪家强?记者实测,知名特级教师何杰点评
科技
热门评论
Leo哈哈
7天前
火炬传递不直播吗
大地方
7天前
航天人助力冬奥
黑雪公主
7天前
期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