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延庆赛区“生命线”守护者:每天步行约十公里,守护冬奥管廊安全
新京报 记者 吴婷婷 李木易 编辑 白爽
2022-01-24 14:59
“‘主干道’加上‘毛细血管’,工作人员每天巡检的路程长度大约为10公里,步数至少2万步。”

这里被称为冬奥会延庆赛区的“生命线”,赛区造雪用水、生活用水、再生水排放以及电力、电信、有线电视转播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全部穿过这条全长7.9公里的管廊。


冬奥管廊最高点海拔1050米,最低点海拔550米,落差高达500米。两年多的时间里,技术人员以保障冬奥会为目标,每天都要穿越7.9公里的管廊开展运维,就像在“山肚儿”里爬山一样。


如今,北京冬奥会开赛在即,作为赛区“生命线”的守护者,运维人员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1月14日,巡检人员胡靖诗和王云鹏从1号主入口进入管廊。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管廊直通冬奥赛区,“穿棉衣”抗冻


冬奥综合管廊南起延庆区佛峪口水库,北至延庆赛区核心区,这是国内首次在山岭隧道中建设综合管廊。管廊共有八个入口,从山脚蜿蜒而上,直抵延庆赛区。


京投管廊公司运维中心主任陈立功说,从长度上来看,管廊全长7.9公里,但还有很多“毛细血管”,里面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设备,同样需要工作人员每天巡检。所以“主干道”加上“毛细血管”,工作人员每天巡检的路程长度大约为10公里,步数至少2万步。


1号入口是整条管廊的主入口,这是一个硕大的半圆形空间,一条条圆滚滚、粗壮的管线从这里向冬奥赛区延伸。陈立功说,管廊为上下层的四舱结构,设置两个电力舱、一个电信舱和一个水舱。其中,水舱有造雪干线、供水线、再生水干线。记者采访时所在的水舱区域是管廊最下面的一层,顺着爬梯往上爬,还分布着电力舱和电信舱。


冬天的管廊入口风大且寒冷,因此输水管线也必须抗冻。记者注意到,位于入口的管线比管廊里侧的管线“胖”很多。原来,为了保证不会被冻裂,入口处的管线全部加装保温棉,并用铁皮裹严,就好像给管道穿上“棉衣”。


巡检人员在巡查水舱的造雪干线。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管廊内摄像头近300个,巡检人员可一键呼救


管廊内没有手机信号,如何保障巡检人员和管线的安全?陈立功解释:“在7.9公里的管廊内,布设有297个摄像头,我们通过管廊外的监控平台,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所有管线 ‘看’一遍。另外,穿戴式智能终端可以实现一键呼救。”


这种穿戴式智能终端从外观上看如同一个安全帽,只不过在帽子的侧面有5个特殊的按键,包括SOS、照明、对讲、调度、拍录。一旦发生危险,巡检人员按下SOS按键,监控平台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巡检人员所在的位置。


此外,管廊内每100米就有一个救援电话,巡检人员也可以通过电话与监控中心取得联系。


巡检人员展示穿戴式智能终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巡检像一路爬楼梯,因体力消耗太大改变巡检方式


冬奥管廊运维团队分为监控组、巡视组和检修组。巡检由巡视组和检修组各出一人完成,通过眼看、耳听、手检三步巡检,发现紧急情况及时处理。水舱需每日巡检一次,电力舱和电信舱一周巡检一次。


记者从1号主入口进入,一路步行,感觉都在爬缓坡,走了一会儿腿便感觉有些酸。陈立功说,冬奥管廊最高点海拔1050米,最低点海拔550米,落差高达500米,“坡度非常大,就像爬楼梯一样,而且还是一直爬7.9公里,非常耗费体力。”


陈立功说,以前,巡检人员从1号入口进入,步行巡检,一直检查到8号入口。但由于坡度较大,巡检人员的体力消耗太大。经过综合考量和计算,目前巡检人员改为乘小车从1号口进入,一直开车到8号口,下车后由8号口步行向1号口巡检。“这个方向是下坡,可以节省人员体力,但是并不会影响巡检效果。”


陈立功表示,从8号口巡检至1号口,如果走得比较快,大约需要2小时20分钟,走得较慢则需要3个小时,而如果按照以前的巡检方式,则至少需要3.5个小时。


巡检人员胡靖诗和王云鹏组成了一个巡检小队,胡靖诗性格活跃、外向,王云鹏则内敛一些,俩人搭班巡检可谓动静结合。“我们每天都看着这些管子,每天按照不同的检查清单去检查,说实话感觉挺寂寞的。要说做这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是要耐得住寂寞。”胡靖诗说。


冬奥管廊运维的工作很忙,胡靖诗说,他已经一年半没有见女朋友了,把恋爱谈成了异地恋、网恋,“我想着等冬奥会结束了,就跟女朋友求婚。”


王云鹏也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妻子和孩子了,“我这么长时间不能回家,她一个人既带孩子还要工作,很感谢妻子的理解。”


巡检人员正在检查管线。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对话

陈立功:保障冬奥管廊要有敬畏之心,最难的是坚持


新京报:在进入冬奥管廊保障之前,你还参与过哪些管廊保障项目?


陈立功:早些时候,我是建设地铁的,最早是驾驶盾构机,8号线、10号线、7号线、16号线都有我的足迹。之后改做管廊运维,2019年10月世园会结束,当年12月底,我就转战冬奥管廊运维了。


从世园会到冬奥会,我感觉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我们通过保障世园会管廊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如何提高运维水平、如何更好地保障管线安全等,制度、设备、系统都有升级,并强化了人员培训。


新京报:冬奥管廊运维有什么特点?


陈立功:管廊巡检比较枯燥、单一,而且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协调各个单位。比如水管是这家单位的,电力是那家单位的,每个单位的人员如何协调、如何应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新京报:从2019年年底到现在,你见证了冬奥管廊从无到有,也是冬奥会的“老人儿”了。你觉得两年多以来最难的是什么?


陈立功:我刚开始接手这项工作是在工程尚未结束、开始入管道的时候。对于管廊运维来说,问题暴露得越早越好,所以所有的验收环节我们都要参与,把问题反馈给施工单位,将这些问题全部在建设阶段解决。


最难的是坚持与坚守,需要树立对这份工作的敬畏。对于冬奥管廊运维,我对它已经有感情了。我们很多运维人员从2019年年底开始这份工作,因为有疫情,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好管廊,大家都放弃了休假。


单位有一个健身房,疫情平缓的时候,小伙子们都会去健身,但是现在疫情反复,健身房暂时关闭,这里离市区又很远,所以,我们的运维人员很不容易,真得需要耐得住寂寞。


新京报:家人如何看待你的工作?


陈立功:我的父母、孩子都在大连,妻子在北京,也是干工程的。去年10月,我爱人太想孩子了,把孩子接过来几天,之后就到现在都没见上,春节肯定也是谁也见不上谁。等着冬奥会结束了,我们看工作情况,想回去看看父母和孩子。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影记者 李木易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冬奥人物篇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