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1月25日,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部分成员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并宣誓出征。我国176名参赛运动员中,有女运动员87人,占比高达49.43%。图/新华社
披甲持杆,踏冰飞驰,冰雪角逐的赛场上,少不了女运动员的飒爽英姿。
即将开启的北京冬奥会,包括51个男子项目和46个女子项目,另有12个混合项目,共有2892名运动员参赛,其中1314名是女性,女性运动员参赛比例由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41%上升到了45.44%。
这组数字意味着,北京冬奥会将开创多个“第一”——历届冬奥会女性运动员人数和比例的历史新高;女性运动员参加项目数量,同样为历届冬奥会之最。
由此可见,在体育竞技顶级舞台上,女运动员的参赛比例进一步提高,参赛运动员的男女比例更趋于平衡。
这点在这届中国体育代表团也有所体现,176名参赛运动员中有87名女性,占比49.43%,既有年龄最小的17岁小将彭清玥,也有4次参加奥运会的老将徐梦桃。
而女性运动员真正进入冬奥会主流项目,其实只有短短几十年。
1924年第一届冬季奥运会,258名参赛者中只有11名女性,占比仅4.26%,并且只能参加花样滑冰比赛;直到1948年,滑雪才成为女性可以参加的一项竞技运动;而女子跳台滑雪也到2014年才被列入冬季奥运会。
事实上,这条女性的“破冰之路”异常艰辛。19世纪末滑雪运动兴起时,即使到山里滑雪的女性也必须身着长裙。那位脱下长裙、换上裤装的女性玛丽·马文特,勇敢且充满冒险精神,当她在滑雪比赛中大获全胜时,鼓励着当时更多女性冲破性别禁锢,于雪地之上解放自我。
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开幕式上,出现了第一位女性运动员旗手;1956年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则首次由一名女性运动员作为运动员代表进行宣誓……
冰雪运动的殿堂里,女性运动员迈出的每一步都殊为不易。参赛女性运动员人数从无到有,女性独立项目和男女混合项目从设立到增多,现代奥运会也是在女性运动员的抗争下有了历史性进步,从此冰雪之中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
北京冬奥会再现“她”力量
“她”力量,无疑令冰雪盛会更加闪耀夺目。这在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上尤为显著,1992年的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叶乔波连夺女子速滑500米和1000米两枚银牌,终结了中国冬奥会无奖牌的历史;2002年的盐湖城,杨扬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从1980年中国正式参加冬奥,目前已获得12枚金牌,其中由女选手斩获的达到了10.5枚。单届冬奥会上独揽三金的王濛;在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赛场上扮演“韩流终结者”的周洋;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首枚团体金牌……中国女性运动员对冬奥会金牌榜的贡献,大过“半边天”,她们是冬奥会上的“中国骄傲”。
而这届北京冬奥会,放眼世界,最令人期待的“夺冠热门”不乏女性选手。自由式滑雪“天才少女”谷爱凌,将参加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U型池和大跳台3个项目;被视为“滑雪女神”的席弗琳,在经历了新冠阳性的挫折后,依然对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她将向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转三连冠发起冲击。
另外,令人瞩目的还有夏奥和冬奥“两栖”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能同时“跨界”的运动员屈指可数。这届北京冬奥会就有两名女性运动员“保持伟大的梦想”——英国的蒙特尔·道格拉斯和巴西的贾奎琳·穆朗。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英国队女子百米短跑选手,蒙特尔·道格拉斯将在冬奥会搭档舵手米卡·麦克尼尔出战女子双人雪车项目,她也是英国历史上首位“两栖”女运动员;46岁的贾奎琳·穆朗将参加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项目,她曾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参加山地自行车比赛,今年将是她第八次奥运会之旅。
她们锲而不舍,不断开拓自身边界,奋勇拼搏的姿态超越国界、肤色乃至年龄。在共同的奥林匹克精神感召下,“夺金摘银”固然可贵,但享受竞技体育本身更为难得。
从以危险为由拒绝女性参加某些项目,到开始欣赏女性在运动场上的优雅美丽,再到现如今参赛人数占比将近一半,前赴后继、不懈拼搏的女运动员走出了一条独立、发展的奥运之路。而“她”力量全面参与到体育竞技之中,不仅是性别平等的直接体现,更是对永不言弃的奥林匹克精神内核的生动诠释。
新京报评论员 | 徐秋颖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