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麻花特开心》: 让观众笑,并且拥有获得感丨娱论
新京报 编辑 吴龙珍
2022-01-27 15:31
团综这个综艺形式是近两年才产生的,它从竞演综艺衍生,到《麻花特开心》这里,则是顺应这波浪潮的再创新。

随着中国综艺行业的发展,近些年来综艺类型愈加细分。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越来越多的综艺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有参与感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知识的获取。《麻花特开心》便是这样一档顺势而出的喜剧综艺,它是优酷和开心麻花社团的合作产品。当戏剧舞台上的演员进入综艺场域,他们碰撞出的巧思和火花成了中国综艺演进中的一环。


《麻花特开心》之“麻花城十三时辰”海报


戏剧演员参加综艺

是时势所趋也是必然


团综这个综艺形式是近两年才产生的,它从竞演综艺衍生,到《麻花特开心》这里,则是顺应这波浪潮的再创新。


开心麻花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有“喜剧”这个标签,不论是他们的小剧场演出,几次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小品,还是将剧场作品带上银幕,喜剧因子一直伴随他们。像沈腾、马丽这对全民熟知的老搭档,一出场就自带笑点。而团队其他成员也大都是剧场和银幕上的熟脸。这个团体天然地拥有很多节目需要后天培养的“团魂”,人物之间也有情感基础,这些优势都让《麻花特开心》从项目一开始就备受瞩目。


开心麻花众人穿上校服回到《夏洛特烦恼》


在疫情原因导致剧场演出受到影响,而麻花团队与喜剧综艺拥有非常高的适配性后,优酷与他们合作创新综艺便成为可能。


贴近普通人

开心麻花的成功一以贯之


让《开心麻花》全国出圈的一个现象是电影《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塑造的小人物夏洛俘获了很多观众的心。因为他不完美,也有不少缺点,但正因为如此才让电影打动人心。同样的,《麻花特开心》从始至终也通过展现嘉宾普通人的一面,以及他们与素人的互动,呈现真实生活的模样。


夏洛和马冬梅重回校园


节目第一期植入了《夏洛特烦恼》的桥段,让嘉宾重回学校,也让观众快速“入戏”。游戏环节的设定进一步拓宽了受众,比如猜网络用语环节将关注点放在代沟上;与广场舞阿姨们共舞,则将中国特色的“新民俗”以喜剧方式呈现。优酷数据显示,该节目的年龄层的占比分布比较均匀,可见其受众广泛性。


第二期场地变换,以麻花作品《西虹市首富》切入,因为沈腾在片中叫“王多鱼”,活动所在的地域便被称作“多渔村”。众位嘉宾通过不同游戏深入基层村镇,让嘉宾带着观众感受乡村发展的新面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桥段是柠檬茶店姐妹花向大家解释回到家乡创业的原因,就像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沈腾、马丽主演的故事一样,暖心又感人,这种不刻意的情感升华难能可贵。


“王多鱼”在《多渔村》


第三期继续变换场地,由现代乡村变为古色古香的旅游景点,这一期里嘉宾们穿上古装,用一系列中国传统游戏引出最终主题——守护南音琵琶,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中呈现了蹴鞠、射弹弓、踢毽子、踩高跷、扎飞镖、砸纸牌、套圈等娱乐项目,在嘉宾的体验下,观众也进行了一场传统文化洗礼。


平衡娱乐性与价值内涵

播撒了烟火气的快乐


可以说,优酷与开心麻花共同出品的《麻花特开心》做到了节目娱乐性与价值内涵的平衡。因为单纯的娱乐性很难让一档节目走得远,它必须附加不同价值在里面,让观众在获得快乐的同时,要么收获美的感受,要么产生深刻思考。


嘉宾身着古装,参与中国传统游戏


《麻花特开心》一方面调动了喜剧演员的娱乐性,节目进行到今天,成员间的默契越来越深,观众能感受到其中气场的变化。嘉宾们带给观众的已经不只是会心一笑,还有对他们本人的更多了解,这些特点都是一部电影或一场戏剧演出很难达到的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另一方面,节目组对主题的把握和对游戏内容的选择明显进行过深思熟虑。不同场景的实景拍摄让观众看到了普通人生活的不同切面。对蹴鞠等传统游艺的挖掘展示,则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有人说,喜剧表现的是人间的故事。《麻花特开心》正是用喜剧的方式,将烟火气的快乐带给众人。


□刺猬果(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杨许丽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速记员》以笔为剑破困局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乐与戏剧的碰撞
娱乐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如何理解韩国综艺里的性别生态?
文化
大戏看北京4月文艺资讯丨《长城》音乐会以旋律传递精神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北京曲剧《龙须沟》呈现市井人家奋斗史
娱乐
理解幼儿,也能更好地接纳自己
文化
世界读书日丨关于读书,能给的最好建议,是顺着自己的天性去思考
文化
《什么是思想史》:思想与揭示我们所生活世界中的事实有直接关系
文化
大戏看北京元宵特刊丨国家大剧院歌剧《茶花女》演绎爱情经典
娱乐
大戏看北京1月6-12日文艺资讯丨舞剧《满江红》以舞颂豪情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